21、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廪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翻譯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糧食供養他。齊宣王去世了,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到這件事後,便逃走了。
注釋
(1)出自《韓非子》。濫:失實的,假的。竽:一種古代樂器,即大笙。“濫竽”即不會吹竽。充數:湊數。
(2)齊宣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讓。
(4)必:一定,必須,總是。
(5)南郭:複姓。住在南城的人就以自己的住處作為姓氏。類似的還有東郭、南宮、西門等。
(6)處士:古代稱有學問、有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相當于“先生”
(7)請:請求,要求。
(8)為:給,替。
(9)說:通“悅”,對......感到高興。
(10)廪食(lǐn sì)以數百人:拿數百人的糧食供養他。廪:糧食。食:供養。
(11)以:用,拿。
(12)湣王:齊國國君,宣王的兒子。
(13)立:繼承王位。
(14)好∶喜歡,喜悅,此處是喜歡。
拓展:
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裡充數。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
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22、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顔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複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顔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
翻譯
有個丢了斧子的人,他懷疑是他的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像是偷斧子的;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是偷斧子的人。沒多久,他挖溝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另一天,他再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行為、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注釋
者:……的人。
亡:丢掉,丢失。亡羊補牢的亡也是這個意思。
意:同"臆",估計,懷疑,猜想。
其:指代鄰人之子。
竊:偷盜。
無為而不竊斧也:沒有一樣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複:再,又。
俄:一會兒,不久。
視:看。皆:都。行動:走路的姿勢。顔色:容顔神色、表情。
拓展:
成語:疑鄰盜斧
啟示:做人處事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能憑空猜想。
23、父善遊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譯
有個經過江邊的人,看見一個人正拉着一個小孩想把他投到江裡,小孩吓得直哭。這人問他原因,那人回答:“這孩子的父親擅長遊泳。”
孩子的父親雖然擅長遊泳,這個小孩難道也立即會遊泳嗎? 用這種觀點對待事物,也一定是違反常理的。
注釋
1.方,正在。
2.引:拉,牽。 豈:難道
3.故:原因。
4.善:擅長
5.遽:立即。
6.以此任物:用這種觀點來對待事物。任,對待。任物:對待事物。以:用。
7.悖:違反。
拓展:
道理:知識與技能是無法遺傳的。一個人單純強調先天智力和體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視後天刻苦學習的重要性,那是可笑的。
24、晏子谏殺燭鄒
齊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殺之。晏子曰:
“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殺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 ,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 。”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
翻譯
齊景公喜歡捕鳥。他命令(派)燭鄒管理鳥。鳥卻逃跑了。齊景公生氣了,叫來官員要殺掉他(燭鄒)。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列舉他的罪狀然後殺掉他。”齊景公說可以。于是召見燭鄒,在齊景公面前列舉他的罪行,說:“燭鄒!你給我們君王管理鳥,卻讓鳥逃跑了,這是第一條罪行;讓我們君王為了一隻鳥的原因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行;讓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君王看重鳥而輕視士人,這是第三條罪行。燭鄒的罪已經列舉完畢,請殺死燭鄒。”景公說:“不用殺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釋
好:愛好,喜愛。
弋:(yì)帶有繩子的箭,用來射鳥;這裡指用弋射;捕鳥。
使(使燭鄒主鳥):命令,派遣(上級對下級)。
主:掌管,主管,負責管理;
诏:诏書,皇上的命令或文告。這裡指下令。
數(shǔ):曆數;列舉
使(使吾君、使諸侯):緻使,讓。
是:這。
故:原因,緣故。
重:重視,以……為重。
輕:輕視,以……為輕。
聞命:接受教導。命:命令,這裡指教導。
寡人:古代君主自稱。
拓展:
揭露當時的帝王統治者重鳥輕人的殘暴本質,頌揚晏子的能言善辯與機智、正直的精神。
人與人交流需掌握适當技巧,在勸誡指正别人時也應做到趨利避害。
勸阻他人也要講究方法,有時應學會避其鋒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鐵杵磨針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媪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翻譯
磨針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人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沒有完成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經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問她在幹什麼,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注釋
成:完成。
去:離開。
逢:碰上。
媪:婦女的統稱。
方:正在。
鐵杵;鐵棍,鐵棒.杵,壓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棒。.
欲:想要.
感:被......感動.
還:回去。
氏:姓…的人。
拓展:
1、隻要堅持不懈,就算是鐵杵,也能磨成針。2、一個人,不管結果如何,隻要堅持不懈,即可創佳績。3、目标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26、邴原泣學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傷感,故泣耳。”師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翻譯:
邴原小時候失去父親,幾歲時,經過書塾就哭起來了,老師問他說:“孩子,你為什麼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凡是能夠學習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有父親,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内心感到悲傷,所以就哭了。”老師同情他,說:“你想要讀書嗎?”邴原說:“我沒有錢支付學費。”老師說:“孩子如果有志向,我白教你,不收學費。”于是邴原就開始讀書。一個冬天的時間,就已能背誦《孝經》《論語》。
注釋
孤:年少失去父親。書舍:書塾。
何:為什麼
中心:内心裡。
故:所以。
得學:能夠學習。
恻然:憐憫,同情。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的,此處指不收費。
就書:上書塾(讀書)。
拓展:
我們要好學,并且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也應向文中老師學習,無私給予别人求學的幫助,尊重愛學習、有志向的人。
27、三人成虎
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願王察之。’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翻譯
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大王相信嗎?”魏王說:“那我就要懷疑這種說法了。”龐蔥又說:“如果三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明顯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距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議論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麼辦。”于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裡。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夠再見魏王了。
注釋
質:人質,這裡用作動詞,指作人質。謂将人作為抵押品,這是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慣例。
邯鄲:趙國的都城。
市:集市
之:代詞,這裡指“市有虎”這件事。
信:相信。
夫:語氣詞,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發表議論,現代漢語沒有與此相應的詞語。
明:明白,清楚。
然:可是。
去:距離。
議臣者:議論我的人。議:議論。這裡是非議,說人壞話。
願:希望。
察:觀察,仔細看,明察。
反:通“返”,返回。
得:能夠(得到)。
見:拜見、谒見。這裡指召見。
拓展:
成語:三人成虎
啟示: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進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确的判斷。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識,輕信謊言,就會讓人犯錯誤。
28、截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
魯國有個拿着長竿子進城門的人,起初(開始時)豎立起來拿着它,但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着它,也不能進入城門,他實在是想不出什麼辦法來了。不久,有個老人來到這裡,說:“我雖然不是聖賢,隻不過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将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于是那個魯國人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将長竿子截斷了。
注釋
初:開始時。
執:握,持,拿。
亦:也,仍然。
計:計謀,辦法。
俄:一會兒,不久。
老父(fǔ):古時對年長的男人的尊稱。
吾:我。
聖人:最完善、最有學識的人。
矣:了。
何:疑問代詞,怎麼,為什麼。
以:用。
遂:于是,就
拓展:
魯人,做事不會思考,死闆的循規蹈矩,不知變通 。自作聰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決不能做自作聰明、好為人師的人。另外,虛心求教的人同樣也應積極動腦筋,絕不能盲目地順從别人的意見。
29、吳起守信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欤?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譯文
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飯。老朋友說:“好,咱約定等我回來就(到你家)吃飯。”吳起說:“我等待您一起吃。”老朋友到了傍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同他一起進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他堅守信用到這樣的程度,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想使三軍信服,(作為将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釋
昔:從前。
故人:老朋友。
期:約定。
明日:第二天。
令:命令,派。
方:才
之:代詞,指“老朋友”
俟(sì):等待
恐:恐怕;擔心
可:行;可以
信:信用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信,守信,講信用。
欤:語氣詞,吧
.宜:應該
拓展:
成語:自食其言
啟示:做人要講誠信,别人才會信任你。
30、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甯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譯文
荀巨伯到遠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可以離開了!”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保全性命),這哪裡是我的行為呢?”
賊兵來了之後,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麼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裡?”荀巨伯回答說:“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甯願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賊兵聽後相互說道:“我們這些無義的人,卻要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于是調動整個軍隊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注釋
疾:病。
值:正趕上。
語:對…說
子:尊稱,相當于“您”
去:離開
敗義:毀壞道義
豈:難道
既:已經,在……之後。
一:整個
止:停留
委:丢下;舍棄
遂:于是
班軍:調回軍隊,班:撤回
還:回去
并:都
拓展:
道理:做人應該講情意,舍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 堅守信義、大義凜然、對友忠誠、舍生取義、重情義、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微信搜索關注“徐子明德語文”,史上最全語文資料等着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