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雲紗的氣質與風情
香雲紗是廣東的特産,本名莨紗、莨紗綢是莨紗與莨綢的合稱,北京稱為靠紗。是嶺南地區的一種古老的手工織造和染整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源于明清時期,盛産于佛山。它以江浙一帶的白色絲綢為胚材,以薯莨這一植物為染料,經幾十道工序染整而成。它從廣東風行全國,以它的清透舒适和優雅效果,一度成為大戶人家夏天服裝的首選面料。屈人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廣之線紗與牛郎綢,五絲、八絲、雲緞、光緞,皆為嶺外京華、東西二洋所貴”,香雲紗最早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感覺上,香雲紗是哪種女人穿的呢?陸小曼應該是一個,王映霞也應該是一個。不算華貴,但非常講究,有點慵懶,有點頹廢,很女人,很私密,文藝味道重,但又不是文學……可能是宋家三姐妹的居家衣服。
▲ 穿着香雲紗旗袍的宋慶齡
宋慶齡有一件極受偏愛的香雲紗旗袍:立領,短袖,右衽,黑色,通長130厘米,通寬85厘米,下低開衩,手工縫制。
晚年的宋慶齡甚至因為身體漸漸發福,将喜歡的香雲紗旗袍兩側拼接放大後繼續穿着。據後來宋慶齡周邊朋友的回憶,宋慶齡一直是香雲紗的忠實用戶。而這件香雲紗旗袍也被永久的收藏在了上海宋慶齡故居。
▲ 宋慶齡的香雲紗旗袍,現收藏于上海宋慶齡故居
用“香雲紗”的精美面料和精緻的手工營造出的大氣典雅、端莊華麗。
冰心在《寄小讀者》裡寫,“她母親穿一套青色香雲紗的衣服,五十歲上下,面目藹然,和她談話的态度,又似愛憐,又似斥責。”在冰心筆下,香雲紗是匹配溫和女性氣質的最佳材質,傳遞了一份讓人動情的溫柔。
“個人住在個人的衣服裡”,張愛玲把香雲紗融進了筆下人物的性格中,也讓更多人了解了這種材質。《沉香屑·第一爐香》裡寫過,“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雲紗大腳褲。因為熱,把那靈蛇似的辮子盤在頭頂上,露出衣領外一段肉唧唧的粉頸。” 《金鎖記》裡寫過,“七巧穿着白香雲紗衫,黑裙子,然而她臉上像抹了胭脂似的,從那揉紅了的眼圈兒到燒熱的顴骨。”
▼ 氣質如蘭
▼ 風姿綽約
▼ 聞香識趣
▼ 心有靈犀
▼ 青澀懵懂
▼ 雅俗共賞
▼ 經典時尚
川端康成的《雪國》提到日本雪鄉的一種面料,叫绉紗。農民們在雪地中缫絲、織補,又在雪水裡漂洗,然後在雪地裡晾曬。制成的衣服在夏天會很涼快,因為沁入了冬天的寒冷。
而在中國廣東珠三角,也有一種異曲同工的面料,莨紗(香雲紗)、莨綢,它們的晾曬染整,要塗抹泥巴和經陽光曝曬,也被視為非常爽滑的面料。
莨[làng]紗(香雲紗)和莨綢的染整過程是一樣的,但莨紗使用的坯料為白坯紗,使用紗羅織造工藝,有明顯的孔眼,穿起來透氣。莨綢是用綢緞作為坯料,透氣較差但垂墜感更好。莨紗與莨綢,各有所長。
【視頻】
“莨”是莨紗莨綢染色的原料,叫薯莨,為兩廣山地比較常見的植物,取其根莖榨汁即可成為染料。
薯莨汁液,為紅色,泡沫豐富,液體粘稠。薯莨液不僅附着在紗綢纖維上,而且薯莨的單甯物質還會與紗綢纖維發生一些反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色牢度。
過莨水。把紗綢浸入薯莨液裡,撫弄拍打,讓紗綢充分吸收薯莨液即可撈起。幾十次浸莨水之後,白色的坯料就變成紅褐色。
在平整的草皮上晾曬紗綢。拉得繃直,讓太陽照射更充分和均勻。向陽的一面是保持不變的,随着薯莨液的向上蒸發并停留在向陽面上,向陽這面顔色比背陰一面積累更多單甯,所以顔色會深很多。
壓上竹竿,以防風吹起。曬幹之後,再拿去過莨水,後再曬。如此反複幾十遍。
在曬過莨的紗綢上塗抹河泥,向陽的、顔色更深的那面朝上,工人們往上面塗上了厚厚的一層泥土,又厚又均勻。對折後,在陰涼的沙地上妥當地排列。泥土裡的金屬元素會和單甯反應,深褐色變成黑色。
洗掉泥土,再拿去草地上攤平曬幹。這樣,莨紗綢的染整工序就完成了。
很少有其它面料也像莨紗綢這樣,如同農作物一般需要陽光和泥土。紗坯、天氣、泥土的不同,造就了莨紗品質的不同,世間也沒有兩塊一樣的莨紗或莨綢。
莨紗綢的深沉色調,包含着自己的優點,又顯露了缺點。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遇到合适的人。
易向,一種類文藝的生活方式(e_xang);
易象讀書,閱讀就是一種修行(iexang);
意典,城市旅行家(taoolichina)。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