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教育深度變革

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教育深度變革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4 16:51:09

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教育深度變革?“雙減”是指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政策甫一推出便受到了學生家長的廣泛認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教育深度變革?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教育深度變革(教育信息化為雙減)1

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教育深度變革

“雙減”是指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政策甫一推出便受到了學生家長的廣泛認同。

造成“作業負擔”和“培訓負擔”過重的原因頗多,除評價體系、選拔機制和成才觀外,作業布置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業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知識内化”,但單一的内容重複無法達到目的,須經過多次訓練、多情景應用方可實現。減輕過重負擔,并不是要降低質量标準,而是通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來實現高效學習。

基于技術支持下的教學系統發生了結構性的變革,引發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在這一過程中,教育信息技術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當前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還未達到預期,廣大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和理解有待提升,還有一部分教師因循守舊、拒絕改變。事實上,教育信息化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簡化流程、便捷教學上,還在于其在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很多教師尚未認識到這一點,更沒有認識到教育信息化給教育教學帶來的深刻變革。

從這樣的現實看,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被嚴重低估。對這個“低估”我們不能隻看到橫向差距——信息化在教育教學應用上的發展和影響遠遠落後于其他領域,我們應認識到這份“低估”将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

因此,欲回應人民群衆對輕負擔高質量教育的期盼與渴望,就要進一步提高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在教學中樹立“技術支持學習”的教育新理念,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認真學習貫徹政策的頂層設計要求

7月1日,教育部、中央網信辦等6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家和教育部立足建設教育強國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高度,對教育信息化推動的戰略決策和工作部署,既有方向目标上的高遠定位——将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内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也有人才培養上的準确把握——利用信息化實現規模化教育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還有教學方式上的具體建議——普及新技術條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體驗式、探究式等教學。

欲解決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被嚴重低估的問題、樹立“技術支持學習”的教育新理念,教師須從認真學習理解政策的頂層設計開始,在認識上産生新的飛躍。

認真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的理論與實踐

因材施教原則與教育信息化相互促進。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就必須大力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

最近讀《教育未來簡史》,我感悟到現在的學生已與以往完全不同了。

“當今的學習者,在認知上與過去幾代人存在着根本性的差異”。我們當前的教育對象生活在互聯網早已普及的世界,随時随地獲取信息和知識,更開闊的視野形成了他們與過去幾代人不同的價值觀,他們更傾向于從數字渠道獲取信息,而不再盲目相信教師。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

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們的教學方式必須随之改變。如果課堂教學仍然固守傳統,且完全以文字傳播為主,孩子會不适應,甚至會認為是一種折磨。

“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已經徹底滲透到青年一代的思維模式裡了,他們的大腦結構和我們這些在原始世界中長大的人不一樣了”。既然學生的大腦結構和思維方式已經因信息技術而改變,那麼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應以信息化的方式來适應學生的改變。

教育信息化為因材施教規模化賦能。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的“因材施教”無法精準掌握學生學情,對學生的個性特長、潛能、缺點認識不夠,“因材施教”就無法真正落地。

但教育信息化為因材施教提供了技術支撐,不僅能采集到學生的考試成績、作業練習等數據,還可以采集到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日常生活數據、甚至是情感數據,精準分析、判斷學生學習的優缺點。

事實上,教育信息化不僅能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更能精準掌握每個學生的學情,依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個性化方案,為實施因材施教賦能。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個性互動是通過“面對面”完成的,但教師沒有“三頭六臂”,很難做到對幾十名學生甚至近百名學生進行全方位指導。而現今的情形是絕大多數信息和交流都可以用數字形式呈現,國家教育資源平台提供的優質資源也能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制定線上學習計劃,合理選擇平台資源,讓學生科學安排時間,根據自身情況做好知識與能力的補足與強化。

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教學多樣化。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适合于現在的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特點了。他們在視覺化傳播環境中成長起來,電視、手機、平闆電腦、網絡遊戲等在孩子們的成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的信息刺激對兒童的大腦發育是起到積極還是消極作用,以及信息刺激限度控制在理論界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數字化圖像可以快速傳達意義。我們的眼睛處理圖像的速度比處理文字的速度快6萬倍。學生喜歡豐富多彩的視覺沖擊,從追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目标來講,實現教育教學多樣化,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

本世紀初啟動的新課改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普及新技術條件下混合式、合作式、體驗式、探究式等教學,探索新型教學方式……幾份文件對教學方式的提法雖不盡相同,但都是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鼓勵單一的講授教學法。講授教學法并非不好,其實隻要“有意義”,講授法與其他任何教學法一樣,效率難分伯仲。所謂“有意義”是指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能夠提出問題,精辟揭示事物之間的内部聯系,使學生積極思考,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中小學課堂教學當下倍受诟病的原因不在于講授教學法,而是這一方法的過度使用。單一的教學方式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能潛移默化地拓展學習者的體驗和期望。

微課是突破傳統單一教學理念和模式,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的基本單元。微課是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其呈現形式又完全符合信息時代學習者的認知心理和思維思維特點,進而引發了學校教學的深刻變革。微課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其性質是自主學習。微課是教師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按照導入、講授、練習等教學環節設計制作的微視頻,與大課進行有機結合,微課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更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

微課引發學習方式的改變。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适合信息時代“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方式”的個性化特質,學生學習不必限制在固定場所内,可以随時随地學習。

翻轉課堂把傳統課堂教學從“先教後學”到“先學後教”的結構性變革,是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的基本方略。翻轉課堂由教師提前發給學生,再在課上組織指導學生讨論交流和質疑解惑。翻轉課堂的意義不僅在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更在于它促進了教學理念、學習方式、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是“技術支持學習”理念的升華。

微課、翻轉課堂改變了單一授課模式,以混合教學的形式實現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使傳統教學系統發生結構性變革,帶來了教育質量提升的“拐點”,并向智慧化教學發展邁進了一大步。

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内生變量,其作用是深刻的。教育信息平台上豐富的優質資源支撐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有機組合”“創造加工”“重構”“創新”,賦能課堂教學。國家資源平台上“一課一名師、一師一優課”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可選擇、借鑒的精品課程。這些優質資源的重要性,可飲用孟子的名言來闡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名師而學也,一樂也;得天下優質教育資源而用也,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天下的名師與優質教育資源在哪兒?都在國家教育平台上,這些“免費”的課程資源完全可以替代“課外培訓”。

(作者:楊華 教育碩士,中學高級教師,内蒙古烏蘭浩特市教育局三級調研員)

來源: 教育家雜志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