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 如何進行“整理與複習”的教學?
本套教材“整理與複習”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我學到了什麼”,這一欄目是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第二部分是“我的成長足迹”,鼓勵學生回顧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與進步,是學生自我評價的一種方式。教師平時也可以指導學生制作成長記錄袋,把自己認為優秀的作業或作品、數學日記等收錄在成長記錄袋中,在“整理與複習”課上進行交流。第三部分是“我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學習後提出問題,包括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特别是引發的新的要思考的問題。第四部分是“鞏固應用”,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上述四部分中,教師要特别重視前三個部分的教學,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具體教學建議,請參見一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P114~117内容。
二年級下冊︱教材如何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角”?
“角”是一個抽象的圖形,小學階段學習“角”主要是為了學習構成平面圖形的一個基本要素。由于角的抽象性,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較大的困難和誤區,比如,把生活中的桌角等和抽象的“角”混淆;把“角”看成一個區域,認為畫出的角“包含”的區域的面積大,“角”就大。鑒于此,建立數學中“角”的正确表象是本内容學習的重要目标。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教材突出了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角的過程。在三幅圖中,既有畫出來的兩邊一樣長的情形,也有畫出來的兩邊不一樣長的情形。教師還可以舉一些畫出來的兩邊不一樣長的情形,以免學生認為角的兩邊都必須畫得一樣長。在此基礎上,教材安排了“畫一畫”的活動,借助“自由”畫角(注意這裡不是正式學習畫角的技能)的活動進一步體會角的組成,即“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角的位置和張口方向可以不同。然後,教材設計了“認一認”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需要指出的是,本冊教材是對“角”的初步認識,學生能夠辨認出“角”,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并能正确指出頂點、邊即可。關于“角”的定義和進一步認識在四年級還需要學習。
三年級下冊︱教材第8頁豎式的“0”應該寫在什麼位置?
關于本冊教材第8頁“猴子的煩惱”中的這個豎式,0通常是寫在被除數末尾的0的下面,這是因為這個豎式是由于前面的豎式簡化而來的。教材在處理有關0的計算時,不希望把0作為特殊的數字,形成某種規則讓學生記住。而是和其他數字一樣參與運算,不夠商1就商0。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有學生将豎式末尾的0寫在4的下面,我們認為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學生了解計算的道理,而豎式的書寫是一種人為規定,隻是書寫的習慣。
四年級下冊︱在小數乘法單元安排“街心廣場”一課的目的是什麼?
與以往教材分為小數乘整數、整數乘小數、小數乘小數的小步子教學體系不同,教材在設計小數乘法的内容時突出轉化思想,即如何将未知的小數乘法問題轉化為已學過的整數乘法問題,緊扣“如何确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為此,教材專門安排了 “小數點搬家”,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三次不同的标價,它們都有數字“1”,但小數點的位置不同,小數的大小就不同;然後借助元、角、分的關系,讓學生了解小數點向左移動時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在此基礎上,再推想小數點向右移動時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并加以驗證。
在“街心廣場”中,通過計算廣場的面積、花壇的面積、地磚的面積,觀察三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小數乘法可以轉化為整數乘法的方法計算,再來确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如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地磚的面積:可以從前兩個整數乘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小數乘法的得數;也可以通過單位名稱的轉換推出得數。特别地,教材還為學生提供了借助小數直觀圖得出結果的學習路徑,結合具體情境和幾何直觀,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小數乘法可轉化為整數乘法的計算道理。這樣就解決了計算小數乘法的關鍵問題,幫助學生掌握了一般的方法,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五年級下冊︱如何開展“展開與折疊”内容的課堂教學?
教材第14頁安排的“展開與折疊”這一内容,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部分内容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有的學生會感到困難,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附頁中的材料,幫助學生操作、思考、判斷,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師還可以讓每個學生帶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紙盒,每個學生都剪一剪,并展示所剪圖形的形狀。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展開的形狀也可能是不同的。雖然不要求學生掌握多種剪開的方法,但教師應借助這些展開圖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在剪、拆盒子過程中,很容易把盒子拆散了,無法形成完整的展開圖,這時教師可以适當地進行指導。教學過程中,在實物操作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實物展開或折疊的過程”,促進學生建立表象,幫助學生理解并發展空間觀念。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有的教師給出了11種展開圖,并讓學生總結、記憶11種圖形的特點,用以判斷什麼樣的圖形能折疊後圍成正方體,什麼樣的圖形不能圍成正方體。對此,我們認為要求過高,因為這裡展開圖隻是用于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載體。在學生交流時,可以通過展示多種展開圖讓學生觀察,但不宜讓學生作為知識點來記憶。因為形式化地記憶、識别并不能真正起到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作用。
六年級下冊︱為什麼要在正式學習正比例、反比例之前安排“變化的量”一課?
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的世界中,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賴的量。從數學的角度研究變量和變量之間的關系,将有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現實世界、預測未來。同時,研究現實世界中的變化規律,也使學生從常量的世界進入了變量的世界,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我們知道,函數是研究現實世界變量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模型。函數的學習一直是中學階段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内容。而國際數學課程發展的趨勢表明,對變量之間關系的探索、描述應從小學階段非正式地開始,早期豐富對函數的經曆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學階段滲透函數思想,運用運動和變化的觀點、幾何和對應的思想來分析問題的數量關系,可以使學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且相互聯系的,從而了解事物的變化趨勢及運動的規律,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正比例與反比例就是刻畫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重要模型,在正式學習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材設計了“變化的量”一課,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他們體會變量和變量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并嘗試對這些關系進行大緻的描述。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拓寬了學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使學生能較好地運用“變化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體會如何用列表、畫圖等方式表達變量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運用運動和變化的觀點、幾何和對應的思想分析數量關系,初步體會函數思想。
需要說明的是,這節課的本質是認識變量及變量之間的變化關系,但對于小學生來說,變量和常量的概念比較抽象,所以這節課用了“變化的量”這樣一個生活化的概念作标題,以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教師自身要清楚關于變量的知識,具體教學時,隻要引導學生用“變化的量”“一個量随着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等通俗的語言描述就可以了。
海韻教育丨新世紀小學數學(下冊)常見問題答疑(1)
海韻教育丨新世紀小學數學(下冊)常見問題答疑(2)
海韻教育丨新世紀小學數學(下冊)常見問題答疑(3)
海韻教育丨新世紀小學數學(下冊)常見問題答疑(4)
海韻教育丨新世紀小學數學(下冊)常見問題答疑(5)
海韻教育丨新世紀小學數學(下冊)常見問題答疑(6)
海韻教育丨新世紀小學數學(下冊)常見問題答疑(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