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改革開放40多年深圳的變化

改革開放40多年深圳的變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1 09:53:56

在中國,隻要提起這座城市,仿佛那些激動人心的曆史瞬間就在眼前交織;隻要提起這座城市,仿佛就能觸摸到一個時代的脈搏。

這座城市就是深圳,它的勃興,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重要曆史見證;它的勃興,是符号,是曆史,是開拓創新、敢闖敢試的精神寫照。

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點,日前啟動的“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廣東行第一站就來到了深圳,來自中央及地方的30多家媒體深入走訪,近距離感受最真實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

改革開放40多年深圳的變化(四十年深圳變遷)1

觀衆參觀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張薇 攝

改革開放第一聲春雷在這裡響起

在中國改革開放史裡,深圳蛇口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1979年1月31日,經中央批準,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正式成立。1979年7月,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的開山炮。這聲巨響震撼了中國,後來被譽為改革開放的“第一炮”。自此,“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以及“蛇口模式”響徹大江南北,影響了一個時代的中國。

走進坐落于深圳市蛇口海上世界片區的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曆史和現實在這裡交彙。

一紙蛇口客運碼頭往來香港的首班客船票據,一張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圖書館的借閱證……一件件展品有溫度地記錄着曆史的點滴,向人們訴說着這片土地發生的變化。

“這些老物件讓人唏噓,這是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讓人重溫幾十年來在這裡打拼的時光。”50多歲的馮先生是第二次帶朋友來參觀,他駐足在老物件展台前久久不肯挪步,感慨地對說。

一段驚心動魄的虛拟場景效果展示,再現了建港填海的“開山炮”率先在蛇口炸響的瞬間。來自上海的張女士告訴,“這樣的視覺效果令人震撼”,讓她更加深切體會到改革開放之于邁入新時代中國的意義。

改革開放40多年深圳的變化(四十年深圳變遷)2

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裡展示的老物件。張薇 攝

據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裡是由此前的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升級改造而成,并面向公衆重新開放,作為全國首家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曆史博物館,更名後的博物館在展覽形式與内容上都有全新提升,将以“潮”“創”“開”“闖”“勢”為主線,集中展示蛇口40年筚路藍縷、砥砺前行的改革發展曆程。

博物館在升級改造後,展覽内容和展廳設計均有不同程度的優化,更加凸顯強調黨和國家提出改革開放政策,并設立蛇口工業區作為改革試點的時代背景與曆史意義。

比如,改造後新增的1984年蛇口參與國慶遊行花車場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是在遊花車時傳遍全國。以及展廳環幕展映的《從“海上世界”到“一帶一路”》影片,讓觀衆沿着“一帶一路”看“蛇口模式”走出去,在世界各地港口和重要城市成功複制。

博物館裡,随處可感的是人的力量。在“袁庚”人物展,其“掀天揭地,方顯男兒膽識”的自況,還原了一位中國改革開放“尖兵”一生之寫照;還有曆屆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蛇口工業區留下的時代印記,曾于不同階段在蛇口生活和工作的普通人的日常點滴……他們的光影在展廳裡交彙,記載了曆史的車輪在這塊熱土上留下的軌迹。

客家古村落變身特色小鎮“樣本”

如果說蛇口博物館為這座城市留下了曆史深厚的印記,那麼位于深圳龍崗的甘坑新鎮,則為這裡又增添了一抹活潑的亮色。

當一行來到甘坑客家小鎮時,盡管是工作日,這裡的遊客依然很多。

依山傍水、草木蔥茏、青磚灰瓦,是對小鎮的初印象。誰曾想,這裡曾是客家人聚居地。小鎮裡有曆經120餘年滄桑的南香樓,有建于雍正年間的狀元府,一磚一木與幾百年的客家老屋一道,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載體。

而如今,經過創新升級,小鎮既保留了傳統,又多了與現實生活連接的模式。

據深圳華僑城文創投資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郭镪介紹,挖掘和開發特色IP,推動文化創意産業,是小鎮發展的關鍵。

沿着小鎮一路走來,經常可以看到一個頭戴傳統客家涼帽的可愛女孩形象。郭镪告訴,這個女孩的名字就叫“小涼帽”,是小涼帽系列IP的主體形象。系列的配套IP形象還有“阿妹”“铛铛狗”和“涼涼貓”。

改革開放40多年深圳的變化(四十年深圳變遷)3

郭镪介紹客家涼帽。張薇 攝

客家涼帽,是一種辨識度非常高的特色民俗文化。過去,甘坑小鎮就有涼帽村,八十年代出口的涼帽占據全球八成份額。随着布料成本下降,雨傘與空調的普及,涼帽逐漸成為曆史一景,被列為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物遺産,将客家涼帽與溫柔純情的客家姑娘結合,親切、萌态的形象代言甘坑,也讓小鎮發展有了更多可能。

在甘坑客家小鎮的火車站内,總建築面積約2000平米的V谷樂園前,許多小朋友在排隊體驗VR影片《小涼帽之白鹭歸來》。作為中國首批原創主題VR樂園,V谷樂園以原創的小涼帽IP故事為核心内容,讓參觀者可以在獨立的單體建築中實現虛拟現實世界暢玩、體驗親子互動娛樂、學習科普知識等。

改革開放40多年深圳的變化(四十年深圳變遷)4

新一代小涼帽姐妹。中國日報網 潘一僑攝

改革開放40多年深圳的變化(四十年深圳變遷)5

甘坑小鎮裡的小涼帽主題樂園。國際在線張倩楠 攝

小涼帽農場上,深圳市寶安區下十圍小學四年六班的同學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在農場體驗采摘的樂趣。“我們是上午來的,在這裡要呆一整天,我很喜歡這裡!”一名小學生說。發現,除了菜地,這裡還有秧田,池塘等,參觀者還可以體驗插秧、捉泥鳅等農家樂趣。此外,小涼帽主題酒店、小涼帽國際繪本館等,也吸引了衆多目光,并延伸出國際繪本大賽等一系列文化衍生品。

在深圳華僑城文創投資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郭镪看來,傳統客家文化是無盡的寶藏,正是文化創新,将深厚的文化,變成大衆能看得見、看得懂的内容,也讓古老的客家村落,與現代人的生活發生了聯系。

昔日小漁村蛻變生态都市社區

改革創新的魅力,在深圳壩光的變化上體現得更為具象。

“我是第一批搬進壩光社區(安置區)的村民,以前的工作都是‘上船下海’,去醫院看病坐車要20多分鐘。現在搬進來之後交通也方便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在家門口就可以看病檢查。”今年正好40歲的壩光社區村民何偉鋒說。

壩光原址位于大鵬半島東北部大亞灣畔,東南毗鄰大鵬灣,北部與惠州大亞灣開發區接壤。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改革開放30多年來,沒有一家工業企業進駐壩光,居民們以打魚、種菜為生,産業結構十分單一,這造成了壩光集體經濟薄弱、居民收入很低的狀況。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07年壩光實現了整體搬遷,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壩光居民生活水平。在政府主導之下,壩光居民積極配合,目前已完成98%的壩光整體搬遷工作。

壩光社區黨委書記林吉祥用“洗腳上岸”生動形容當時的情形。據他介紹,搬遷後,壩光社區居民集體收入和就業率大大提高。現有物業約9萬平方米,2016年,集體經濟收益約1100萬元,人均分紅4733元。目前,壩光社區工作站總建築面積1.8萬㎡,綜合樓功能齊全,配套完善,内設有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社康服務中心、拆遷安置展廳、商場、郵電局、銀行等,是集辦公、商業、醫療、文化教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服務設施。如今,壩光社區700餘戶原居民不僅改變了居住環境,家家戶戶也從此進入小康社會。

改革開放40多年深圳的變化(四十年深圳變遷)6

壩光社區(安置區)村民何偉鋒接受們采訪。張國勤 攝

“我現在的房子是170平,就在那邊,非常方便。”何偉鋒指着整齊劃一、環境優美的高層小區樓房對說。

在小區裡看到,健身設施、分類垃圾點等一應俱全,綠樹成蔭,鮮花盛開,與一般的生态都市社類似,甚至在智能化等方面更優。

此外,社區的教育、醫療等方面配套設施也都日漸完備。社區南面的人大附中深圳學校,包含九年一貫部和高中部兩個校區。深圳市大鵬新區醫療健康集團也于去年進駐社區,為社區居民帶來更加方便的健康服務。

而在壩光舊址,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的改造正如火如荼地進行。2013年,深圳市政府明确以壩光為核心啟動區建設深圳國際生物谷,形成“西有前海、東有壩光”的雙引擎驅動發展格局。包括壩光在内的9.51平方公裡區域,成功納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範圍,未來,這裡将探索低成本、低沖擊、低碳綠色的新型開放模式,打造深圳未來城市開發建設的新樣本。

改革開放40多年深圳的變化(四十年深圳變遷)7

壩光社區(安置區)環境優美。張薇 攝

英國《經濟學人》曾評價:“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号成功典範莫過于‘深圳奇迹’。”

走進深圳的基層、鄉村、企業,會更加理解奇迹帶來的巨大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裡,記錄着先輩在熱土上揮灑的汗水,以及奇迹背後勤勞的智慧、改革創新的精神;

甘坑客家小鎮的落成,突破了特色小鎮同質化的迷局,逐漸成為“旅遊 文化 城鎮化”的示範點,走出了自己的獨特發展之路,也有望為其他城市及地區提供參考;

壩光社區裡,何偉鋒這樣的居民們閑暇時可以閱讀,還可以打乒乓球,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很方便去到市裡,休息時經常去香港轉轉,昔日漁民樂享小康生活。

如今,行駛在深圳街頭,摩天高樓鱗次栉比,城市環境優美舒适,風馳電掣的高鐵連接香港……歲月變遷,滄海桑田,深圳在改革開放的大道上依然闖勁十足,闊步向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