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十一年(723年),滄州渤海縣城高家裡高适正在一一拜别親朋好友。
“各位父老鄉親不要再勸了,我的才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腹有萬卷詩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所以我長安去定了,大家等着我揚名天下的好消息。”
高适的祖父曾經做過安東都護,死後陪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家族曾顯赫一時,但畢竟是曾經,眼下高家到了高适這一代,家境敗落,已是一貧如洗,快窮的揭不開鍋了《全唐書》記載“少家貧,以求丐自給”,意思是高家窮到都要靠乞讨為生了。
高适非常有志氣,内心一直有個建功立業,恢複祖上的榮光的夢想,所以在他19歲那年,他就準備拜别父母離開家鄉西入長安,去幹一番屬于自己的大事業。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在他們眼裡,無論子女多大年齡都像是長不大的孩子,加上高适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從小就不愛學習,經常出入縣城的灰色地帶,比如賭場呀,青樓會所,這一去長安拿着全家省吃儉用的盤纏一頓霍霍怎麼辦,于是就有開頭的那一幕了。
好在高适雖然不愛學習但是成績非常不錯,尤其是詩寫得很好,在當地也小有名氣。看來從古至今的學霸都是一樣,表面上是在玩,實際人家背後都在努力學習,很卷對不對。
“各位,不出人頭地我絕不回來,大家等着我的好消息。”
于是高适揣着盤纏帶着家人囑托,滿懷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願望來到長安。
在别人眼裡,長安是居不易,但是對剛到長安的高适而言,長安功名唾手可得。“舉首望君門,屈指取公卿”,他對自己對未來是非常有信心。
年輕人有夢想是好事,但是現實是殘酷的,靠着才華在長安城變成名人大V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比如前兩年的王維,就一舉成名,不僅進士及第,而且成功擠進權貴圈。但這種好事不僅要靠才華,還要看背後的家族勢力,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硬性條件的,所以高适花光自己盤纏後就灰溜溜的來到宋州(後改名睢陽)一邊耕田、一邊讀書。
沒辦法,長安的物價實在太高了,讓京漂的高适壓力太大了,自己又不好意思回家,畢竟大話已經放出去了。
青年浪蕩天地間
開元十九年(731年)的一天,天上太陽很毒,坐着不動都汗流浃背了,何況在地裡鋤草的高适,他越想越活得憋屈,大丈夫應該以名垂青史為目标,祖上都是當兵的,我在這天天耕讀荒廢度日這叫什麼,于是他投筆從戎,北遊燕趙,去到了邊疆部隊節度使的幕府裡做幕僚,這一年他28歲。
都說部隊是個大熔爐,在邊塞的軍旅生涯對高适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他把邊塞從軍了解到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和戍邊将士殺敵建功的狀态都用手中的筆記下來了,這也使得他名聲大噪,也榮獲了“邊塞詩人”的标簽,并且和當時的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有了名氣之後,32歲的高适再赴長安科舉,隻是可惜,還是落榜,隻得再次返回宋州(睢陽)居住。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雖是布衣,高适還是很關注國家大事,東北唐軍和契丹的戰鬥中,高适恨不得插上翅膀親臨前線殺敵。在得知由于主将無能導緻大敗後,高适寫下“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千古名作《燕歌行》。
這詩一經發表就轟動大唐,雖然沒改變高适窮困潦倒的生活,但名氣卻更上一層樓了,以至于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比如來睢陽遊玩的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哥倆,就和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三人“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與紅塵作伴,與杜康為伍,活得潇潇灑灑。
還有當時吏部尚書房琯門下著名音樂家董庭蘭,也是他的好朋友,後來房琯被貶出朝後,董庭蘭也離開長安來到睢陽,這裡畢竟是好友高适的地盤,就約了高适見個面聊聊人生,談談未來。
中年落魄無酒錢
高适為盡地主之誼,就和董庭蘭約在睢陽的一家酒館裡,兩人一見面就寒暄不停,觥籌交錯之間,時不時傳出幾句深深的歎息。雖然高适也多年不如意,但這種情況下也隻能好言相勸。
“董大,别難過了,你演奏的曲子那麼好聽,全大唐都有名,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不要整天那麼郁悶,你看我也老大不小了,還是一事無成,今日相見,我身無長物,也沒什麼好送給你,就給你寫首詩吧!”
人總是這樣,安慰自己不外行但是安慰别人内行呀,于是在那個屋外大雪紛飛、落日黃雲、大野蒼茫的冬天,屋内卻溫暖如春、酒香四溢的酒館内高适提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别董大》。
《别董大》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董大收起心情,一字一字念了起來,念完之後捧起未幹的墨紙,神情非常激動。
“善,大善,達夫,這詩胸襟開闊,雄壯豪邁,也不像尋常送别詩那般凄凄哀哀,特别是後兩句,當真鼓舞人心,能與王子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媲美,我非常喜歡,來,當浮一大白,喝完我給你演奏一曲。”
随即輕攏慢抹複挑,高超的技藝搭配着七弦琴獨特悠揚的聲調,讓高适如癡如醉,一曲罷,餘音繞梁,久久不絕。
二人舉杯再飲,美好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散席分離之際,這時候眼尖的酒館老闆溜了進來,掃了眼杯盤狼藉的桌面,讨好似的說道:小店酒菜可和二位客官胃口。
董大看向高适,意思是你還沒買單呀。高适見狀不知是酒上頭了還是如何,臉色一紅,也有些無奈地看向董大。
“這個董大,我的情況你也知道,現下着實有點困難,這一次還得你請我,改天我再請你。”
“如此也不是不可以,你隻要再賦一首詩給我,今天這頓的錢,我就給了。”董大有點玩味的看向高适。
“這有何難,筆墨伺候。”高适心想,我沒錢但寫詩還不是易如反掌,莫說一首,就是十首百首,對我而言也是輕而易舉。
高适筆走龍蛇,須臾間一首七絕便出現在董大眼前,董大上前一看,差點笑掉大牙。
别董大其二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這首詩雖然是寫送别董大,但是主要是講自己,說自己離開家鄉四海飄零好多年了,現在要房沒房,要車沒車,連存款都沒有,今天相逢這酒錢我是掏不出來了,意思是董大你看着辦。
董庭蘭能怎麼辦,隻能從懷中掏出遣散費來付酒錢,誰叫“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自己确實非常喜歡,有此一句,自己必定名留青史。
前一首中“天下誰人不識君”以響亮有力的聲調在離别之際激勵友人抖擻精神,壯心遠行,使得這一句豪爽而質樸的送别之詩在史上熠熠生輝,也成為人人傳誦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詩中我們能感到高适的辛酸,隻能“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讀來全詩卻一點也沒有感覺到詩人因為缺錢而短志,反而細細品味之下也給人一種高适對未來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結語
幾年後爆發了安史之亂,改變了很多詩人的命運,大部分人是越混越差,其中就包括了李白和杜甫。
但高适卻抓住這一次機會,以年過半百之軀平定永王謀反,征讨安史之亂,立下赫赫戰功,經過十幾年時間從窮困潦倒到封侯拜将,成功地實現了多年前離開家鄉的豪言壯志,《舊唐書》裡有記載“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适而已”,就是說隻論仕途之成功,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所以我們過去不成功不要緊,現在不如意也沒關系,最主要的是要心存希望,滿懷期待的過好當下的每天,因為未來誰都不可以預料。你看高适也是從中年開始建功立業,飛黃騰達,是典型的後來居上。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通知即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