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今天是七夕
是傳說中牛郎織女
相會的日子
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或七巧節
特殊的節日裡
我們跟着大場中學
劉培蕊老師的文筆
一起重溫兒時的記憶
朗讀:昆侖山路小學王曉
陰曆七月七日的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或七巧節,時至今日,已被各路人馬嚷嚷成了一個風花雪月的中國情人節,與小時候母親說的乞巧節已大不相同。
從我記事起,牛郎織女的凄美故事就被大人反複講述。聽的次數多了,就很同情故事裡的兩個小孩,因為我小時候坐過類似的車筐,在故事裡,牛郎為了追趕織女,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把孩子摁在筐裡的,筐是綿槐枝條編成,筐底凹凸不平,應該很是硌屁股。後來慢慢長大,知道這個凄慘的故事總算有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畢竟,牛郎織女平時還能遙遙相望,每年還能見上一面,心裡才坦然了許多。
當然除了故事,作為一個女孩,這一天最重要的是乞巧。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在民間,女孩們會朝月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所以我小時候也必定要做些事情,哪怕是做個樣子,也算是種儀式。比如,做針線活。
這天上午,母親會把事先自己裁好的衣服拿出來,讓我們一片一片的認識,什麼前襟後襟,什麼袖子領子,什麼正針反針……用不了幾分鐘,我就失去了耐性,不時地打斷母親的話,母親最後就會塞給我一些舊的布片說,去,一邊縫毽子去。我和妹妹就開開心心的跑到院子裡,用不了多久,就把那些布片縫皺在一起,什麼也不是,最後母親拿去用作抹布。後來,姐姐們陸續出嫁,我也上初中了,母親就很認真地教我和妹妹針線。可是,用母親的話說,笨丫頭,針是用來捏着的,不是用來扛着的,又不是打仗。每每瞅着我,哭笑不得。
臨近我出嫁之前那個七巧節,母親再次失敗後,笑罵我說,等着吧,就你這樣五個爪不分家,嫁出去三天不到黑,就被婆婆攆回來了。
出人意料地,我沒被攆回來,可能的原因是,在我定親的時候,母親曾對婆婆說,以後你把我家丫頭當個小子養吧,她什麼也不會,十個指頭到如今不分丫。當然,婚後在沒法求援的殘酷“逼迫”之下,我最終學會了拿針,經曆了多次被紮流血事件之後,縫個破襪子,補個扣子,已經基本沒有問題。
當然僅僅學做針線,一定算不上儀式的全部,在這一天,還需要做的就是學習做一種面食,叫七巧果。
這天下午,我們幾個站在鍋台前,看母親把白糖放在鍋中熔化,然後倒入一些面粉,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用刀切割成圓形,長方形,正方形,葫蘆形等各種形狀,最後放入燒開的花生油裡,炸至金黃,撈出涼透就可以吃了。那特有的的香味,感覺至今還在我鼻子底下缭繞。
記得第一次自己做的時候,因為害怕滾開的油,就把生的七巧果遠遠地往鍋裡抛,結果,濺出的熱油燙傷了手臂。母親趕緊把面粉攪成糊糊,敷在一個個燎泡上。邊敷便數落,你抛得越高油濺出的越多,你低一點慢慢放,就好了。這話一度讓我懷疑母親學過物理,盡管她不認字。泡破流血的教訓,最終起了作用,後來我學會了制作各種點心。
母親生病厲害的那幾年,常常念叨一種叫“蛋胚”的點心,這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我就常常做給她吃,那時她隻剩三顆牙,可是依然窩着嘴吃得香甜,直至僅剩下一顆牙,确實咬不動了,還是堅持要吃,我隻好用手掰碎,用熱水泡開了給她。我曾經借口試試水燙不燙,嘗過泡開的“蛋胚”,除了有點香味,确實不怎麼可口。可轉身看見母親依舊吃得津津有味,一臉的開心。
現如今,天上的牛郎織女過了幾千年,想必也老了,七巧之日連片雲彩都不曾有,更不可能在天上流下眼淚,落到人間下場雨了。我也已近知天命之年,外國的情人節不曾過,中國的這個情人節也不感興趣。而現在的孩子們對針線活和七巧果可能連名字都不知曉,更不要提什麼儀式了。
今日七夕
七夕,契兮
願簡單中擁有
平淡中相守
以此深情共白頭
圖片和文章無關,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