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作亡國之詞,雖大多用語淺白,但用情卻至深。王國維認為他之所以用“賦體作詞”直抒胸臆,是因他“閱曆較淺”,于是隻能誇他是“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越淺,則性情越真”。
其實,李煜能在南唐紛亂的宮廷鬥争裡活下來,怎麼也談不上“閱曆很淺”。他之所以把詞意寫得很淺,除了天性之外,也是為了擺脫了“花間詞”的步調。
在《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李煜借鑒了杜甫詩歌中的句子。這就說明了:他詞風的轉變,固然與個人經曆有關,但也是他主動追求的結果。
正是這種“主動”追求,使李煜擺脫了前人的束縛,最終才能脫穎而出,成為了與“花間派”相抗衡的“南唐派”的代表詞人。
一、《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賞析《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的這一首詞完全不需要翻譯,現代人就可以将其讀懂。事實上,很多人因為不了解李煜創作這首詞的背景,所以沒讀明白詞中含義,誤以為它隻是一首普通的抒發亡國哀愁的詞。
周汝昌先生在講解“林花謝了春紅”的時候,說:這一句并沒有說明是林中的什麼花,但是所有人都看得出,李煜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美好事物的消逝。
學界公認李煜的這首詩,化用了杜甫《曲江對雨詩》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濕”,周汝昌先生也同意這個觀點。不過,他仍然沒有解釋明白,“林花”意象到底要說明什麼。
其實,如果《曲江對雨詩》說得還不夠直白的話,那麼在杜甫的另一首詩《别房太尉墓》最後一句中,有一句“唯見林花落,莺啼送客聞”,就講解得很詳細了。
這裡的“林花”,就是指逝者墳旁樹木上開出來的紅花。隻要讀過杜甫這兩首詩就會知道,這裡是很明顯地發出了“亡國悲音”。
詞中的故事發生在一次憑吊事件之後,李煜很有可能是剛剛焚香祭拜過南唐将士的亡靈。“謝了春紅”,指春天過去了。也就是說,不知不覺,南唐亡國又一年了。
根據北宋王铚《默記》記載,李煜最後是有複國之心的。然而他卻是有心無力,兩年間南唐軍節節敗退,直至退無可退。自己身陷囹圄之中,也隻能感歎“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明指遍地的落紅,仿佛是在說美人泣血,但是事實上卻是指那些為南唐作最後征戰的英雄們。因為李煜投降的時候,南唐并沒有全境淪陷。
在江州,指揮使胡則與左軍招讨使柯昶繼續與宋軍作戰了四個月,最後城破殉國。根據《南唐書》記載:吉州刺史申屠令堅、袁州刺史劉茂忠二人相約,誓死以報南唐。
後來,申屠令堅無故發狂,半夜在軍帳中,不知與何人搏鬥而亡。劉茂忠獨力難支,為了保持袁州百姓才投降。他們二人的抗争,一直持續到李煜降宋的兩年之後。
再後來,又由盧绛接過重擔,繼續與宋軍作戰。盧绛改走山中,打算從金陵突圍,未能成功。他身邊的那些州縣都投降了,就他依然不肯降。
于是,盧绛就打算到轉到閩中,繼續和宋軍戰鬥。但是當他路過歙州的時候,刺史龔慎義不肯出來迎接他的軍隊,他直接就把龔慎義殺掉了。
在李煜降唐的前後,發生了很多類似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李煜本身也曾經努力利用長江天險,積極禦敵。最後隻是因為雙方的力量太懸殊,為了保全城中人民,不得不投降罷了。
所以說他後來,一心想等待一個複國的機會。而這也是他最後被殺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宋太宗趙光義不能容忍一個還有複國之心的階下囚活着。
“胭脂淚,留人醉”。後人龔自珍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就是這個意思,它是遍地“林花”隕落之後帶來的感觸。
在這裡,李煜并非是因為“落紅”而産生的傷感。對于犧牲的英雄,任何的“同情”都是侮辱。對于南唐那些犧牲的英雄,隻有尊重與贊美。
“幾時重”的“重”字,按照《相見歡》的詞格,應是平聲字,所以讀“chóng”,意思是“幾時再重現”。但是說完這一句後,李煜就知道根本“不可重見”,于是他又說“人生長恨水長東”。
二、最高明的“共情”李煜這首《相見歡》,如果隻從表面上理解,你可以将它當作一篇簡單的傷春之作。讀者甚至可以完全不必理會作者身份,就能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與這一首詞達到最大的“共鳴”。
假如不研究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并單純地來看這首詞的話,那麼它所表達的就是一種生命易逝的傷感。
在這裡,把“胭脂淚”當成了美人淚。愛人離去了,什麼時候才能重溫鴛夢呢?沒有辦法重溫了。人生的恨意,隻有附着流水,滾滾向東流去了。
因此,這一首詩表面上看着有些粗淺,但是事實上确實蘊藉隐秀,内涵和境界遠勝普通的“花間詞”,是一首典型的“南唐派”作品。
李煜這首《相見歡》,拆解了杜甫《曲江對雨詩》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濕”。把“林花”與“胭脂濕”的意象,分别用到了上下兩阙當中,并且賦予了它們更加細膩、豐富的内涵。
再通過長短句特有的音律之美,從藝術上實現了真正的雅俗共賞。因此,絕對不是像王國維說的那樣,隻是因為李煜“閱曆淺”,所以才能寫成這樣。
以賦的手法來寫詞,很顯然是李煜有意而為之。看起來,他也沒有少讀杜甫的詩歌。
結語從前看梁實秋在書中談閱讀時,有一段話大意是說:中國古代不靠閱讀而能自己成書的,恐怕隻有屈原一人。因為屈原寫《楚辭》時,我們無法知道他當時有什麼可供參考的書籍。
李煜縱然是天才,也絕對不可能像王國維說的那樣,隻靠着“閱曆淺”保持住了赤子之心,再憑着赤子之心去進行創作,這種說法未免把李煜看得太低了。
事實上,李煜的确是“天才”,但是他也有努力學習前人的長處,并經過自己的摸索,才形成了後來的風格。最終,成為了與“花間派”并駕齊驅的“南唐派”的代言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