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語文必背篇目高中學過的

高考語文必背篇目高中學過的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19 23:37:27

高考全國卷語文必背篇目

高中部分14篇:

1.《勸學》 荀子2.《逍遙遊》 莊子3.《師說》韓愈4.《阿房宮賦》杜牧

5.《赤壁賦》 蘇轼6.《氓》 詩經7.《離騷》 屈原8.《蜀道難》 李白

9.《登高》 杜甫10.《琵琶行》白居易11.《錦瑟》 李商隐12.《虞美人》 李煜

13.《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轼 1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第3篇 師說

一、原文及翻譯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哪些疑惑,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以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并以他為師。我學習的是道,哪裡用得着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求學的風尚不流傳失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呐!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能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塗啊。那些教他讀書,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卻丢棄,我沒有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

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谄媚。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恢複,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真是奇怪的事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苌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隻是像這樣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他)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所以)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高考語文必背篇目高中學過的(高考全國卷語文必背篇目)1

二、主要結構、論證方法、修辭技巧(一)結構

高考語文必背篇目高中學過的(高考全國卷語文必背篇目)2

結構

(二)論證方法

1.道理論證

主要在第一段,二三段分論點及結論。

2.對比論證

(1)“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而“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而“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而“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

3.因果論證

(1)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2)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4.舉例論證(例證法)

孔子師郯子、苌弘、師襄、老聃

5.引用論證(引證法)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三)修辭技巧

1.對比

(1)“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對比

(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對比

(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對比

2.頂真

頂真(頂針),亦稱聯珠、蟬聯,是指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或句子用做下一句的起頭(也就是上句的結尾與下句的開頭使用相同的字或詞),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

(1)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3)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3.引用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高考語文必背篇目高中學過的(高考全國卷語文必背篇目)3

論證方法、修辭

三、容易寫錯的字詞

受、孰、庸、嗟、愚、惑、不、遺、巫、卑、羞、谀、欤、郯、苌弘、師襄、聃、攻、蟠、經傳、拘、嘉、贻。

四、挖空練習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 。生乎吾前, ,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 ,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嗟乎!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今之衆人, ,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 ,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 ,道相似也, 。”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孔子師郯子、苌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不拘于時,學于餘。 ,作《師說》以贻之。

五、理解性默寫練習

(1)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 ;擇師的标準是:

(2)《師說》中,韓愈認為人為什麼要從師學習的句子是:“ ?”

(3)《師說》中認為,如果有了疑惑而不從師學習,結果就是:

(4)《師說》中認為從師學習不應分年齡大小,即生乎吾前, ;同樣, 。因為, ?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

(5)《師說》中,韓愈感歎“師道不傳”和“欲人無惑”的兩句是:

(6)《師說》中将古代的聖人和現在的普通人的學識和從師學習的态度進行了對比,古之聖人, ;而 。由此,導緻的結果是 。這就是“ ”,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

(7)本文從多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并用一個反問句推斷聖人更聖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

(8)韓愈在《師說》中将“愛子”與“自身”是否從師學習也進行了對比,其句子是: 。真是糊塗啊。況且 。違背了老師真正的職能。再說, ,真是本末倒置,因此韓愈說“ ”。

(9)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并與那些教孩童的老師進行對比,以明确自己所說的老師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的句子是:

(10)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态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緻的結果是:

(11)《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原因:

(12)韓愈在《師說》闡述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原因後,感歎 。同時,又把“ !”兩類人是否從師學習的最終結果作了對比,感慨不已,再次強調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13)《師說》中,韓愈認為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并舉出孔子向郯子、苌弘、師襄、老聃這些人學習,但是 ,借孔子尊師的典範,批駁了士大夫恥學于師的錯誤論調。另外,孔子說:“ 。”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愚昧。由此,韓愈得出師生關系其實是這樣的:

(14)《荀子·勸學篇》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的觀點是相同的。

(15)《師說》中,李蟠年齡雖小,但是喜歡學習古文,不受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具體句子是: 。我對他的評價是“ ”并“ ”以示褒揚。

(16)韓愈《師說》一文中用“ ”兩句批判了士大夫以社會地位為借口而恥于互相學習的心理。

(17)在《師說》中韓愈以反問的形式表達了無論對方年長年少,隻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向他學習的句子是:“ ?”(18)韓愈《師說》中,作者化用《論語》中的句子,以“ ”兩句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19)韓愈在《師說》中用“ ”兩句闡述了“學生可以趕上甚至超過老師” 的理由。

(20)《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因是:“ 。”

(21)《師說》一文通過“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對比,批判了今之衆人“ ”的錯誤态度。

(22)韓愈在《師說》中指出“ ”兩句寫到的那種老師不是他所說的能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23)《師說》中強調從師學習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是長還是幼的是:

(24)韓愈在他的《師說》中表達了從師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擇師的标準,其中 “__ ___” 一句表明師之所在。

(25)韓愈在《師說》中論述老師與弟子的關系時認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要賢于弟子,二者僅僅存在“ ”的區别。

(26)《師說》中以孔子為例論證“ ”,論述了“ ”的中心論點,再次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六、高考真題

2008年全國卷(Ⅰ)

1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愛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韓愈《師說》)

2014年全國(大綱卷)

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韓愈在《師說》中說:從師與年紀無關,比自己年紀大的人,聞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為師,而“ ”。

2012年(新課标卷)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____________ ,君子不齒,____________ ,其可怪也欤!(唐散文《師說》)

2018年新課标卷(Ⅰ)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__________”,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_____________”,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

參考答案:

四、挖空練習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孰能無惑 終不解矣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 師之所存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或不焉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曰師曰弟子雲者 彼與彼年相若也 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谀 其可怪也欤 聖人無常師 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術業有專攻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餘嘉其能行古道

五、理解性默寫練習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4)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6)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7)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8)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9)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10)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11)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

(12)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1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1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

(16)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

(17)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

(18)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19)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20)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

(21)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于師。

(22)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2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

(24)道之所存。

(25)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26)聖人無常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

六、高考真題

2008年全國卷(Ⅰ)

擇師而教之 則恥師焉

2014年全國(大綱卷)

生乎吾後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2012年(新課标卷)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018年新課标卷(Ⅰ)

好古文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