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收集清代龔自珍的曆史背景

收集清代龔自珍的曆史背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04:53:04

随着民族危機,封建統治危機的步步加深,政治運動不斷,各種思潮起伏,農民起義所建立的太平天國政權更給予時代更大的沖擊。在這樣新舊文化并重,民族危機加深的特殊年代,開端之際的風氣之先的傑出人物少之又少。

而有人,伸張個性,重情重心,傲岸不羁,不僅僅開創了一屆的文壇新風,更賦予這動蕩與改革的年代重要意義,其影響深遠,此人就是龔自珍。

收集清代龔自珍的曆史背景(封建末世的銅鏡)1

一、功成倘賜移家住,何必湖山理故箫

龔自珍并不生長在京都,所以自小的天真與自在讓龔自珍享受着美滿的童年時光。可能是龔自珍的父親與外祖都身在官場的緣故,再加上母親良好的教育對他産生了深遠影響。龔自珍到了少年時代,便有了士族心目,舉手投足間的頭巾氣終其一生也未能泯滅。

龔自珍的仕途并不好走,當時的道光帝在文學方面更加看重形式,對八股文的推崇讓當時的文風變得犀利古怪。考官們在科舉考試中,對文章形式的要求頗為苛刻,甚至根本不注重其中的内涵,反而锱铢必較于一段一式。

這讓龔自珍,還有與之齊名的魏源等人都紛紛落榜。偏偏龔自珍一身傲骨,他對政治的追求不在于功名,更多在于鋒芒畢露地指出時弊。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龔自珍的才華無處施展,再加上他的書法并不美觀,一直到了三十八歲,他才中了進士。人生最寶貴的二十年,龔自珍全部奉獻給了科舉考試,而影響着他政治路途的小楷,也成為了他這許多年來都揮之不去的傷痛,成為了他一生的逆鱗。

清王朝由盛轉衰,自己政治路途的不順,讓龔自珍在這樣“日之将夕,悲風驟至”的時代背景下,頗有勇氣地再次提出了明末清初時期的“經世緻用”之學。

“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孰若自改革。”龔自珍在這種“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觀視野下,大膽批判指責沒落的君主專制。隻是,他在倡導個性與解放的政治鬥争中,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儒家學說中,并沒有跳出傳統封建的範疇。

收集清代龔自珍的曆史背景(封建末世的銅鏡)2

二、鄉願猶足以自存,怪魁将何所自處

從清朝中葉以來,文學領域一直為桐城派古文所籠罩,其死守義法,抗拒創新的文學态度,徹徹底底限制了文學創作的活力。

龔自珍卻大膽擺脫了這種束縛着文人思想的牢籠,在其經世緻用的思潮下,他大膽開辟了文學創作的新道路。龔自珍不僅直接繼承和發揚了周秦諸子散文自由無拘的創造精神,更是以活潑無羁的體式重新改寫先前統一的文章格式。龔自珍大膽創新了經世文學的風潮,清代散文由此改革。

相比較散文,龔自珍在詩詞方面的藝術成就更加卓越。作為首個傑出的近代詩人,龔自珍的詩作,通常都緊緊圍繞現實政治這一中心,或是對極端時政的猛烈抨擊,或是對動蕩社會的痛心慷慨,還有自己滿腔的愛國情懷由此抒發。批判,呼喚,期望等多重情感交雜,體現着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家國命運的愛國激情。

龔自珍崇尚經今文學,他十分關心政治,也會在這樣腐敗衰頹的時局中痛心批判,這或許也與他真真切切想為國家做事相關。在龔自珍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有着很高的理性自覺,面對這樣頹敗的清王朝,有着深沉的憂患意識。

龔自珍的個性在某些程度上很像李白,一樣的放蕩不羁,一樣的自尊自信,他們呼喚風雨,憧憬未來,但是相比較起李白,龔自珍又更多了些淩霸與怪異。他像一個“怪魁”,另類地呼喚着平等與自由,總是會現在統治現實的對立面,高聲斥責,為當時社會所不容。

收集清代龔自珍的曆史背景(封建末世的銅鏡)3

三、憑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

“七萬裡戎來集此,五千年史未聞諸。”由于民族危機的不斷加強,引起了中華民族極大的震驚,這便也成為了龔自珍心之所系。

對于日益迫近的民族危機,龔自珍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警惕,甚至著書立說。它在一定程度上洞察和揭露了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并且根據實況也提出了一 系列籌海防邊,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略措施。

龔自珍堅決主張禁煙,在當時統治階級 内部禁煙與馳煙兩派 的 鬥 争中,他堅決支持林則徐等人為代表的禁煙派,把禁煙上升到鬥争層面,旗幟鮮明地批判 了那些主 張對外妥協的“吸煙派”。

身為文人,龔自珍在俄侵略方面也提出了籌邊之策。龔自珍積極變法改革,憂民族之所愁,急民族之所急,表現着一位愛國主義者的極大熱忱。

盡管龔自珍的思想并沒有擺脫封建傳統儒家學說的範疇,總是把挽救危機的希望寄托 在 封 建的君主與臣的身上。但是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時代背景下,龔自珍的願望與思潮,确實符合近代中國的發展潮流,在曆史上也大大推動了近代化的開端。

面對民族危機,即使此時的他已近年邁,可是就算是落花成泥,也仍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呵護和培育新的花朵。

收集清代龔自珍的曆史背景(封建末世的銅鏡)4

四、未免初禅怯花影,夢回持偈謝靈箫

仕途的不順,國家的動蕩,讓逐漸年邁的龔自珍感到了疲倦,後來的龔自珍将自己的情感也投入了風月。

如果說前半生的龔自珍極具變革社會的思想和為國奉獻的激情,那麼他的後半生,便是把曾經的失意與不得志重新寄托在了感情上。多彩多姿的感情生活,從京都到杭州,龔自珍也成了衆人皆知,議論紛紛的“多情種”。

在龔自珍的《已亥雜詩》中,曾記錄着這麼兩句:“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缟衣人。”在似真似假的傳聞中,可以看出,龔自珍與當時榮格郡王綿億的兒子,貝勒的側夫人顧春有一段感情,隻是兩人相識于詩文之中,卻也止步于世俗之下。

在龔自珍衆多感情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段浪漫。那位名叫“靈箫”的姑娘,讓前半生曆經的挫折、無數的悲哀失意、對國家前途和官運的失望的龔自珍,就在看見她的那一瞬間都被治愈了。

這位風塵女子,讓帶有家眷的龔自珍,毅然決然地選擇這個“溫柔鄉”作為最終的歸宿。隻是後來,結局總歸是不好的。

想來身為詩人的龔自珍,在沉迷于一見鐘情的浪漫中,太過看重兩個人靈魂上的契合,卻忘記了平淡生活的瑣碎,這也導緻了他在感情上的不完滿。

收集清代龔自珍的曆史背景(封建末世的銅鏡)5

五、五十年中言定驗,蒼茫六合此微官

龔自珍以犀利的筆鋒揭發了殘暴與陰險的君主專制統治,以及君主專制權力下士大夫的奴性與腐敗在揭露及反對君主專制及其制度的基礎上,強烈的呼籲社會政治變革。

龔自珍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遠遠超過他在當時所表現出來的才能。作為經世派作家中的佼佼者,龔自珍以符合當時時代進步發展潮流的思想,和極其高漲的愛國熱情,在文壇上大顯身手。

無論是詩詞,還是散文,龔自珍都唱出了新時代的凱歌,這不僅僅改變了封建文壇舊日面貌,更在思想領悟揭開了新時代的新篇章。龔自珍作為近代文學的先驅,其影響遠遠超過了當時,他對中國近代文學有着開啟作用,對其發展也産生了深遠影響。

一直為後世所傳頌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更是龔自珍内心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曾經未經事的少年大而無當,難以就用,滿心都是慷慨陳詞。後來随着潮流,迎着疾風走過康乾盛世的夕光,又在嘉慶年間禍亂中成長。

曾經的少年已經而立,他曾經朝廷的試探不斷受阻後漸漸在守成中沉淪,也從夢中驚醒隻見戰火紛擾而痛心疾首奮發變革。

而這些,正是龔自珍遠遠超出庸俗之輩的責任與擔當。他真實又猛烈地展示着封建末代的衰頹,展露着自己最真實的價值與面貌。

收集清代龔自珍的曆史背景(封建末世的銅鏡)6

六、小詩文有話說

說罷生平事,我們還繞不過去的是龔自珍本身。道光十九年,龔自珍終于下決心辭官出京,在歸途中寫下了著名的《己亥雜詩》。兩年以後,他暴死在丹陽雲陽書院講席的任上。當晚年的龔自珍回望他這一生時,說出“少年擊劍更吹箫,劍氣箫心一例消”。

以擊劍與吹箫來概括少年時代狂俠的豪爽之氣與悱恻的怨抑之情,面對黑暗的政治統治,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卻也一次又一次地奮起。

他這一生,在“劍”與“箫”的光影交錯中,已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留給後世的便是無盡的輝煌與膜拜。

參考資料:《龔自珍傳》、《龔自珍詩詞》、《己亥雜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