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和小李是大學的同學,兩人剛畢業,就同時被一家國内知名企業錄取。他們還被分配到了同一個部門,并且将在同一天入職。小劉一直為這一天的到來,做着精心準備:通過各種渠道深入了解部門業務,完善自己的技能,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等等。入職當天,他還在自己的儀表,服飾上做了一番準備。反觀小李,自從被錄取之後,就開始放飛自我,天天遊戲電視劇,形象也是邋裡邋遢的。
入職當天,經理将他們分别叫到會議室,進行了入職以來第一次面談。經過這次面談,經理對小劉的第一印象極佳。相較之下,小李就遜色很多。接下來的一個月,經理對小劉另眼相看,給了他很多的機會,而非給小李。一步快,步步快,接下來的幾年,小劉因為受關注度更高,成長機會更多,發展明顯比小李要好,最終被提拔,反而成了小李的上級。
同樣的背景,同時進入一個部門,最後的發展路徑截然不同。原因在哪裡?其實就是“首因效應”作用的結果。
一,什麼是“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指的是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産生較強的影響,并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着主導地位。
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一系列的行為。對于新入職的員工,首因效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對于你今後即将共事的同事,以及你的老闆而言,你給他們留下的第一印象,将深刻的刻在他們的腦子裡面。他們會根據第一印象,對你進行推測,判斷,并且以此作為接下來工作的依據。
“首因效應”對于畢業生意義重大
二,為什麼“職場第一印象”對剛入職畢業生意義重大應屆畢業生初涉職場,從拿到offer到正式入職,通常間隔時間較長,有些甚至長達半年以上。你的一切在正式入職的時候,對于用人單位來說,仍然是一張白紙。對于一張白紙來說,抹上的第一筆色彩總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樣。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它強調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職場中,能否将工作做好,獲得職業上的提升,最關鍵的兩點就是:你獲得的機會,和你的職場人際關系。你給别人的職場第一印象,将直接影響到這兩點。
01,第一印象決定初次機會分配
工作中,你的表現好壞,獲得的機會分配的高低,取決于直屬上司對于你的主觀評價。剛入職,出于一種新鮮感和期待感,上司一定會對你進行細緻的觀察。這個時候對于他的感官刺激最為強烈,從而讓首次印象更為深刻。
上司的精力有限,他不可能将注意力每天聚焦于你的身上。經過一段相對短時間的觀察,他就會對你有一些判斷。而這個判斷,将影響了他對你的任務分配,資源投入程度,甚至是你在團隊中的定位。
舉個例子,曾經我們部門招收了一批畢業生,需要将他們分到不同的項目組中。為了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就必須将這些新人,根據他們的前期表現進行分類。敢于擔當,進取型的新人被分到了關鍵項目中,以加強項目組的攻堅實力;思路清晰,做事相對穩重的新人,就被分配到那些穩定的客戶項目中;而他們當中,看起來相對弱一些,平庸的新人,則被分配到比較邊緣化,零散客戶的項目組。
資源最優化的分配模式,使得第一印象好的新人,獲得更好的平台。同時,也導緻了第一印象欠佳的新人,後期的成長機會受到制約。此消彼長之下,必然加劇了雙方實力上的差異。
第一印象決定了你的初始機會分配
02,第一印象影響職場人際關系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一看就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這便是所謂“第一印象”的作用。在職場中的人際關系上,也存在類似情況。辦公室裡出現了新人,出于好奇心,同事們不自覺地試圖從你初次表現中快速了解你,甚至對你這個“陌生人”進行标簽化。
假如你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謙謙君子,和善友好,那麼在你以後與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你将會更容易得到支持與配合。反之,如果從一開始,他們就覺得你不易相處,攻擊性強,那麼在後期工作中,很有可能産生防備心,跟你産生天然的隔閡。
舉個例子,小張是一名典型的95後畢業生,個性張揚。剛入職一家新的公司,不管從外表穿着上,還是與人言談舉止中,都給人一種懶散,傲慢的感覺。其實他本人很上進,專業技能也很紮實。但是在後期與人合作的過程中,大家都對他不冷不熱,刻意防備,導緻他的工作困難重重。最終,因為他在項目組中,總是跟人産生争執,工作進度又跟不上,沒過試用期就被清退了。
你的初次表現,會直接反應到你周圍的群體當中,甚至會通過社交放大。一旦給人的第一印象出現問題,你會感受到明顯的社交困難,出現職場人際關系緊張的局面。
三,從四個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職場第一印象”既然職場第一印象如此重要,畢業生該怎麼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第一印象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提升“職場第一印象”的四個第一次
01,關注第一次亮相的 “非語言信息”
雖然人們從理性上知道與人交往千萬不能以貌取人,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在哪裡,第一印象的好壞往往是能否成功的關鍵。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專家阿爾伯特提出過一個關于第一印象影響力的“7/38/55定律”,即第一印象的形成受3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說話的内容本身占7%,說話的方式占38%,而非語言信息占55%。
剛剛走出校園的畢業生,通常保留着“學生思維”,習慣于專注答案,内容本身。他們往往忽視非語言信息的重要性,總認為隻要我心中有料,其他都是浮雲。比如,我們經常在一些初出茅廬畢業生的身上,看到作為職場人不專業的一面:穿着不分場合,邋裡邋遢;喜歡勾肩搭背,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甚至在面試的過程中,翹着二郎腿,不停的抖腿等等。
如何向他人更好的傳遞自己的非語言信息?我們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六點:
- 服飾打扮是外在形象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體表面89%的地方被衣服所遮蓋,人的視覺感受到的地方絕大部分是服飾。不同的場所,場景下,你要分清楚該穿着正式,還是非正式,亦或是休閑打扮就可以。
- 面部表情是傳遞内心信息的重要一環。微笑的表情既不顯得虛假,也能使人感受到親和力。人們常說:“微笑是人類最美的表情。”微笑讓人聯想到自信,堅強,勇敢,樂觀等正面詞彙。淡然的神态會給人一種踏實,穩重的感覺。
- 目光接觸能夠傳遞出你真實的情感。通過堅定的眼神,直視對方,可以讓人感受到你的自信,和對他人的尊重。而飄忽遊離的目光,會使人覺得你不夠重視對方。
- 身體語言代表了不同的語言信息。你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表示出你對别人話題的極大的傾聽興趣。也可以通過相應的姿勢,表示出你的相關情緒。
- 觸摸接觸是人們身體的邊界。比如:初次見面,握手的姿勢和力度必須掌握好。你是否可以在相應的情況下,輕觸對方,來拉近彼此感情。
- 人際空間距離代表了彼此之間的舒适度。朋友之間應該保持個體距離,商業夥伴之間應該保持社交距離,去聽一些講座或者演講,那就是公開場合距離。
非語言信息六要素
一個人的“非語言信息”,通俗的說就是展現給他人的外在形象。它在别人對自己的印象形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份量。
02,開始第一個問題的 “深度思考”
職場中,往往那些敢于提問,提出好問題的人,會讓人印象深刻。沒有問題,隻能說明你不會思考。太多問題,還是說明你不會思考。一個好的問題,不在于多麼的有深度,而在于你是否“深度思考”。
A,既要發散,也要收斂
在向他人提問,尤其是職場中請示你的上司的時候,你需要盡量先思考周全。通過發散思維,把各種可能性先自己捋清楚,盡量不遺漏任何可能性。将所有可能列出之後,你需要有收斂思維,盡可能的做初步篩選,而不是一股腦扔給對方來做選擇。
舉個例子,你是一名研發工程師,研發需要從國外購買樣機。顯然,你不能不加思考,直接跑過去問你的上級該通過什麼運輸方式。你需要進行發散思考:可以海運,可以陸運,還可以空運。海運時間久,費用低。陸運手續複雜,中轉難度大。空運速度快,價格昂貴。接下來你需要進行收斂思考:從國外陸運,中轉太複雜,顯然會加大不确定性,完全不可控,初步排除。通過查詢,空運費用超出預算,可以作為備選。海運時間比較緊,但是可以并行做一些其他工作。将你的思考結果準備好,再向你的上級提出問題,讓他來作答。
B,因時而異,因人而異
提問因時而異,不能提那些不合時宜的問題。你不能在吃晚飯的時間,問人家什麼時候吃午飯。同樣的道理,當每個人這個月都在忙着趕項目的時候,你不能問你的老闆能不能明天去團建。當你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思考你的問題是不是适合在這個時間點提出。
提問因人而異,也許你可以向經驗豐富的同事,問一個非常細節的技術問題。但是,你絕對不要試圖從你們公司的某位高管口中,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提問的時候,你也要考慮對方是不是能夠解決你的問題的,那個正确的人。了解你的提問對象的職責所在,能力範圍,才能讓你的問題有可能得到解決,顯得有意義。
對問題進行“深度思考”
03,學會第一次溝通的 “破冰之旅”
人與人的關系,主要是通過一次次的溝通中建立。尤其對于剛剛踏入職場的新人,怎麼在相對陌生的環境,和不熟悉的人進行溝通上的破冰,直接影響着别人對你的初始印象。
A,明确目标,避免跑題
- 我要實現怎麼樣的目标?有效溝通,需要帶着明确的目标。無謂的閑聊,不僅僅占用了自己的時間,也是對别人時間的浪費。
- 我要為他人實現怎麼樣的目标?你需要找到雙方利益的共同點,以此為切入,進行溝通。以一種合作者的心态,與對方進行問題的讨論與分析,往往可以讓溝通更加的順暢。
- 我要為我們的關系實現怎麼樣的目标?溝通不應該成為一錘子買賣,它不應該是一次性的。你們之間的良好關系,不會憑空建立,而是經過一次次的反複磨合終得以升華。
- 要實現這樣的目标,應該怎麼做?雙方溝通一定要以結果為導向,在溝通完之後,得出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達到你們共同目标,才是一次成功溝通的結束。
B,了解動機,學會聆聽
要學會換位思考,在溝通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對方的動機。溝通雙方的坦誠,是你們的基礎。你可以采取直接詢問的方式,讓對方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對方自己也不是很明确,你也可以加以引導,共同讨論的方式,來幫助對方明确自己的目的。
上帝給人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
學會聆聽,可以讓你顯得更加值得信賴,從而引發共情。适時的給對方一些回應,可以使得他得到鼓勵,減少心理的界限,将他的想法和盤托出。聽的過程中,注意複述,确認,可以确保理解的正确性,幫助你少走很多彎路。
C,求同存異,留有餘地
每個人的立場和背景不同,觀念不同,或多或少會産生一些意見上的分歧。我們應該正視差異性,并且抛棄自己的成見,試着去聽取,接納對方的意見。溝通的過程中,不要過分追求雙方的完全一緻,而是應該在确保自己底線的前提下,給雙方多一些騰挪的空間。有時候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就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第一次溝通要做好
04,做好第一個項目的“戴明環”
PDCA最早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的,所以又稱為“戴明環”。PDCA四個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環中的含義:1,P(Plan)--計劃,确定目标,活動計劃,2,D(Do)--執行,實地去做,實現計劃中的内容;3,C(Check)--檢查,總結執行結果,找出問題;4,A(Action)--行動,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推廣,标準化,失敗的加以總結,未解決的問題放在下一個PDCA循環。
作為新入職的員工,你的第一個項目将是證明自己,展示能力的關鍵。第一個項目能夠成功的完成,并且做得漂亮,将使你在團隊中得到最大的肯定。PDCA理念不僅僅是一種幫助你做好事情的方法論,更能讓你的工作顯得更加專業,思路清晰,可持續性強。
你不僅僅可以将PDCA當成貫穿項目始終的工具,也可以将其當成你初入職場,對待每一項任務的方法。我們可以回到前面需要采購樣機的例子,就可以将那件任務通過PDCA來完成:
PDCA方法實施“采購樣機”任務
通過PDCA,可以讓你的工作更有計劃性,同時還可以使得你的工作具有追溯性。PDCA的理念指導你的各項工作,注意前期規劃,監視過程,及時檢查,最後還能通過反省總結,從而形成閉環,得到持續成長和提高。
寫到最後好的起點,是成功的一半。對于進入職場的畢業生,你給别人的第一印象,将決定了接下來你獲得的機會分配,影響着你的工作人際關系。
通過做好職場中的四個第一次,可以迅速打造你的職場第一印象:
,
- 關注第一次亮相的“非語言信息”,向其他人傳遞你最優秀,最美好的一面。
- 開始第一個問題的 “深度思考”,提出好的問題,在人群中勇敢地展現你自己。
- 學會第一次溝通的 “破冰之旅”,打造你的職場人際關系,使其成為你工作的助力。
- 做好第一個項目的“戴明環”,不僅僅讓PDCA作為一種方法,貫穿你做事的始終,也能極大的體現出你個人的邏輯性,成長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