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延宜(山東)
“八字還沒一撇兒”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話,是指某件事情還沒有點兒眉目呢。對此,人們一般會理解為“八”字先撇後捺僅兩筆,連第一筆“撇”都還沒寫出來,那“八”字不就更遠着呢。殊不知,“八”字裡隐喻着“大文章”呢。
追根溯源,“八字還沒一撇兒”這句俗話,是出自一個十分嚴肅的曆史典故。南宋理學家朱熹《與劉子澄書》一文雲:“聖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這就是說,通向聖賢的大門早已敞開,可是人們并不領會,不但不進去,反而朝外走。這句話充分流露出朱熹對那些“不認門”人的惋惜、遺憾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刺激”人們要注意學習聖賢之道。
因“八”字形似兩扇門,朱熹在這裡以“八”喻門,很是形象,“八字還沒一撇兒”即源于此。所謂“八字還沒一撇兒”本意是指沒門,與我們常說的“沒門兒”一樣,後來便慢慢演變成用來指事情還沒有眉目,早着呢。
您看,我們平時嘻嘻哈哈随口就說出來的一句話——“八字還沒一撇兒”,竟然與嚴肅的國學“沾着親帶着故”呢。
3·15晚會禮贊
在每年的3·15晚會上,都會毫不留情地報道一批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典型案例,其中被曝光的主角不乏那些平時“衣冠楚楚”的大牌商家。這台晚會态度明朗,呼籲維護社會誠信,共同創造一種更可持續、更有預見性的美好生活,其作用不可小觑啊!
誠信問題至關重要。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國之穩定,民信為本,由此可見一斑。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對“信”始終有一種非同一般的強調和追求。孔子要求弟子“言忠信”,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看來,不僅人與人相處要重“信”,社會治理同樣也離不開“信”。他甚至認為:“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這些思想對後世産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人們敬重誠信的人,自然也就鄙棄那些言而無信者。這種價值觀滲透和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生活随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疾變化着。在令人眼花缭亂的變化中,基本的生活邏輯和基本的價值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其中,公衆對“信”的追求在主流價值觀層面上并沒有變化。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沒有變化并非是完全靜态的,而是在種種沖擊與動蕩下,通過個體的自律與他律進行保護或修複,從而達到一種新的動态平衡。所以,實現有“信”的生活,既需要一種自我的道德認知和精神引領,同時也需要外部力量的監督和外在規範的約束,像3·15晚會就是後者的組成部分之一。在二者互不缺席和共同作用下,才能創造出不能不“信”、不願不“信”、不敢不“信”的生活新圖景。這樣的生活,才能有底氣,才有未來,才能像顧恺之倒食甘蔗那樣,漸入佳境。
3·15晚會,我愛您!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