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熱門提問:“每天都過得很辛苦,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說:“我建議你去看看《老人與海》,這本書或許不會明确告訴你活着的意義,但是它能告訴你在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什麼樣的狀态。”
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海》講述了一個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出海捕魚的故事,他經過三天三夜的努力,帶回來的卻隻是一副魚骨架。
作家王小波說:“《老人與海》不僅僅是一個‘倒黴’漁夫的故事,它更揭示了人類共同的命運。”
反複閱讀這本書後,我明白了:人生最高級的活法,是接受事與願違。
事與願違,是人生常态
聖地亞哥是住在墨西哥灣的一位老漁夫,他有幾十年的捕魚經驗,技術娴熟。
最近,他交上了黴運,已經有84天沒有捕到魚了,隻能靠着飯店老闆施舍的食物生活。
村裡年老的漁民對聖地亞哥深表同情,跟他聊天的時候,都避開和魚有關的話題。
年輕的漁民則會嘲諷他那用面粉袋打了補丁的船帆,收攏後像一面标志着永遠失敗的旗幟。
生活的困難,同行的憐憫嘲笑,聖地亞哥都不在意。
當第85天晨光熹微,他再次揚帆起航。
這次出海,終于有一條大魚上鈎了。
聖地亞哥用盡全力,猛拉吊索,想把魚拉出海面。
但魚太大了,它自顧自地遊開,拖着漁船駛向了海洋深處。
從中午到傍晚,從傍晚到淩晨,又從淩晨到傍晚,聖地亞哥不肯放手,一直和魚僵持着。
這位老漁夫沒有幫手,隻能一個人死死地拉住魚竿。
巨大的拖力使他的後背被勒得疼痛至極,左手出現嚴重抽筋。
他沒有辦法吃食物,也沒有辦法睡覺,靠着頑強的意志力堅持到第三天的太陽升起。
大魚終于筋疲力盡,減緩了速度。
聖地亞哥趁機用盡全身力氣,将魚槍插進了魚身,殺死了大魚。
這位老漁夫終于可以歇一歇了,他将魚綁在船身一側,調轉船頭,準備返航。
不幸再次降臨,大魚的血腥味引來了一大群鲨魚,它們跟在漁船後面,伺機掠奪老漁夫的勞動成果。
聖地亞哥隻得再次振奮精神,拼命與鲨魚搏鬥。
可最終,鲨魚把大魚咬得隻剩一副骨架,三天三夜的辛苦,就這樣付之東流。
羅翔曾說:“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然後接受它的事與願違。”
命運總是給我們一點點糖,又無情地給一個耳光。
生而為人,誰不是心懷希望,又不得不生活在現實的殘酷之中。
無論我們如何做着萬全的準備,精心地布局謀劃,都抵不過一場命運的安排。
人生本就一波三折,我命由我,也由天。
逆天改命也許可行,但事與願違是人生常态。
所有失去,都暗含獲得
漁村的人們都叫聖地亞哥“倒黴蛋”,他曾87天毫無收獲,現在又有84天沒有捕到魚了。
隻有小男孩馬諾林對他充滿希望,相信他一定可以捕到大魚。
馬諾林和聖地亞哥沒有血緣關系,兩人卻親如祖孫。
在聖地亞哥沒有捕到魚的日子裡,馬諾林依然相信他是最好的漁夫。
長時間沒有收獲,聖地亞哥的生活陷入窘迫,馬諾林會為他準備食物和啤酒,幫他生火取暖。
第85天的清晨,馬諾林一早就來到聖地亞哥的家裡,給他帶了咖啡和早餐,還幫他把捕魚的工具搬上船。
小男孩對老漁夫說:“隻要我活着,就不會讓您餓着肚子出海打漁。”
馬諾林是老人生命裡的一道光,溫暖着他孤獨冰冷的心。
生活并未善待聖地亞哥,但卻給了他一些慰藉。
第85天,聖地亞哥終于捕到了魚,卻被魚拖向深海。
不肯放棄的他與大魚展開了一場力量的較量,這場對峙持續了兩天兩夜。
老漁夫感覺自己與大魚力量懸殊,希望身邊能有一個幫手。
他第一時間想到了馬諾林,在心裡感歎道:“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他能幫幫我。”
當老漁夫精疲力盡想要放棄時,馬諾林的聲音回響在他的耳邊:“您是最棒的,捕魚技術一流。”
馬諾林成了聖地亞哥的心理支柱,縱然孑身一人在海上戰鬥,他也覺得自己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
大魚被鲨魚攻擊,最後隻剩下一副骨架。
聖地亞哥雖惋惜自己三天的努力,卻仿佛松了一口氣。
此時他歸心似箭,他知道馬諾林一定在港口等着他回家,他想早點回去,免得男孩擔心。
這趟出海,聖地亞哥一無所獲,卻喚醒了他内心深處的情感。
逆境時有人懂,絕境時有人牽挂,歸來時有人守候。
馬諾林的情誼遠比一條大魚珍貴得多。
作家林清玄在《所有的遺憾都是成全》中說:
暴曬的陽光可能覺得自己會傷害秋日的土地,但土地中的種子卻因為陽光能青翠地發芽了。
隻要不失真心,就沒有什麼可以傷害我們真實的生命。
歲月流轉,馬不停歇,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又會不斷得到的過程。
人生坎坷,沉沉浮浮,有事讓你哭,就會有人讓你笑。
世間一切,皆有因果。所有失去,終将得到償還。
放下執念,與命運和解
夜已經很深了,港口寂靜無聲,隻有海濱住宅區裡露出些許的燈光。
聖地亞哥終于駕駛着小船回來了。
沒有人幫忙,他隻好盡自己的能力把船停好,收拾漁具,回到岸上。
老漁夫慶幸自己的船沒有受損,稍微整修便可再次起航。
而他的身體,已經疲憊到極點。他不得不坐下歇了五次,才走到他的窩棚。
在海上的三天,他奮力地捕魚,也拼盡全力與鲨魚做鬥争。
他執着地希望他能帶着一條大魚回來,賣上一個好價錢,富足地過一段日子,也堵上那些嘲笑他的嘴臉。
然而,他滿懷希望地出海,最終兩手空空地回家。
本想驚豔四座,卻再次淪為笑柄。
聖地亞哥沉沉地睡了一覺,第二天起床,便迫不及待地打造了一支新長矛。
他準備在大風天氣休息幾天,便再次整裝出發。
面對命運這樣地捉弄,聖地亞哥沒有過多的悲傷,他不再執拗,與命運和解,坦然接受了事實。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盡人事,也要聽天命。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得到的也很快會失去。
聖地亞哥的這次出海,何嘗不是很多平凡人一生的縮影?
有人勤勤懇懇工作,沒日沒夜地加班,希望完成好項目拿到獎金,到頭來卻被公司辭退。
有人為家庭付出一切,任勞任怨,得到的卻是冷漠和背叛。
有人奮鬥一生,終于實現财務自由,卻收到一張病危通知書。
美國作家瑪麗安娜·威廉森說過:“沉溺于往事并不能讓過去的傷痕愈合,隻有活在當下才能撫平昨日的傷痛。”
遇見的人,都是修行;經曆的事,皆是磨砺。
如果事與願違,要相信命運另有安排;
如果經曆坎坷,要相信劫後會有重生。
抱怨和懊悔都不能化解我們所遭遇的不幸,唯有放下執念,原諒過往,才能找到希望。
能改變的就改變,改變不了的,就坦然接受。
做人,難得的是放下;人生,貴在懂得和解。
《老人與海》隻是一個情節簡單的短篇小說,但作者海明威憑借這個故事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譯者張愛玲給與了這本書極大的贊譽,她說:“我喜歡《老人與海》,這是我所看到的國外書籍裡最摯愛的一本。”
聖地亞哥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真正的智者,從不逃避痛苦,而是在生命的曆練中活出淡定與從容。
那些你所經曆的痛苦,不該成為生活的絆腳石,而是你通往幸福的路。
點個“在看”,願我們的餘生都能少一些執念,多一些釋然;少一些痛苦,多一些豁達。
作者 | 清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