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教資考試知識點彙總

小學教資考試知識點彙總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4 11:35:16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世界曆史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中國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其文字言簡意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學記》對中國教育史,也是對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貢獻還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長(zhǎng)善救失、臧(zàng)息相輔的教學原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以來倡導的啟發誘導,即善喻的教學原則。

小學教資考試知識點彙總(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重點知識)1

《學記》中的教學原則

(1)預防性原則:“禁于未發之謂預”,即事先估計到學生可能産生的種種不傾向,預先采取預防措施。

(2)及時施教原則:“當其可之謂時”,即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學生适時而學,教師要适時而教。否則就會“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學”。

(3)循序漸進原則:“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即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順序。

(4) 學習觀摩原則:“相關而善之謂摩”,即學習中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集體中學習。

(5) 長善救失原則:“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學生的個别差異,幫助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學記》指出在四個方面的缺點或失誤,或貪多嚼不爛;或知識面太窄,片面專精;或避重就輕;或淺嘗辄止,畏難而退。這四種缺點是由于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做為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了解不同學生之間的心理差異,做揚長避短,補偏救弊的工作,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

(6)啟發誘導原則:“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學要注重啟發,不能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雙邊共同活動的過程,這是從教必須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啟發誘導。引導學生卻不要硬牽着他們的鼻子走,這樣才能使師生之間和悅相親;對學生嚴格要求,但卻不要壓抑其個性與需求,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到學習雖有壓力但卻容易達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難而不知其益”;引導學生打開思路,但不要急于提供現成的答案,才能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這是《學記》對孔子啟發誘導教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7)藏息相輔原則:“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即是說既有計劃的正課學習,又有課外活動和自習,有張有弛。《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處理好正課學習與業餘愛好之間的關系,使正課學習有主攻方向,業餘愛好廣泛多樣,而且使業餘愛好有助于正課的學習。它指出業餘愛好即“居學”可以輔助正課學習,因為如果課外不彈奏各種樂器,課内就不能熟練地學習琴瑟;課外不學習歌詠,不吟詠雜詩,課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詩經》;課外不練習灑掃應對進退這些雜事,課内就不能很好地學習禮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正确處理課堂學習與業餘愛好之間的關系,使正課學習,即“藏”有主攻方向,學有所成(修);業餘愛好,即“息”活潑多樣,饒有興緻,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張弛有節、嚴肅活潑的愉快過程。

小學教資考試知識點彙總(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重點知識)2

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斅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箧,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蔔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缦,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诏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小學教資考試知識點彙總(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重點知識)3

白話譯文

思想得合法則,又能求自輔,這種人足以小有聲譽而不足以感動民衆;能親近賢能之人又體察疏遠之臣,這種人能感動民衆,卻不能改變民心。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變風俗,就一定要從教育做起!

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學習不明道。為此,古代仁君聖王建邦立國,治理民衆,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尚書·兌命篇》說:“必須自始至終學習先王法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雖有美好的菜肴,不吃,就無法明白其滋味;雖有高明的道理,不學,就不懂得其好處。為此,隻有努力學習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隻有教導别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難。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學習;懂得了困難,就能自我勉勵,加強學習。所以說,教育别人與自己學習是相互促進的。《兌命》說:“教,是學的一半。”就是這個意思。

古代教育,家族有塾,每遂有庠,每黨有序,天子都城及諸侯國都也都有學。每年有孩子入學,隔年考核一次。第一年,看離析句讀,辨析經義;第三年,看專心學業,親善朋友;第五年,看廣博學業,敬師愛友;第七年,看講論學說大義,明白擇友取人:這叫做“小成”。第九年,要求達到義理事類,通達無疑,特立獨行,不違師教:這叫做“大成”。那樣,才足以教化民衆,改變風俗;親近者心悅誠服,疏遠者懷念感恩:這叫“大學之道”。《記》中曾說:“螞蟻的幼子,從小學習銜泥築巢,終于累成小土堆。”就是這個意思。

大學入學之始,教以朝進天子及祭祀先聖先師的基本禮儀,從而培養謙虛恭敬之心;誦習《詩經·小雅》頭三篇,使學生體味君臣相互慰勉的心情;先生講學以擊鼓為号,發箧出書,培養學生恭敬劃一的良好習慣;設立鞭撲等具,為了樹立教育的威嚴,使學生嚴肅認真;未經夏季禘祭,天子、諸侯不視學考察,便于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優遊其情志;教師時時觀察學生而少丁甯告誠,是讓學生用心思考;先生設席講學,如有疑,應由年長者發問,而年幼者隻聽而不問,這是為了體現學必循序漸進而不跳躍躐等。這七項,就是大學之教的基本步驟。《記》中有雲:“凡是教學,學為官者,必先教以居官之事:學為士者,必先教以為士之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最理想的教育是,在校按正當的典籍進行,離校後始終遵循不疑。這猶如不練習弦上操作手法就不能演奏琴瑟,不學習比興之法就不能作詩明志;不學習雜事就不能理解和實踐各種禮儀;同樣,不喜歡自己的學業,就不可能以學為榮。所以,君子對于學業,總是緻力于情志的修養,技藝的修習,居處的嚴謹,交遊的端莊。做到了這些,就能專心于學而敬愛師長,親愛朋友而信守道義,因而即使離開他的老師和朋友也不會背離老師的教導。《兌命》說:“專心、漸進而又及時領悟,那他的學業就會有成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今有些教師,隻看着簡冊高誦長吟,又反複設問,解釋繁密重複。這樣進修學業不顧學生是否理解領悟,教師要求學生不是真心誠意,教育學生不能盡其材質之長。那樣的教育已經違背情理,其要求必然産生違抗。如确是那樣,就必然使學術隐微而學生怨恨其師,苦于學業之難而沒有體會到學習的益處。這樣,即使學完畢業,其遺忘抛棄一定很快。教育的不顯彰不發展,其原因就在于此吧?

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禁止于發生之前,這叫預防;當需要教學時教育,這叫及時;教學不超越等級次序,這叫循序;相互觀察,取人之長,這叫觀摩。這四個方面,就是教育所以興旺的原因。

事情已經發生,然後予以禁止,勢必心懷抵觸而不能承受;時機已過然後學習,必然艱苦加倍而難以收效;施教雜亂而不講次序,勢必學業壞而不能成功;獨學無友,不能切磋,勢必孤陋寡聞,學業難進;結成朋黨,相互隐私護短,必然違背師教;行為邪僻,品行不端,必然是荒廢學業,玷辱學說。這六個方面,就是教育衰敗的原因。

君子既懂得了教育所以興旺的原因,又明白了教育所以衰敗的原因,然後就可以做老師了。君子的教育,是引導而不強拉,勉勵而不挫傷,啟發而不說盡。引導而不強拉,師生之間就融洽;鼓勵而不挫傷,學生就會感到容易接受;啟發而不說完,就能促進學生思考。師生和諧,學有信心而又促進思考,可以說是很完善的教育了。

學生往往有四種失誤,老師必須明了。人們求學明道,有的人失于貪多求全,有些人失于孤陋寡聞,有些人失于輕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這四種情況,各人的心情是不同的。教師隻有明白學生的心意,然後才能補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養、發揚學生的長處,而補救、避免學生的短處。

善于唱歌的人,能讓人情不自禁地學着唱;善于教育的人,也能使人自願主動地學着他的志趣。教師的言語,簡約而意義顯達,含蓄而情意深長,設譬不多而意義明白,這樣,就能讓人繼承其志趣。

君子隻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難與易、美與醜,然後才能廣喻博曉;能廣喻博曉,然後才能做老師;能做老師,然後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然後才能做君王。所以,學為人師就是學為人君。為此,選擇老師不可不慎重。古《記》說:“虞夏商周三王四代所以至治就在于重視師道。”說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難在尊敬老師。因為,隻有敬重老師,才能确信老師所傳之道;隻有确信老師所傳之道,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視教育。為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兩種人:一是當此臣擔任祭祀之代受祭者的時候,就不把他看作臣下;二是此臣是老師,就不把他看作臣下。大學的禮法是:即使對天子講學,老師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賓位,這就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敬重。

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輕松而效果加倍,而又歸功于老師;不善學習的人,老師辛苦而效果減半,而又怨恨于老師。善于提問的人,總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後攻治關節處。經過長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悅地解決疑難。不善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别人提問的,好像撞鐘,撞得重則聲音大些,撞得輕則聲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決了疑難。不善于回答的則相反。這些都是進德修業的基本原則。

僅能記誦雜說而未能創新發揮的人,不能擔任教師。這種人,必待學生發問而依問為說,就是說了仍不能讓學生明白和領悟。對這種教師,辭退是應該的。

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獸皮拼合的遊戲;制弓工的孩子,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訓練小馬拉車,與大馬拉車順序相反,讓小馬在車後跟着跑。君子觀察這些生活現象就可有志于教學了。

自古以來,教與學都必須運用歸類比較、綜合分析的方法。譬如,鼓聲并不屬于宮商五音之一,但沒有鼓聲五音就不能和諧協調;水色并不分紅黃藍黑,但沒有水則五色無法彰顯;學問本身并不确指視聽言貌思,但不學則五官難以得正;老師對人倫而言,并不屬于哪一服,但如沒有老師教導,則人倫親疏難以用喪服顯示。

君子說:“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職位高低,最高的理論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約束,天地時令萬物生死消長不可能整齊劃一。深刻體察這些道理,就能使人努力務本,有志于學了。”從前三王五帝祭祀名山大川,總是先祭河後祭海,因為河是海的本源,海是河的歸宿。這就叫做務本。

小學教資考試知識點彙總(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重點知識)4

例題分析

1.《學記》中提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下列選項中所反映的教學原則與之相同的是( )

A. 學不躐等

B.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C. 不陵節而施

D. 學而不已,阖棺乃止

2. 《學記》提到的“藏息相輔”原則即主張( )

A. 教與學相結合

B. 學與思相結合

C. 課内與課外相結合

D. 教學與勞動相結合

3. 在德育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閃光點來克服他們的消極因素。這種教育方式遵循的原則是( )

A. 長善救失

B. 正面疏導

C. 知行統一

D. 從實際出發

4. 老師發現了一些同學在班級組成了“青龍會”,該會成員間關系密切,内部團結一緻,但經常結夥逃課,甚至欺負弱小。随即老師任命班内“青龍會”成員成為班級内的體育特長小組中的特别隊員。幫助組織班内的體育活動,并和大家分享有集體中紀律的重要性相關知識。請問:案例當中的老師運用了哪條德育原則?( )

A. 教育的一緻性與連貫性原則

B. 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C. 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D. 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5.《學記》中“不陵節而施”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

A. 循序漸進

B. 因材施教

C. 啟發性

D. 鞏固性

參考答案

1. B

解析:“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所闡明的教學原則是啟發性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引導學生而不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嚴格要求學生而不是壓抑學生個性發展,啟發學生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這句話正說明了啟發性原則。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所反映的教學原則是一樣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學不躐等,即學習不能超越次第,應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施”,指教學不超越等級次序。“學而不已,阖棺乃止”指學無止境,要終身學習。

2. C

解析:“藏”,通内髒的“髒”,“息”是指呼吸的氣息。藏息相輔是指人自身的内髒和大氣相互配合,才能呼吸自如。比喻教學中,要堅持課内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 A

解析:長善救失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的消極因素,促進學生道德成長。故正确答案為A。

4. D

解析:題幹當中的學生群體雖然結夥逃課,但是内部關系内切且團結一緻。老師利用了該群體的優點下發任務,充分發揮了該群體的積極作用克服了消極作用。故D說法正确。

5. A

解析:《禮記·學記》中有“不陵節而施謂之孫”,意思是不超過學的人的接受能力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 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是指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是一個不間斷的從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有序過程。不僅整個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身心發展的個别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性。人的發展的這種順序性,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教育工作必須遵循這種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不能“拔苗助長”、“淩節而施”。無論是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是思想品德的培養,都必須着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等順序逐漸地進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