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簡宏妮 編輯顧佳贇
7月17日,遊客在已開放的國家速滑館冰面上體驗(簡宏妮/攝)
8月4日,北京國家體育館,第二屆北京冰球公開賽開幕。作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冰球比賽場館,國家體育館依然保留着濃厚的冬奧氛圍。
此前的7月6日,北京市政協啟動冬奧場館賽後利用調研協商。據北京冬奧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冬奧場館将向公衆全面開放并實現四季運營。
國家速滑館、北京延慶奧林匹克園、國家遊泳中心、北京首鋼園等冬奧場館都已陸續開放。北京冬奧會閉幕已半年,但不論是“冰絲帶”“雪遊龍”,還是“雪飛燕”“冰立方”,都沒有随冬奧賽事的結束而消失在大衆視野——作為豐富的奧運遺産的一部分,冬奧場館依然“火紅”,正在成為今夏北京當紅“新地标”和群衆運動“大本營”。
專業場館賽後迎客
外形靈動飄逸,冰面平滑如鏡的國家速滑館被稱作“冰絲帶”。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中外運動員在這裡打破了10項奧運紀錄和1項世界紀錄,“冰絲帶”也被運動員們贊歎為“最快的冰”。
7月酷暑,北京市民于軍帶着兩個孩子來到“冰絲帶”。電子屏幕上滾動播放着北京冬奧會比賽畫面,于軍和孩子們參觀結束後上冰體驗,度過了收獲滿滿的一天。
“場館特别漂亮,外形設計動感時尚;冰面絲滑,每隔一個半小時就有專業人員整理冰面。孩子們很興奮,都說以後要常來,還想趁暑假系統地學習滑冰。”于軍說。
7月9日,“冰絲帶”先期開放約6000平方米冰面供公衆滑行運動,這也是目前唯一持續維護并開放體驗的冬奧“賽時冰面”。“冰絲帶”的開放,标志着這座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的冰上項目競賽場館開啟了長期持續利用的新篇章,曾經屬于專業競技的“最快的冰”如今也是“大衆的冰”。
此前,4月29日,北京延慶奧林匹克園對外開放,覆蓋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延慶冬奧村(冬殘奧村)的這片園區,成為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和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後,北京市第三個經國際奧委會批準,被冠以“奧林匹克”稱号的區域。
北京市延慶區文旅局局長洪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遊客可乘坐纜車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觀光,在高山滑雪出發區穿戴專業滑雪裝備,化身運動員打卡拍照,見證運動員從起點飛身而下的驚險刺激;也可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出發區,通過雪車VR體驗,模拟體驗雪車的速度與激情;還可沿“遊龍步道”享受遊覽及講解服務,在冬奧村度假酒店體驗冬奧會同款住宿及餐飲服務。
“園區完整保留了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景觀元素,滿足遊客沉浸式出遊新體驗。”洪炜說。
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填補國内空白的專業新建場館,賽後利用頗受關注。洪炜說,這兩個場館已獲得高山滑雪訓練基地與雪車雪橇訓練基地授牌,未來将積極引進申辦高山滑雪世界杯、高山滑雪遠東杯、雪車雪橇世界杯、環西班牙自行車賽事等國際高端賽事。大衆雪場目前在規劃建設中,定位側重于大衆冰雪運動的普及。未來将圍繞“冰雪 體育”,高端賽事和大衆體育運動兩端發力,推動體育賽事活動與旅遊融合發展,高水平建設國際滑雪度假旅遊勝地。
北京國家速滑館經營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武曉南說,後冬奧時代場館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将場館打造成聯系人民群衆和冰雪運動激情的一個紐帶,“在未來的場館應用中,我們會注重場館的群衆性,持續帶動人民群衆對冰雪運動的熱情”。
雙奧聯動可持續發展
位于海澱區白石橋路的首都體育館,建成于1968年,為了迎接夏奧會和冬奧會,分别于2006年和2018年經曆兩次改造。夏奧會期間,首都體育館承擔排球項目比賽。經過此次冬奧會,首都體育館場館内功能全面提升,具備了夏季、冬季運動比賽場地轉換的“兩栖”功能。
同樣經曆了兩次奧運會的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于2008年竣工,是當年北京夏奧會的新建場館。2022年北京冬奧會,“水立方”變身“冰立方”,肩負新的使命,成為冬奧會冰壺場館。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曾稱贊,“冰立方”是奧運場館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6月23日,北京迎來冬奧會後首個國際奧林匹克日。“雙奧之城”的标志性場館群“冰絲帶”“鳥巢”“冰立方”聯動亮燈,共同傳遞奧林匹克精神,号召群衆用運動點亮健康生活,創造美好未來。國家遊泳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作為冬奧冰壺場館,國家遊泳中心将在新建的“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複制冬奧冰壺場地,助力推廣冰壺運動。
此外,為發揮冬奧場館遺産的品牌感召力,推動冰雪産業發展、擴大冰雪運動參與規模,國家遊泳中心将依托場館場地優勢和北京國資公司産業集群化效益,開發多樣化的冰上運動項目和冰雪教育項目。
北京國資公司所屬國家遊泳中心總經理楊奇勇表示,由于場館具備“水立方”“冰立方”雙向轉換能力,賽後運營從水上運動為主變成“水冰雙驅”。尤其是新建的“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冰場是“新的增長點”,該冰場正努力打造為北京奧運核心區冰壺賽事舉辦、大衆培訓、冰上活動開展的“網紅冰面”。
冰上運動中心位于國家遊泳中心南廣場地下11米,場館設有1830平方米标準冰場和包含四條标準冰壺賽道的冰壺場地,整體運營面積8000平方米。後冬奧時代,冰上運動中心将集賽事、娛樂、健身、培訓、遊覽、演出、奧林匹克文化推廣等功能于一體,打造綜合冰上項目平台。
在北京冬奧會的12個競賽場館中,7個為2008年奧運會遺留場館,部分場館通過“水冰轉換”實現了奧運遺産的夏冬傳遞。通過高效利用場館,帶動冰雪産業發展、推動群衆冰雪運動發展,是北京謀劃冬奧遺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念。
7月16日,一名小朋友在“雙奧場館”首都體育館體驗冰壺運動(張晨霖/攝)
讓更多人受益
對北京冬奧人來說,奧運場館賽後利用并非賽後才開始破題,而是從場館規劃建設之初就開始作答。
2022年2月19日,北京冬奧組委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戰略計劃》,從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和區域發展等7個方面35個領域就創造和利用冬奧遺産進行了全面規劃。
北京冬奧會的“雙奧場館”智慧轉換和新建場館超前謀劃,向世界提供了大型比賽場館高效利用、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為未來舉辦大賽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借鑒。“這些世界一流的競賽場館,在冬奧會後将繼續申辦、舉辦高水平國際賽事和國内賽事。通過高水平賽事,帶動大衆賽事、全民健身和地區發展。”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遺産管理處處長劉興華說。
位于延慶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将相對平緩的3公裡雪道向大衆開放。北京冬奧會後,長達15.3公裡的“回村雪道”被改造成訓練賽道,為大衆提供舒适且富有趣味性的滑雪運動場地。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在比較平緩的賽道預留大衆出發區,吸引更多國人來體驗這項原本不熟悉的小衆運動。
洪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為實現冬奧遺産利用效益最大化,打響品牌,做好産業,延慶将從三個方面進行發力:一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導入消費業态,提升酒店群接待品質,大力發展戶外運動、山地賽事、品牌音樂節、親子研學活動等休閑娛樂項目,促進園區多樣化運營,打造春賞花、夏避暑、秋觀山、冬嬉雪的國際一流四季旅遊度假目的地;二是聯動長城、世園、冬奧三張“金名片”,打造京郊“微度假”新目的地,發布多條微遊線路,串聯“夜長城”“夜世園”“夜海陀”等旅遊熱點,并與龍慶峽、玉渡山、古崖居、萬科石京龍滑雪場等聯動互補發展,打造北部冬奧冰雪主題片區;三是協同推進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為區域發展注入新動力、形成新動能。
“讓更多人從冬奧遺産受益”是實現冬奧遺産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價值遵循。7月27日,北京市政協“用好奧運遺産,推動冬奧場館賽後可持續利用”調研組赴國家遊泳中心、國家速滑館實地調研。委員們認為,國家體育場、國家遊泳中心、國家速滑館在規劃設計時就充分考慮賽後利用需求,冬奧會結束後場館角色轉化快,在大型活動舉辦、智慧場館建設、科技成果推廣、文體融合發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為奧運遺産傳承利用做出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實踐。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