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一~六年級古詩

小學一~六年級古詩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2 13:03:54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發布了小學4-6年全部古詩,1-3年級的古詩另文發布,請戳下面鍊接進行跳轉。

一文重溫小學1-6年全部古詩,喚起兒時的記憶(一)

通過再次學習,是不是喚起了大家兒時的記憶了呢?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讨論。

小學一~六年級古詩(一文賞析小學1-6年級全部古詩)1

【小學四年級】

上冊:

24、題西林壁

【宋】·蘇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注詞釋義】

西林:即廬山乾明寺。廬山:又名匡山,匡廬,在今江西省,我國名山之一。橫看:從正面看。識:知道。緣:由于,因為。

【古詩今譯】

橫看是蜿蜒山嶺側看是險峻高峰,遠近高低看過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認識廬山的真實面目,隻因為身處在這層巒疊嶂深山中。

【名句賞析】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轼暢遊廬山十餘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餘首贊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态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隻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态。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并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警句。

25、遊山西村

【宋】·陸遊

茣笶農家臘酒渾,半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全詩】

遊 山 西村 (宋)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詩文注解】

臘酒:頭一年臘月所釀制的酒。渾:渾濁。酒以清者為貴。足雞豚(tún):意思是準備了豐盛的菜肴。豚,小豬,詩中代指豬肉。山重水複: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柳暗花明:柳色深綠為“暗”;柳色紅豔為“明”。綠柳繁茂陰濃,鮮花嬌豔明麗。箫鼓:名詞用作動詞,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在這一天祭土地神和五谷神以求豐年。古風存:存古風,保留着淳樸的古代風俗。若許:如果這樣。閑乘月:趁着月色閑遊。無時:随時,沒有定時。

【詩文今譯】

不要笑話農家的酒不清香甘淳,這可是他們自己釀制的,因為今年是個豐收年,所以才會有這麼豐盛的佳肴,熱情的村民款待客人的可是他們家最好的酒和菜了。來到這個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當初,老漢我翻過一重重山趟過一道道水,咋就沒個頭呢?叫人直懷疑真的沒有路可走了,猛然間,擡頭望去,隻見不遠處柳色濃綠,花色明麗,哦,那不是一個村莊嗎?村子裡好不熱鬧,隻見你吹着箫,我敲着鼓,成群結隊的人們個個喜氣洋洋,原來是春社祭神的日子馬上就要來到了,人們走上街頭聯歡來了,别看人們穿着粗布衣裳,帽子也不上檔次,卻還保留着淳樸的古代風俗,多難得的事啊!就在這兒住幾天,從今日起,我這白發老漢也要随夜乘興,襯着月光,拄着拐杖到村子裡溜達一圈,走到誰家是誰家,敲開他家的門,拉個呱,叙叙家常。

【詩文賞析】

陸遊一生創作詩歌頗豐,流傳至今的詩歌有一千四百多首,内容極為豐富。這是一首樸實自然的山村記遊詩,詩中寫了農家待客的熱情、農村景色的美麗、民風的淳樸及臨近節日時熱鬧的氣氛,生活氣息十分濃郁。詩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農村山明水秀、景色怡人的無限風光,極具人生哲理,為後人所吟頌。

26、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詞釋義】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黃鹄矶,背靠蛇山,俯臨長江。之:往,去。廣陵:揚州的舊名。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去廣陵,所以說“西辭”。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下:沿江順流而下。惟:隻。天際:天邊。

【古詩今譯】

老朋友離開西邊黃鶴樓,在明媚的春天裡去往揚州。孤帆遠去在水天盡頭,隻見長江向天邊奔流。

【名句賞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首詩前兩句叙述友人順江東下揚州的情形,“煙花”兩字點染出柳如煙、花似錦的一派春光,詩人送别朋友時的惆怅情緒淡淡寺流露了出來。後兩句着意描寫友人“西辭”,一片孤帆,伴着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伫立樓頭,凝眸遠望,不願離去。詩中沒一個說到離愁别思,但字裡行間卻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怅與留戀。在詩人筆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動人的景物描繪之中,情與景達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27、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

【注詞釋義】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使:奉命出使。安西:當時是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庫車附近。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浥:濕潤。客舍:旅店。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顔色,又因為“柳”與“留”諧音,也暗示對朋友的留戀不舍。更:再。陽關: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門關之南而名陽關。

【古詩今譯】

早晨的細雨潤濕了渭城浮塵,旅館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勸您再多飲一杯離别的酒,出陽關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賞析】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詩,當時被譜曲傳唱,稱為“陽關三疊”。前兩句,點明了送客的時間和地點。初春的早晨,一場細雨使塵埃落定,空氣變得濕潤清涼;從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處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機盎然。詩中用“浥”字形容雨濕塵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準确生動地抓住了事物的特點;而柳色的“柳”與留戀的“留”諧音,更表達出詩人對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後兩句寫在送别的酒席上,詩人勸他多飲幾杯,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再不會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況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陽關更遙遠的安西呢?這兩句,字面上似乎隻是勸酒,實際上卻是衷心地祝願着好友,在那遙遠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詩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話語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下冊:

28、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注詞釋義】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縣北,山上舊有敬亭。閑:悠閑。兩不厭:詩人把山拟人化了,覺得自己與敬亭山互相看不夠。厭,滿足,厭倦。

【古詩今譯】

成群的鳥兒高飛無蹤影,一片雲兒獨自飄去悠然。和我終日相對卻看不夠的,隻有閑靜的朋友敬亭山。

【賞析】

這首小詩是李白在政壇上遭到打擊以後,第二次漫遊安徽宣城時所作。前兩句寫眼前景,借“高飛”的“衆鳥”和“獨去”的“孤雲”,創造出一個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詩人超脫現實、追求心靈平靜的願望。後兩句将山人格化,說隻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詩人對現實社會中世态炎涼的厭惡之情,在這兩句看似平淡的詩句裡得到了含蓄的表達。

29、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注詞釋義】

和:協調,這裡指水天一色。潭:指洞庭湖。磨:磨拭。翠:綠色。

【古詩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賞析】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這是一首山水小詩,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明白如話而意味隽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寥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點,這裡的“山水”實際隻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時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裡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足見詩人的浪漫色彩。

30、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注詞釋義】

憶江南:詞牌名。谙:熟悉。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藍:藍草,葉子青綠色的可以用來制作染料。憶:懷念。

【古詩今譯】

江南是個好地方,那裡的風景我熟悉。日出時,江邊紅花比火還紅豔,春天裡,一江綠水仿佛被藍草浸染。怎能讓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賞析】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這是一幅五彩的畫,畫出了江南好。白居易雖出生在北方,但擔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後,蘇、杭的秀麗風景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回到北方以後他寫了不少懷念舊遊的作品,《憶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這首詩開篇就感歎“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處,當然是一言難盡,而一首詞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詳細叙述,白居易在這裡選擇了江花和春水,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顯得十分鮮豔奇麗,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對仗工整,色彩明麗,是一句廣為後人傳誦的名聯。在作者筆下,江花與火對照,花的紅豔令人贊歎;描繪江水,綠、藍并舉,水色的碧綠深濃似在眼前。短短兩句十四個字,寫盡了江南春日勝景。如此美麗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牽夢繞?因此,末句“能不憶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對江南的憶念之情,對江南贊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來。

31、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注釋】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滿川:指稻田裡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川,平地。子規:杜鵑鳥。了:結束。

【譯文】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蔥茏,而稻田裡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天空中煙雨蒙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人閑着,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感悟詩情】

用白描的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全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32、四時田園雜興

【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停桑陰學種瓜。

【注詞釋義】

雜興:有感而發、随事吟詠的詩。耘田:鋤草。績麻:即緝麻,把麻搓成線。童孫:幼小的孫子。未解:不能,不會。供:擔任,擔負。傍:靠近。

【 古詩今譯】

白天出去鋤草夜裡緝麻,農家兒女都能各自持家。小孫子還不會耕田紡織,也靠近桑樹陰學習種瓜。

【賞析】

《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宛如農村生活的長幅畫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寫的是夏日村莊的生活場景:男耕女織,日夜操勞,雖然辛苦,卻也其樂陶陶。最精彩的是後兩句。模仿是兒童的天性,農村孩子的遊戲,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勞動。一個“學”字,透出兒童的天真活潑,極富生活情趣。詩中沒有出現老人的形象,但稱農夫農婦為“兒女”,稱小孩為“童孫”,分明是老農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農家樂事圖。這裡有寫實的成分,更蘊含着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理想。語言通俗淺顯,文筆清新輕巧,使人由景見情,給人以極美的藝術享受。

33、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詞釋義】

漁歌子:原是曲調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西塞山:在今浙江吳興縣西南。鳜魚:即民間所說桂魚,細鱗,淡黃帶褐色斑紋,味道鮮美。箬:鬥笠。用竹片和竹葉編制的帽子,用來擋雨。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編制的防雨衣服。

【古詩今譯】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飛,桃花盛開水中鳜魚肥美。青色的鬥笠,綠色的蓑衣,在斜細雨中流連不歸。

【名句賞析】

桃花流水鳜魚肥。”

這是一首傳唱悠遠的詞,所描寫的是西塞山邊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飛,而山下的小溪邊,盛開着叢叢鮮豔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條條鮮活肥美的鳜魚,還有那溫和的斜風細雨,這是一幅多麼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機勃勃,而且充滿了喜氣。而春色中的人,頭戴鬥笠,身穿蓑衣,灑浴在斜風細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為這景色的一部分。這風、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說“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難怪他要流連忘返了。“不須歸”除了指不回家外,還指棄官隐居,一去不返。那個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潔、不願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詩人自己。他熱愛淳樸美麗的大自然,認定這美麗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讓自己悄然溶入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對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觸和依戀。【小學五年級】

上冊:

34、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詞釋義】

瓜洲: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南長江岸邊。京口:地名,今江蘇省鎮江市,與瓜洲隔江相對。鐘山:江甯(今江蘇省南京市)名山。今南京紫金山。作者長期居住江甯,故以鐘山(今稱紫金山)代指住處。綠:吹綠。還:回家,歸來。

【古詩今譯】

京口與瓜洲分别在長江兩岸,回頭望鐘山家門隻隔幾重山。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千裡岸邊,問明月何時能照我再返家園?

【名句賞析】

春風又綠江南岸。”

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作者從江甯(今南京市)家中出發,乘船由長江水路進京(今河南開封市)任職。船過京口時,與好友寶覺和尚會面,留宿了一夜。然後橫渡長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對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甯的家,因為隔着幾重山也已經看不到了,這更湧起了對它的無限眷戀。正是初春時節,春風吹拂,放眼江南到處是一片綠色。雖然此次赴京,是因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興。但還是希望能早日擺脫政事,重新回到甯靜閑适的家園。這首詩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據說作者先後選換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後才決定用“綠”,成為精心修改詩作的一段佳話。一個“綠”字,不但充滿了色彩感,而且,這種色彩感又包含了動感,使這首詩的生動性增加了不少,這也是他着意創造的一種意境。

35、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詩文簡說】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全詩大意】

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後,又擔心匆匆寫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

【賞析】

(1)“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第一句說秋天來到了洛陽城裡,因為秋風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書”,才一下子使我們感到了平淡的秋風中所蘊涵的遊子情懷。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卻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寂寥肅殺之氣,也可使秋葉紛紛,落紅遍地,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容秋态。那麼,詩人見到的恐怕是這秋風帶來的凄涼搖落之景。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異鄉的孤獨寂落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給予讀者多麼豐富的想象啊!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要表達這思念之情,在那個時代,隻有修一封家書了。可寫一封家書,來表達離情别緒又談何容易!這“意萬重”頗值得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情态:心裡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态描寫,是我們對詩人的濃郁思鄉情有所體會了。(2)“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裡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複恐”二字,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内容,隻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首極本色、極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小詩,其實包含了作者艱辛的構思過程,應該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在古代詩人的筆下,秋天 最令人思鄉的季節。見秋風而起鄉思,古來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曰:‘人生貴得适志,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的《秋思》又屬一例。當然他見秋風而想的不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則怎會“意萬重”呢?同是起鄉思,張翰“命駕”而歸,張籍卻不能,恐怕這裡又多了一份不能歸鄉的惆怅和無奈吧!

36、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元此聲。

【注釋】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②榆關:即山海關,古名榆關,明代改今名。③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④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⑤更:gēng,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⑥聒:gūo,嘈雜攪人。⑦故園:謂京師。⑧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譯文】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關那邊行進。夜深宿營,隻見無數行帳中都亮着燈火。 挨過了一更又一更,風雪聲吵得我鄉心碎亂,鄉夢難圓。家鄉沒有這種聲音。

【賞析】

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之子。康熙進士,官一等侍衛。善騎射,好讀書。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也能詩。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志堂經解》。山一程,水一程描寫的是一路上的風景,也有了峰回路轉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個趕路的行者坐在馬上,回頭看看身後走過的路的感歎。如果說山一程,水一程寫的是身後走過的路,那麼身向榆關寫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查資料得知榆關乃是山海關,并不是我們的大榆樹!“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語言,猶如“那厮”“那處”,人在什麼時候會脫口而出俗語,很顯然是在放松和高興的時候。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頗有些激動的,甚至有些豪邁的情趣。 夜深千帳燈,寫出了皇上遠行時候的壯觀。想象一下那副場景吧,風雪中,藍的發黑的夜空下,一個個帳篷裡透出的暖色調的黃色油燈,在群山裡,一路綿延過去。那是多麼壯觀的景象!不過為什麼不是萬帳燈呢?我認為萬字更體現詩人豪邁,直抒胸意的特點。而千字用在這裡,既有壯觀的意思,又不誇張,也表明作者是個謹慎,内向的人。如果是李白估計就用萬字了。風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時間,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對仗工整。風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數着更數,感慨萬千,又開始思鄉了。不是故園無此聲,而是在故園有親人,有天倫之樂,讓自己沒有機會觀察這風雪,在溫暖的家裡也不會覺得寒冷。而此時此地,遠離家鄉,才分外的感覺到了風雪異鄉旅客的情懷。

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柳外樓高空斷魂;馬嘯嘯車粼粼,落花和你碾做塵;風情清水盈盈,人生聚散如浮萍;夢難尋夢難平,但見長亭連短亭;山無情水無情,凄凄芳草别王孫;雲淡淡風輕輕,杜鵑聲聲不忍聞;歌聲在酒杯親,往事悠悠笑語颦;迎彩霞送黃昏,切忌西湖月一輪;山一程水一程,柳外樓高空斷魂;夢難尋夢難平,但見長亭連短亭 。

下冊:

37、牧童

【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注釋】

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編的外衣,用來遮風擋雨 。

【譯文】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裡都是草地。 晚風中隐約傳來三四聲牧童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賞析】

吟誦着唐末詩人呂岩的這首詩作,心裡有着說不出的自在和惬意。看,在那皎潔的月光下,廣闊的原野,坦蕩無垠,草色蔥茏;在那悠悠的晚風中,飯後的牧童,悠然自在,和衣而卧。聽,還有時斷時續的,信口而吹的笛聲,在原野上漫步,在晚風中飄逸,在月光下流走。 短短四句詩,詩人把“草”、“橫野”、“笛”、“晚風”、“牧童”、“月”這些再常見不過的景(人)物融合到一起,構成了一幅恬淡、怡然的鄉村畫卷。“六七裡”,寫出了原野的廣闊;“三四聲”、“飯飽”、“蓑衣”寫出了牧童的自得心情。“鋪”、“弄”、“歸來”、“不脫”、“卧”則給予這些景(人)物注入了意境和韻緻。詩人三兩筆,一幅鮮活的,富有動感的牧童晚歸休憩圖便呈現在我們眼前。 特别是最後一句,牧童月下那種“頑皮式”的休息方式,寫出了童趣,更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詩人曾任縣令,後隐居終南山,古詩蘊藏着詩人渴望平靜、自由生活的願望。

38、舟過安仁

【宋】·楊萬裡

一葉漁舟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注釋】

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是劃船的工具。怪生:怪不得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還包含着詩人了解原因後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兩個童子撐傘行為而由此産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詞看似平常,作者體味到的趣和童子行為的趣就在其中了。)使:使用,利用

【譯文】

兩個兒童坐在一隻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們在船上卻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簡析】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隻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賞析】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隻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裡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可能是詩人閑來一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竹篙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裡,這不是很奇怪嗎?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閑适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裡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産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窦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麼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39、清平樂 ·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詞解】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緊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一對白發老夫妻親熱地坐在一起用吳地方言聊天。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家編制雞籠;最有趣的是三兒子調皮可愛,躺卧在草地上剝蓮蓬吃。

【賞析】

上阕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裡,緊靠着房屋有一條流水潺潺、清澈見底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裡,作者隻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媪,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悠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裡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着溪東豆地裡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隻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隻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卧”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裡的“卧”字正是如此。

【評析】

這首詞反映了樸素、溫暖而有風趣的農村生活的一個側面。全詞隻有短短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和全家老少勤儉淳樸的勞動生活面貌都鮮明地勾勒出來,給讀者展示出一幅生動的農家生活畫面。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隻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着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着關鍵作用。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媪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甯靜、樸素安适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小學六年級】

上冊:

40、詩經 采薇(節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注釋】

昔:指出征時。依依:茂盛貌。一說,依戀貌。思:語末助詞。霏霏:雪大貌。

【古詩今譯】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随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41、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着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注詞釋義】

當:正當。發生:這裡指萬物生長。潛:悄悄地。潤物:打濕東西。野徑:野外的小路。紅濕:被雨打濕的紅花。花重:花由于帶着雨水而顯得沉重。錦官城:指成都。

【古詩今譯】

及時雨是知道時節的,在春天它應運催生。随着春風潛入夜色,滋潤萬物悄然無聲。鄉間路與雲一樣黑,江船漁燈孤影獨明。早晨看見被雨打濕的紅花,花枝擁簇錦官城中。

【名句賞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春天是萬物複蘇的季節,而春雨正是在萬物最需要它的時候适時地出現。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來是在夜色中“細無聲”地“随風潛入”,這既描寫了春雨的狀态,又活畫出了春雨的靈魂。下一聯寫野徑和漆黑的天空,整個春夜在一兩盞漁火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的寂靜、安甯,隻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潤着這個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個花團錦簇的黎明。最後一聯是詩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後的春花應當更為嬌豔,整個錦官城中,應當滿是濕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個“重”字,傳達出了一個充滿生機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們感受到詩人春一般的喜悅心情。

42、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注釋】

①“西江月”是詞牌名。②别枝:另一枝。③聽取:聽到。④天外:天的遠處。⑤茅店:指簡陋的客店。社林:土地廟周圍的樹林。社:本指土地神,後把鄉村祭土地神的廟叫作社。⑥見:同“現”,顯現,出現。

【譯意】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樹上栖息的烏鵲,它們從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陣微風吹來,蟬聲也在半夜裡響了起來。稻田裡的蛙聲叫得更響,連成一片,伴着陣陣稻花香傳到遠處,好像在向人們報告豐收在望的喜訊。 夜空裡,隻有數得清的幾顆亮星在天邊閃爍,微風送來了零星小雨飄落在山前。行人不覺加快了腳步,拐了個彎,邁過溪上的那座小橋,嘿!社林旁邊那爿當年的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賞析】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屢遭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西江月》就作于他閑居上饒帶湖期間,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寫的是作者深夜在上饒黃沙嶺途中行路所見到的鄉村景物及其感受,景象清新自然,情感搖曳多姿。詞分上下兩阕。上阙寫晴朗的農村夏夜景象,通過月、鵲、風、蟬及稻花、蛙聲等平常景物,組成一幅夏夜風光圖,十分清新幽美。前兩句借助視覺、聽覺來捕捉景物特征:月光之所以能驚動烏鵲,不僅因為烏鵲對光線敏感,側面說明枝頭的明暗發生了變化,原先是暗的地方變得亮了起來,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動,靜中現動。而一直靜靜地爬在樹上的蟬兒因烏鵲驚啼、清風吹動枝頭,也随之鳴叫起來。甯靜的夜晚,突然間驚鵲離枝飛啼,蟬兒應聲而鳴,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見作者觀察細緻入微。接下來的兩句嗅覺、聽覺并用,又引入稻花香裡的一片蛙聲:清涼的微風送來了一陣陣的“稻花香”和一片熱鬧的蛙聲,像是在訴說豐收在望的年景一樣。青蛙似乎也懂得“說豐年”。這樣人格化的描寫,既生動地渲染了連蛙也為之歡唱的豐收年景,也烘托出人逢豐年的喜悅。描寫形象生動而且富有情趣,流露出詞人熱愛農村的思想感情,給人印象鮮明而深刻。詞上阙寫晴,下阕則寫雨,場景變化但過渡自然。下阕寫陣雨來臨之前作者趕路的情景,側重于行人感情的抒發。用天邊稀星和山前疏雨,預示夏夜陣雨将至的情景。南方的夏季,常有“過雨雲”,頭頂幾片雲飄過就可以下起雨來。“七八個星”和“兩三點雨”,構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猶如一幅淡墨水彩畫。但陣雨将臨,對行路人來說總有困難,所以盡管隻是“兩三點雨”,也可以想見行人的焦急之感,從而自覺加快腳步。“路轉溪橋”,那座舊時的茅店“忽現”眼前,找到避雨之處,主人公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個“忽見”,就将夜行人急尋不着而突然見到的驚喜神态全部表現出來了。詞的下阕,作者沒有着意描繪行人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寫景和叙事中暗示出來,“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讓讀者進入意境,參與創造,體驗品味,分享作者的愉悅心情,感受作者對農村風光的熱愛之情。總之,這首詞上阕寫夏夜風光,月白風清,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豐收在望,給夜行人帶來無限的喜悅。下阕寫疏星稀雨,溪橋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詞清淡、自然、靈活、輕快,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泥土氣息。

43、天淨沙 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注釋】

①殘霞:殘餘的晚霞。[宋]沈與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詩:“畫橋依約 垂柳外,映帶殘霞一抹紅。”②輕煙:輕淡的煙霧。寒鴉:寒冬的烏鴉;受凍的烏鴉。[宋]秦觀[滿 庭芳]詞:“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③飛鴻:飛行着的鴻雁。(南朝·宋]鮑照《數詩》:“四牡曜長路,輕 蓋若飛鴻。”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紀懷贈李六戶曹》詩:“白 草堂檐短,黃梅雨氣蒸。”黃花:亦作“黃華”。詩詞中或指黃色的花,或 指菜花、金葉菜。曲中指菊花。

【譯文】

遙看天際那一抹紅霞,一座村莊孤獨的坐落在夕陽下。那輕淡的煙霧下,隻見幾隻受凍的烏鴉。 想起白天飛行着的鴻雁,飛翔着,飛翔在着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中。

【 賞析】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顔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顔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顔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顔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下冊:

44、七步詩

【三國】·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詞釋義】

釜:古代的炊具,相當于現在的鍋。萁:豆稈。漉:過濾。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發酵後制成,有鹹、淡兩種,供調味用。

【古詩今譯】

煮豆子燃燒的是豆稈,過濾豆豉做成了豆漿。豆稈在竈下焚燒,豆子在鍋裡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這麼着急!

【名句賞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千言。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詩,否則就把他處死。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裡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稈。豆子和豆稈本來是生長在同一根上,現在豆稈卻在鍋下面燃燒,煎熬鍋裡的豆子,而鍋裡的豆子無力反抗。曹植用這個比喻,暗指曹丕我與你是親生兄弟,應該是骨肉情深,真誠相至,但現在卻是骨肉相殘,表達了内心的悲憤。相傳曹丕聽了面有慚色。這首詩比喻貼切,用語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義深長。

45、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注釋】

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閑:安靜。空:空空蕩蕩。時:時而,偶爾。

【詩景】

春天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凋落。寂靜使春夜裡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蕩蕩。月亮出來了,小鳥竟然被月光驚動。時不時發出的鳴叫在山澗中回響。

【簡析】

這首詩全春山之靜。“靜”被詩人強烈的感受到了。為什麼呢?是由于“人閑”,也就是人靜。人靜緣于心靜,所以覺察到桂花的墜落。 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襯托出春澗的幽靜。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極優美的地方。澗,是山澗,夾在兩山間的溪溝。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詩的大意說:在寂靜沒有人聲的環境裡,桂花自開自落,好像可以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息。夜靜更深的時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無所有。月亮剛出,亮光一顯露,驚動了樹上宿的小鳥,它們在春澗中不時地鳴叫幾聲。這詩主要寫春山夜靜。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

46.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詞釋義 】

芙蓉樓:故址在今江蘇鎮江。辛漸:詩人的朋友。吳:古國名。這裡指鎮江。平明:清晨天亮時。楚:古國名。吳、楚,泛指潤州一帶。因潤州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冰心在玉壺:形容心地純潔,表裡如一。冰心,像冰一樣澄明的心。玉壺,玉做的晶瑩的壺。

【古詩今譯 】

滿江寒雨綿綿連夜來到鎮江,黎明送客時楚山也形單影孤。遠在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就說是心地純潔如冰心玉壺。

【名句賞析】

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将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江甯(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行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為他餞行,并寫下這首詩。前兩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後兩句。朋友此番遠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裡有詩人衆多的親人和朋友。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并想象他們也同樣思念着自己。他囑托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内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47、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

【注詞釋義】

獨步:獨自散步。黃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慣用的對婦女的美稱。 蹊:小路。留連:因喜歡而不願離去。 自在:自由自在。恰恰:唐代人的口語,正好。 古詩今譯

【譯文】

黃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垂了枝條。嬉戲流連的彩蝶不停寺飛舞,自在嬌媚的黃莺啼鳴恰恰。

【名句賞析】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寫景小詩。小路上花團錦簇,花下的枝條被壓得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它們圍繞着花枝翩翩起舞。從這裡,我們嗅到了濃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鳴的黃莺,它們活潑自在的神态,能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詩人用“時時”、“恰恰”這種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麗紛繁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也使得詩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節奏。全詩語言充滿了口語化色彩。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親切,而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躍然紙上。

48、石灰吟

【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注釋】

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若等閑:好像很平常。清白:指高尚節操。

【簡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古詩今譯】

經過千萬次錘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燒也視若等閑。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隻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頭的顔色那樣青白分明,現在多用“清白”)長留人間。

【賞析】

作為詠物詩,若隻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錘萬擊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着志士仁人無論面臨着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骨碎身渾不怕”。“粉骨碎身”極形象地寫出将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後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頭的顔色作比,也就是現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赈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複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49、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詞釋義】

立根:紮根、生根。原:本來。破岩:破裂的岩石縫隙。磨:折磨,挫折。擊:打擊。堅勁:堅韌、剛勁。任:任憑。爾:你。

【古詩今譯】

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松,根須已經深紮在岩石之中。曆經千萬次磨煉更加堅韌,任憑你東西南北來的狂風。

【名句賞析】

這首詩着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着的品佳。既是贊美了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她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豐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岩竹一樣剛強勇敢。

50、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詞釋義】

官軍:唐王朝軍隊。收:收複。河南河北:泛指黃河以南以北地區,相當于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劍外:劍門關之外,即今四川劍南一帶。薊北:今河北省北部。當時為安、史叛軍根據地。初聞:乍聽到。涕淚:眼淚。卻看:回頭看。漫卷:胡亂地卷起。縱酒:縱情飲酒。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巴峽:在今重慶市東的嘉陵江上。巫峽: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東。襄陽:在今湖北襄樊。

【古詩今譯】

在劍門關外忽然聽說官軍收複了薊北,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回頭看妻兒沒有了愁容,胡亂收拾着詩書不禁得欣喜若狂。白日裡引吭高歌且縱情飲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鄉。立即動身走巴峽穿巫峽,然後經襄陽而轉向那舊都洛陽。

【名句賞析】

青春作伴好還鄉。”

這是杜甫52歲流落到梓州時被稱為生平第一首快詩的佳作。因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着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聽說官軍收複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表達得淋漓盡緻。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後人說:此詩句句有喜悅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當的評語。

51、已亥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詞釋義】

己亥:道光十九年。九州:指中國。生氣:活力,生命力。萬馬齊喑:比喻當時的中國死氣沉沉。喑:啞。究:終究、畢竟。重抖擻:重新振作、奮發起來。不拘一格:打破常規,采用多種方式。降:賜給、給予。這裡有産生、選用的意思。

【古詩今譯】

九州内生機勃勃要有風雷激蕩,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實在可哀。我勸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規戒律去選用人才。

【名句賞析】

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是首借題發揮,極力提倡“更法”,抒發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的詩作。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正當清政府腐敗衰落的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詩人用象征的手法,寫了這首感情激越的詩篇。大自然要保持生氣勃勃的狀态就要有風雷的激蕩,如果在死氣沉沉的空氣中則一切都會窒息。同樣,中國要重現勃勃的生機,也必須要實行重大的變革。天公在詩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這裡則借指清朝統治者。詩人希望當朝統治者能奮發有為,因而大聲疾呼,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表達出一種渴望社會變革的急切心情。全詩充滿了詩人關注社會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氣勢生動,催人奮進,滿腔愛國熱情躍然詩中。

52、浣溪沙

【宋】·蘇轼

遊蕲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潇潇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注釋】

①選自鄒同慶、王宗棠《蘇轼詞編年校注》(上冊)(中華書局2002年版)。浣溪沙,詞牌名。蘇轼(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②[蕲水]古縣名,即湖北浠水縣。③[蕭蕭]拟聲詞,這裡形容雨聲。④[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⑤[休]副詞,表示勸阻。⑥[唱黃雞]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聽唱黃雞與白日”局,感歎世事匆促、人生易老。這裡是反用其意。⑦[子規]布谷鳥。

【譯文】

去遊覽蕲水縣的清泉寺,寺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山腳下蘭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幹淨得沒有一丁點兒泥土. 傍晚細雨中布谷鳥陣陣啼叫。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奔向西! 不必煩惱歎白發,多愁感慨時光流逝。

【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态度。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潇潇細雨中啼叫着。這是一幅多麼幽美甯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臯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嚣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隻是寫實景,其内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隻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歎。而作者此際面對着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産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态。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醜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绶系未穩,鏡裡朱顔看已失”諸句,乃嗟老歎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顔已失的衰頹心态,體現了作者在貶谪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态。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甯六年(1073)曾有詩雲:“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轼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53、蔔算子 送鮑浩然之浙東

【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注釋】

[1]眼波橫:形容眼神閃動,狀如水波橫流。[2]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狀如二峰并峙。[3]眉神盈盈處:喻指山水秀麗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樣子。

【評解】

這是一首浸潤着真摯感情的送别詞,表現了作者新巧的藝術構思和形象地刻畫離情别意的藝術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來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處來顯示浙東山水的清秀。下片寫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願友人與春同在,表現送行人的一片深情。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美麗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下片抒發詞人的情懷。“才始送春歸”,點明這裡春剛逝去,說明詞人心中滿懷着傷春之愁;“又送君歸去”則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後兩句是詞人對鮑洗然的祝願:希望他生活在“春”裡。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這首詞構思新巧,詞語明麗,很有表現力。且俏皮話說得新鮮不俗,頗受人們喜愛。比起那些敷衍應酬之作,顯然有死活之别。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通過2次發文,溫了小學1-6年全部古詩,是不是喚起了大家兒時的記憶?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