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隽人氏,後來遷到七曲山,因笃信道教,廣宣道教教義于四川,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并且于碑上刻上“梓潼君”,成為梓潼神,供人祭拜。
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曾利用這種信仰,封梓潼神為左丞相、濟順王。至元仁宗延佑三年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
在曆代受封中,到此這個封号中出現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結合起來,從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學問之神,職責掌管文昌府的事務。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長,從一個地方神而成為全國性的大神,并逐漸與文昌神合而為一。
宋元時期,人們把文昌稱為文昌帝君,尊為主仙、人鬼生死爵祿的神。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于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宮。
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将部分建築物用于供奉文昌帝君。
清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廟祭祀,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帶有濃厚的儒教色彩。
南宋間,一本以文昌帝君名義勸說世人行善積德的勸善書《文昌帝君陰涉文》,此書影響很大,與《太上感應篇》和《關帝覺世真經》為三大勸善真書。
文昌帝君掌理考試命運、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祿,比孔子還受讀書人的歡迎。同時他也是刻字、書店、文具店、說書、抄紙的行神,所以昔日書商公會就叫做“文昌會館”。
以前皇帝曾把文昌帝君列為重要祭典之一,凡是讀書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每逢文昌帝君誕辰,童生、秀才、禀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老師都要準備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廟行“三獻禮”祭祀之。
曆代官府都要通令天下學校,來奉祀這位文昌神: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聖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