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朱熹和誰寫的古人談讀書

朱熹和誰寫的古人談讀書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4 08:33:47

朱熹和誰寫的古人談讀書(孔子蘇轼朱熹)1

蘇轼有個叫董傳的好朋友,這個朋友曾經生活貧困,但飽讀詩書。于是,蘇轼便勉勵他:“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和董傳留别》)讀書可以提升人的修養和境界,即使身上穿着粗衣劣布,但内心有學問,也會展現出卓爾不凡的氣質。

由此可見,讀書是多麼重要。通讀古代典籍,我們能夠感受到古人的讀書訣竅,比如孔子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抱着實事求是的心态去學習,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又比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說的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這便是在強調讀書時必須專心緻志。除此之外,古人還有一些讀書妙招。

朱熹和誰寫的古人談讀書(孔子蘇轼朱熹)2

讀書,需要熟讀精思

孔子到了晚年的時候喜歡上了《易經》,而且為《彖》《系》《象》《說卦》《文言》等篇目編排了次序。為了把《易經》研究透徹,孔子将其認真研讀了很多遍。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紙張還沒有出現,書籍都是寫在竹簡上,然後用牛皮繩子編聯起來的,這就叫作“韋編”。像《易經》這樣的巨著自然是由許多竹簡編聯起來的,所以其規模相當宏大。但孔子來回翻閱,最後将連接竹簡的皮繩都磨斷了多次,後人将其稱為“韋編三絕”。

“三”自然不是确指,而是代指次數多。即便讀到了如此地步,孔子還謙遜地說:“如果能夠再多給我幾年時間,我就可以把《易經》的文字與内容理解清楚了。”

朱熹也強調了熟讀精思的重要性。他認為,讀書必須要熟讀,熟讀之後自然能夠精湛純熟, 精湛純熟後也就自然能夠逐漸理解書裡面所講的道理。

朱熹還打了個非常形象的比方:讀書就好比吃水果一樣,一口咬開還沒有嘗着滋味就把果肉吞進了肚子,這樣怎麼能品味出果子的味道呢?所以吃果子的時候應當細嚼慢咽,這樣果子的滋味便會自個兒冒出來,我們才能知道這個果子是甜的、苦的還是辛辣的, 這才算是弄明白了這果子的味道。

清朝初年有個叫唐彪的學者,特别愛讀書,而且總結了一套讀書學習的經驗:如果将書本上的内容讀得極其熟練,就會感覺自己與文章融為一體,在寫作文的時候,自己想要表達什麼就感覺非常輕松甚至随心所欲,文思泉湧,滔滔不絕。

讀書,要對内容進行思考

除了熟讀書本内容,還必須要對這些内容進行深刻思考。孔子就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便是告誡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

蘇轼曾經安慰過一位落第的秀才,告誡他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經典的書一定要多讀一讀,而且還需要進行深刻思考,這樣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并将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

東漢學者王充就是個博聞廣記的人,他在自己的著作《論衡》中強調過博聞廣記的重要性:沒有博覽群書的人就無法知道古今之事,那看到自己身邊的事物便無法判斷是非了,就如同是一個盲人、聾人、鼻塞的人一般。

唐朝詩人杜甫告訴過大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形容博覽群書,把書反複地精讀、細讀,唯有這樣,下筆的時候才會得心應手。

曆史上,還有一種特殊的讀書方法——不求甚解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特别喜歡讀書,但他讀書往往“不求甚解”,就是從來不着眼于一字一句地解釋,不會在每個字句上過分下功夫探究。這自然不是陶淵明學習不認真,而是他讀書隻求理解作者的精要,他自己說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每當對書中的内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

諸葛亮讀書和陶淵明的方法很相似。東漢末年,諸葛亮曾在荊州學習,并和寄居于此地的颍川人石韬(字廣元)、徐庶(字元直),汝南人孟建(字公威)一起交流探究,其他三個人讀書學習的時候都非常精深,對于一些細節性的東西不啃下來就不罷休,隻有諸葛亮讀書的時候隻求把書中的大概意思理解了。

南宋哲學家陸九淵也表示:讀書時不必強求處處清楚,不懂的地方先放過,不必太糾結,把整本書通讀後可能就融會貫通、豁然開朗。

其實,無論是不求甚解還是觀其大略,都并非是漫不經心的消遣,而是一種閱讀策略。人們在閱讀時先把書本或者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拘泥,繼續往下讀,這種方法能夠節省時間,而且在閱讀時必須全神貫注地将自己的思緒帶入字裡行間,這往往更加需要我們去用心思考。

由于不懂得思考的重要性,還有人在讀書時鬧出過笑話。南朝時期便有一個叫陸澄的人,他勤奮好學,讀的書也非常多,當時的人都稱贊他為博學之人。

然而,陸澄讀的書雖然多,但大都是死記硬背,從來沒有花時間去思考探究過書中的内容或者學習中所遇到的疑問。比如他讀《易經》,讀了三年還不明白裡面的文字意思。到了晚年,陸澄又想給此前剛滅亡的劉宋王朝編撰一部《宋史》,結果琢磨了很長時間無從下筆,最後竟然沒有編成。當時一個叫王儉的文學家便調侃他說:“陸公真是個行走的書櫥呀!”意思是腦子裡記了特别多的書本内容,可都是死記硬背,并沒有什麼用呀!

作者 _ 邱俊霖

本期編輯 _ 劉雪松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朱熹和誰寫的古人談讀書(孔子蘇轼朱熹)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