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6 21:02:33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你了解古代科舉考試嗎)1

(狀元及第匾額)

古人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古人又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螢窗新脫迹,雁塔早題名”……

當下主流史學界一緻認為,科舉制度形成于隋朝,完善在大唐。在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年輪裡,很多貧寒學子通過這個途徑完成了社會的垂直流動,正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像之前的門閥舉薦,科舉制度對比于其他選拔人才的途徑,相對來說可謂十分公平。

在中國古代,寒門學子通過科舉而飛黃騰達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這些學子究竟是如何從鑿壁借光走向官宦仕途呢?

科舉,顧名思義,分科取士也!單從明清兩朝舉例說明。明朝時,科舉制度已臻完善,大明的科舉共分為四級,即:童生試、鄉試、會試以及最後的殿試。彼時國家以儒治天下,考試内容無非是圍繞着這個主題展開,并以四書之文句為題,格式走向按照八股文為準,解釋著意則必須嚴格按照朱文公的《四書集注》。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你了解古代科舉考試嗎)2

(科舉考試現場示意圖)

《促織》有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此語說明正在備考童生試。童生試簡稱“童試”或“童考”。童試三年兩考,主要内容還是四書文、五言六韻、五言八韻、性理論或者孝敬論等儒家經範。而且它包含了三大闆塊,這三個階段分别是:縣試、府試、院試,最後一關院試考取合格,才能達到秀才的标準。隻有院試合格了,方能進縣入州,再次深究研學。

鄉試則難度加緊,鄉試并非每位學子都能去,而是針對優異的學子。通俗的理解就是“省考”,不少人還習慣性地稱作為“京考”。在明清兩代,每三年便會在各省的省城抑或京城舉行一次較大規模的考試,舉行時間定在八月份,故而人們常稱之為“秋闱”。鄉試的考官嚴定,是由皇帝親自委派,考完之後,迎牆上榜,發布正副榜,類似于現在的甲乙榜單,正榜所取者稱為舉人,獲得第一名的叫解元。另外,隻有考上了舉人或者舉人以上,才能予以授官,不然連當官的資格都沒有。此外,鄉試還追加了兩個必不可少的細節考核,即:初試和複試。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你了解古代科舉考試嗎)3

(科舉考試的畫作,局部圖)

會試民間又叫會考,鄉試考上的舉人以及舉人以上的學子,都要進京舉行會試,而且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大規模的春季考試,又稱“春闱”。整個考試過程由禮部主持進行,并且皇帝親任正副二“總裁”,十分嚴格亦十分正規。考上的學子還會有會試、複試、殿試、翰林院入學考試、三年後翰林院畢業考試這五個大環節。另外各省的舉人以及國子監監生俱可應考,朝廷會針對成績錄取三百名貢士,取得第一名的被稱之為“會元”。

殿試則是科舉制度裡面最高規格的考試,考生直接面對天子,皇帝本人在殿廷上,會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遂定甲第。當然,大多情況下,皇帝本人也并非一定要親問貢士,亦可委派大臣主管殿試。殿試又稱為“禦試”,從大唐開始,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大家熟知的文天祥和留夢炎就是狀元宰相,然而這倆人的人生軌迹正好是倆極端:一位誓死不降,寫下了動人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成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民族長城民族脊梁;另一個則是趨炎附勢一雙軟膝的留夢炎,他主動谄媚投降異族,還煽動忽必烈殺了赤膽忠心的文天祥。留夢炎是江浙一代的恥辱,時人常說“兩浙有留夢炎,兩浙之羞也! ”

另外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的是,殿試僅僅為一天的時間,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而且殿試分三甲,一甲分三名,賜予進士及第之稱号,第一名稱狀元,有的地方喚做鼎元;第二名喚做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生,三甲亦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之稱号。一 二 三甲統稱進士,二、三甲的第一名被稱為“傳胪”。殿試此名是武則天的首創,她創制于神都紫微宮洛城殿,因此從唐朝開始,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你了解古代科舉考試嗎)4

(狀元及第匾額)

在中華史上,三元及第者,有十七人,但是像黃觀那樣,連中六元者則十分罕見,黃觀在他27歲的時候就已經中了狀元,簡直是匪夷所思,真可謂是天才般的文科狀元。時人常贊他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說到這裡,窗外極為應景,樓下一群學子,正在大街上急匆匆地穿涉而過。這兩天正是學子們參加高考的時候,看着家長們蹲在校門口等待學子們出來的模樣,叫人既心酸又感動,可憐天下父母心,那種眼神,不僅飽含着對孩子的希望,同時還透射出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彷徨。對于一個參加過高考的人來說,遙想當年,那種壓力和荒荒之心可謂感同身受。

話說,我當年高考的那個時候,錄取分數較高,一本線差不多570,而二本線510多接近520了。我是純理科生,而且是一個英語超級爛的理科生,對我們大多數理科生而言,英語簡直就是我們的痛,因為着實是不喜歡,所以每次考試下來,英語成績單總是慘不忍睹。慶幸的是我的語文和數學考得比較高,這兩門功課總算把一些分數勻到了極爛極爛的英語裡頭,算是有驚無險。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你了解古代科舉考試嗎)5

(古代看榜圖)

高考對大家來說,無疑是一場小的“涅槃”,曾幾何時認為的象牙塔,直至邁入其中,才發現隻是一方小小的人生台階罷了,這才哪到哪!?步入社會頓然發現:一個人的學曆和能力是相對的,當然平台也非常重要,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而一個人的修養、品行、做人、眼光、經驗、堅持、膽量、知識儲備量等才是構築成功最為關鍵的因素。學習不僅僅是學書本上的那些科教知識,更是打造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品行、不斷錘煉自己的綜合能力、有效拓寬自己的朋友圈,這是一個漫長的鍛造過程,非一日之寒!如若你隻會參加考試,步入社會卻脫了節,那委實是一種悲催的體現,說明你根本沒有領悟“學習”二字的真谛,隻教不育,根本未入堂室。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你了解古代科舉考試嗎)6

(古代書生造型)

當下很多人盡管抱怨高考,說什麼“高考是陋習”,還說什麼“高考害人不淺”、“廢除高考”之類的話,這純粹就是無稽之談。如果高考害人不淺,那咱倒着錄取,誰學習差就錄誰,那能行嗎?那怎麼擇優?高考無疑是現在最好的分配稀缺資源的一種形式,隻是這個考試形式和制度應該慢慢變革,就和古代科舉考試一樣,層層選拔,級級篩選,不斷去完善,這個需要時間去消化,倘若一旦把高考廢除了,那絕對是不行的。

古話說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公,中國社會,8億農民,很多孩子的出生确實是比較寒微,大家都想着走出農門改變自己的命運,高考無疑是他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形式或途徑,他要完成社會的垂直流動,必須要通過這樣一個獲取稀缺資源的機會,因此“高考本身”是公平的,也是極其合理的,隻是有些人提出的什麼素質教育,不夠系統,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教育評價體系作支撐。彈鋼琴拉二胡如果算作素質教育的範疇,那麼鄉下娃砍豬草、拉着黃牛犁地也算不算素質教育的另一種體現形式?誰說彈鋼琴就一定高雅?誰說放羊的孩童高喊牧歌就是粗俗?非也!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你了解古代科舉考試嗎)7

現在,很多老外動不動就批評我們中國人,說我們沒有信仰隻信仰錢(好像你們老外不愛錢一樣),部分國人也沒有民族自信更喪失了文化自信,跟着老外的屁股随聲附和,簡直是令人羞憤至極,我想對老外說一聲“no”,我們不但有信仰,而且我們還把信仰考試。但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為何隻有我泱泱華夏一直延續至今?正是因為我們華夏民族偉大的文化力量,文化代表中國,文化是我們中國人的根,同時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

我們的信仰參加考試已經一千多年了,試問哪個國家能和我們一樣如此重視信仰?!我們的信仰不像你們的,我們的信仰看得見摸得着,可以寫可以讀可以誦可以唱,我們的信仰不懼任何,所有人都可監督,是方方正正的漢字,是李白的詩蘇轼的詞,還有稼軒的慨歎;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奔縱;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之後的”但願人長久“;更是”醉裡挑燈看劍”“隻把欄杆拍遍”的家國情懷…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是甲骨文,是李斯的小篆,是劉德升的筆,是王羲之的曲殇流水,是顔魯公的《祭侄文稿》,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你了解古代科舉考試嗎)8

我始終覺得,作為一名中國人,必須要具備兩種責任感:

其一、就是社會責任感。别“隔岸觀火袖手看君”,别“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别“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别在宏觀的世界裡遊弋得太久,微觀一點,這樣更貼近生活,貼近人民。

其二、就是文化責任感。如果中國人沒有文化,那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才算有文化?美國到現在才多少年時間?中國地下随随便便挖出一口棺材都比他的建國史長;古埃及去哪裡了?古印度還是現在的阿三嗎?伊拉克能叫巴比倫嗎?罷了罷了!

古代科舉為什麼考這麼長時間(你了解古代科舉考試嗎)9

文化代表中國,中國人的民族認同不是看血緣的而是看文化的。魯迅說過,消滅一個國家就要毀掉他的文化,沒了文化就成了行屍走肉。你是中國人,你就要熱愛中國文化,并努力發揚傳承中華文化,如果你唾棄中華文化或者破壞中國文化,那麼你就是漢奸!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後通。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别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