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打造基層橋頭堡

打造基層橋頭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4:25:04

新華社重慶1月31日電題:引才興業強治理——重慶石柱縣橋頭鎮打造鄉村振興“橋頭堡”

新華社記者李勇、韓振、周凱

山窩窩裡的橋頭鎮發生了不少稀罕事兒:昔日飛出的“金鳳凰”紛紛往回飛,撂荒地變成“花果山”,村民參與鄉村振興也能換成積分申請免息貸款……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位于三峽庫區腹心地帶,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穿鎮而過。作為重慶17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之一,近幾年來橋頭鎮依托良好生态禀賦,引才、興業、強治理,做好 “水”“果”生态産業融合文章,打造重慶鄉村振興的“橋頭堡”。

小山村飛回了“金鳳凰”

20年前,劉淑琴考入大學、走出大山時,是橋頭鎮橋頭村飛出的“金鳳凰”。6年前,這隻“金鳳凰”又飛回了橋頭村。

“大學畢業後,我一直在外工作。因為對家鄉很有感情,6年前就返鄉做電商,2年前又做起了民宿。”劉淑琴說,近年來當地政府加強生态保護,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的綠水青山引來不少外地遊客,她順勢把老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如今,每到節假日,民宿常常“一房難求”,一年收入10多萬元。

打造基層橋頭堡(新春走基層引才興業強治理)1

橋頭鎮橋頭村一家民宿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客房(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31歲的農學專業畢業生譚雪梅也“飛”回了家鄉。她曾在石柱縣城社區工作,去年3月回村後被選為全鎮最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發揮所學專業優勢,帶領村民發展鄉村旅遊。

走進橋頭村,家家戶戶挂起了紅燈籠,一棟棟小青瓦、木陽台的巴渝特色農房引人注目,全村風貌改造工程進入尾聲。

“過去橋頭村人多地少,缺乏支柱産業,比較貧困。這兩年,我們發揮村子緊靠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态優勢,加快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招商引資建設風情漁村農旅融合項目,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譚雪梅說。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橋頭鎮鎮長陳森林介紹,過去橋頭鎮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如今随着當地大力發展農文旅融合産業,越來越多的外出村民嗅到商機、返鄉創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撂荒地變成“花果山”

橋頭鎮田畈村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梨樹即将迎來豐産期。

站在果園裡的曾瑞華,是田畈村的黨支部書記,也是當地的“名人”。此前他曾到外地創業。2013年,已是一家紅酒經銷公司董事長的曾瑞華,被村民選為村委會主任。想到村民的信任,他解散了公司,毅然回到家鄉,帶領村民走上緻富路。

“我回到村裡考察,發現六成以上的土地都撂荒了。沒有長效産業咋行?我們請專家過來考察,最後根據氣候和土質條件,決定種植翠冠梨和黃金梨。”曾瑞華說,2017年11月開始,村裡争取了1100萬元财政專項資金,對土地進行整治改造,發展了1700餘畝梨樹。

去年,全村梨樹試挂果,就給村民帶來了350多萬元收益,帶動385戶果農增收。為延長産業鍊,村裡還舉辦了賞花節、采摘節。

打造基層橋頭堡(新春走基層引才興業強治理)2

橋頭鎮田畈村的脫貧戶楊小梅在查看梨樹生長情況(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我流轉了10多畝地種梨樹,去年收入6萬多元,今年進入豐産期,收入會更高。”48歲的脫貧戶楊小梅說。

“鄉村振興,産業是基礎。全鎮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累計種植脆紅李、黃金梨、翠冠梨等果樹1萬多畝。如今的橋頭鎮,村村有産業,過去的撂荒地,紛紛變成了示範田、花果山。”橋頭鎮黨委書記王東說。

小積分撬動“大治理”

眼看着家鄉變得越來越美,64歲的橋頭村村民向大奎做了一個決定:女婿做編導,自己跟女兒一起當“主演”,拍攝抖音短視頻,展現鄉村新風貌。但拍攝短視頻需要購買設備,資金從何而來?

向大奎在村上做了不少公益活動,比如清掃垃圾、清理河道等,在“積分銀行”存了不少“積分”,聽說“積分”能貸款,他也想試試。去年12月,向大奎利用個人信用積分,向中國農業銀行申請了5萬元免息貸款。不到兩周貸款就到賬了,他正好用這筆資金添置設備,準備大幹一場。

“鄉村要振興,村民不能當‘觀衆’,創新基層治理是關鍵。”王東說,為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去年該鎮聯合中國農業銀行推出鄉村振興“積分銀行”:村民通過參與産業發展、環境整治、矛盾調解等獲取積分,積分可以兌換實物和銀行授信。

據統計,截至目前,橋頭鎮“積分銀行”參與群衆達七成以上,群衆自覺參與集體公共事務人數大幅提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