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恒,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号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資料顯示可能是山西曲沃縣,在河曲縣為他修有白樸塔。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緻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他寫的四首天淨沙,寫了春夏秋冬的四季,不同凡響。
天淨沙•春
原文
春山暖日和風,
闌幹樓閣簾栊,
楊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橋流水飛紅。
譯文
桃紅柳綠的春山,煦暖的陽光照耀,和柔的東風吹拂,樓閣上高卷起簾攏,倚欄幹遠望。楊柳垂條,秋千輕晃,院長子裡靜悄悄。院長外黃莺啼鳴,春燕飛舞; 小橋之下流水飄滿落紅。
【賞析】
這支曲子運用繪畫技法,從不同空間層次描寫春天的景物,具體來說,整個畫面的背景,是遠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點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鬧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畫面,是中景.最能夠體現春天特征的兩個形容詞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機的景物是舞燕和飛紅. 這支曲的人物應該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欄杆之旁,簾栊之下,窺探着春天的景緻,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細膩,更加秀美.
天淨沙•夏
原文
雲收雨過波添,
樓高水冷瓜甜,
綠樹陰垂畫檐。
紗廚藤簟,
玉人羅扇輕缣。
譯文
雲收雨停,雨過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瀾,遠處高樓顯得比平時更高了,水讓人感覺到比平時更涼爽了,雨後的瓜也似乎顯得比平時更甜了,綠樹的樹陰一直遮到畫檐。紗帳中的藤席上,有一個芳齡女孩,身着輕絹夏衣,手執羅扇,靜靜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時光。作者
【賞析】
作者選取了一個别緻的角度:用寫生手法,勾畫出一幅甯靜的夏日圖。前三句是第一個層次:雲收雨霁,流水波添,雨過天晴,樓也顯得比平時高,水散發着涼爽的氣息,雨後的瓜似乎也顯得比平時甜了,綠樹的樹陰一直垂到畫檐。後兩句是第二層次,畫面上出現了人物:紗帳中的藤席上,一個身着輕絹夏衣,手執羅扇的芳齡女孩,靜靜地消受着宜人的時光。整首小令中沒有人們熟悉的夏天躁熱、喧鬧的特征,卻描繪了一個靜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産生神清氣爽的感覺。
天淨沙•秋
原文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譯文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着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隻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麼的孤寂,拖出那長長的影子。霧淡淡飄起,幾隻烏黑的烏鴉栖息在佝偻的老樹上,遠處的一隻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
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着,顔色幾盡妖豔。
【賞析】
白樸這首小令《天淨沙•秋》與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并且寫盡秋意,卻找不着一個“秋”字。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甯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并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
天淨沙•冬
原文
一聲畫角谯門,
豐庭新月黃昏,
雪裡山前水濱。
竹籬茅舍,
淡煙衰草孤村。
譯文
在一個冬天的黃昏,城門一聲輕響,一輪新月挂在半空,帶着雪的山前水流緩緩。竹子做的籬笆和籬笆内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詳的和諧。
【賞析】
該曲選擇一個黃昏的城郊作為具體環境.冷月黃昏,雪山水濱,已是清寒凜冽;淡煙衰草,茅舍孤村,又顯寂寥冷落,更有谯門一聲寒角,平添一分悲涼,空氣中彌漫的是孤寂和無助的憂傷.它與上一首《秋》的寫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寫景,全未直接抒發、陳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現的情緒意蘊,是在對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來的.其二,也都是通過一組自然景物的意象組合,來構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畫面.另外,這支曲子所表現的情感,也不是一時一地有特定具體内容的情感,它所傳達的,是一種情調,一種意緒,一種内心狀态.
作者生于亂世,輾轉流連,兵荒馬亂的世界裡國破家散。這是四季的變換,也像心境的轉變,從那歡快的春天到最後寂寥的冬日黃昏。這也許就是他的一生寫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