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俗話說得好:“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作為官員,得到升遷算得上是一件喜事,但權力意味着責任,從對待升遷的态度,可以看出官員追求的為政境界。
被司馬遷贊為“循吏第一人”的孫叔敖,廉潔尚儉,勤政愛民。孫叔敖初為楚國令尹時,人們都紛紛祝賀,這時,卻有一位老者前來吊唁,孫叔敖遭“辱”不驚,整理衣冠後,正顔問道:“楚王不了解我才識淺薄,讓我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别人前來祝賀,而您來吊喪,一定是有言忠告了?”老者說:“是有話要告誡你。若覺得身貴而對人驕傲自滿,百姓将抛棄他;若覺得位高而獨斷專行,國君會厭惡他;若不珍惜優厚的俸祿而心生貪婪,禍患便可能加到他身上。”孫叔敖忙向老者下拜,誠懇請教:“您的指導很對,請您說出其餘的意見。”老者又說:“地位越高越需要謙卑,官職越大越需要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千萬不可索取分外财物。隻有嚴格遵守這三條,才能将國家治理好。”孫叔敖回答道:“謹記教誨!”孫叔敖言行合一,政績斐然。後來,他遇到狐丘丈人,面對提出的“三怨”,孫叔敖解答道:“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前兩條與老者教誨的一緻,後一條,不僅是不取分文,而且要施惠于民,這就是廉政思想的進一步發揚了。
《左傳》記載,宋國大夫正考父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餘口。”正考父作為上卿,曾先後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個國君,而對于自己的三次升遷,他一次比一次恭謹,先是彎腰受命,然後是鞠躬受命,最後是俯下身子受命,從這個動作中可以看出,正考父心中有着對國君的感恩,有着對權力的敬畏,更有着對責任的清醒認識。正考父還通過銘文教訓子孫,我處處敬重别人,别人卻不會因此輕慢于我,無論是煮稠粥還是熬稀粥,都在這一個鼎裡,能夠糊口度日,我就已非常滿足了。正考父時刻自警、自省、自律,不因職務的升遷而迷失自我,這是留于後世最為寶貴的精神财富。在如此家訓的傳承下,他的後代終于出現了一位古代聖人的“集大成”者——孔子。
《詩經》中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句子,原意是内心時刻保持憂懼感,才能讓自己安全到達彼岸。這裡面的哲理,智者自能領悟之、踐行之。對于官員來說,職務越大,擔當越重,要求越高,必須以“戰戰兢兢”的心态去用權,才能确保政權更好運行,惠及更多民生,利于更遠發展。(蔡相龍)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