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百姓的喜愛。隻不過,一些好對聯因為時間的原因而被埋沒,不被廣大網友熟知。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文化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名不見經傳的4副對聯,文采飛揚,真的好厲害。喜歡對聯的朋友不妨收藏起來,慢慢欣賞吧。
第1副:又要馬兒不吃草;始知秦女善吹箫。
這個對聯是一個集句聯。對聯巧妙之處在于,上聯是一句俗語,是老百姓熟知的諺語:“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意思是比喻又想把事情做好,又想少付或不付代價。
而下聯呢,是一句典雅的詩句,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玉台觀》:“遂有馮夷來擊鼓,始知嬴女善吹箫。”
這個對聯用俗語對唐詩,對仗工整,意思新奇,乃是别具一格的“無情對”,令人會心一笑,拍案叫絕。這種對聯雖然是遊戲之作,卻可以看出作者乃是文采飛揚的才子。
第2副:風吹馬尾千條線;月點波心一顆珠。
這個對聯屬于老樹發新芽,老瓶子裝新酒,具有一種出奇制勝的效果。相信很多喜歡對聯的朋友,都知道原版的故事。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曾經有一次想要考考朱允炆 和朱棣的才華,就出了一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
朱允炆對出下聯:“雨灑羊毛一片氈。”雖然說,一個風吹,一個雨打,一個馬,一個羊,朱允 炆 對得相當工整形象。但是這個下聯境界太小了,上聯說馬,朱允炆下聯居然就說羊,這就好像是小孩子對的對聯,根本沒法讓朱元璋滿意。
而朱棣則對出下聯:“日照龍鱗萬點金。”這就氣魄很大了,瞬間讓朱元璋呆住了。
這個故事可能是杜撰的,專門用來體現朱棣的雄才大略的。但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多年來一直讓人津津樂道。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大才子阮元調任浙江學政。有一次,阮元和名士郭頻伽(郭白眉)在西湖上遊玩。
阮元看到湖中央水波蕩漾,有很多皺紋,忽然想起了朱元璋的這段典故,于是就念出了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他想考一考郭頻伽。
沒想到郭頻伽立刻就對出了下聯:“月點波心一顆珠。”這個下聯出自白居易的《春題湖上》,寫的就是西湖風景:“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我們看這個重新組成的對聯,上下聯都是西湖的景色,形成一種美的升華,令人佩服不已。兩人能夠很快想起前代的典故與詩句,正說明這兩人博學多才,才思敏捷,才能夠留下這一個有趣的新對聯。
第3副:何處無明月清風,半郭半村裴綠野;此地有茂林修竹,宜詩宜畫 謝 青山。
老北京城的城南右安門外,有一個尺五莊,以荷花而聞名京城。清代有人建了遊玩場所,有人遊玩過後,寫下這個對聯送給主人。
明月清風曆來是風景優美的意象,而開篇三個字“何處無”,欲揚先抑,讓人期待後續“尺五莊”的獨特之處。果然,半郭半村裴綠野,這種獨特的風貌令人眼前一亮。
城市的人想到農村去看看農村的風土人情,農村的人想去城市看看城市的熱鬧繁華。而這種“半郭半村”的結合部,正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成為具有了獨特的遊覽意義,體現了此處的不凡。
下聯的“此地有茂林修竹”,脫胎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而後半句,宜詩宜畫 謝 青山,真是堪稱妙筆,“宜”字體現了遊玩者的欣喜之情,而“謝”字用得尤其精妙,體現了遊玩者對于景色的沉浸與眷戀,令人拍案叫絕。
第4副:老屋将傾,隻管淹留何日去;新居未蔔,不妨小住幾時來。
古代有個詩僧叫做“小颠”,他在老年的時候就預先置辦了棺材,還寫了一塊小小的匾額,署名“呵呀”。另外,他還在床頭寫了這個對聯。
上聯說老屋,其實也是說自己:“生命即将到頭,不知道什麼時候徹底結束呢?”下聯說“新居”,也就是“棺材”,說的是死後所住的地方。新居未蔔,是說現在還沒有死,那還是在人間小住一些時候吧。
這個對聯風趣中透露着一些無奈,體現了人類生老病死的無可抗拒。但是在無奈之中,我們又可以看出作者的灑脫。畢竟是學佛的,具有一雙慧眼,能夠平淡看待生死。
“呵呀”的匾額,正是作者對于人生的态度。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我們也不妨一笑置之,呵呵而已,把握現在,順其自然吧!
大家覺得這些對聯怎麼樣呢?歡迎留言哦。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轉發我的文章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