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反饋到業務裡面,就能看出不斷的擠壓成本、劣币驅逐良币的情況,所以隻能說在早期可以搞搞飛輪,或者我們不提倡飛輪,正确的思想應該是長期價值。
基于PDCA的做法,還不一樣是個輪子。這個其實從流程的角度去看就比較清晰了,把企業運轉的幾個關鍵因素連成一個環,如果每一環都能放大前一環的作用,這個飛輪就會進入正循環,同理一旦出現某些因素影響其中的一部分環節,這個輪子就會失速甚至不可控。比如,諾基亞。
慣性不是什麼好東西,項目管理體系裡面也很少提這種不靠譜的實踐指導,而基于長期價值理論的PDCA、SDCA,在形成輪子的同時,是能夠具備自我修正能力的,能保持業務和形态正确而有序的發展的。這樣的輪子一旦正确的運轉起來,也很難挺下來,但是我們不叫它輪子了。
從宏觀世界上看,美麗國也是個大輪子,但輪子就天生存在極限,一旦外部動力和内部阻力失衡,就是輪子開始衰敗的表現。
一、打造核心團隊
關鍵在于選人。無論是内部競争還是外部競争,人是最為重要的因素,這裡尤其體現在團隊協作上面。
很多學者、老師、教練有一堆的實踐理論去指導如何建立核心團隊,不管什麼樣的思想。最終還是落地到怎麼選人、怎麼協作上,其他都是為這兩個條件服務的附加條件。
一個優秀的團隊,應該是具備自驅力的,各部門、各環節、各節點井然有序,主動承擔,自發驅動,共同的價值觀和行動力。
這裡第一條就是信任,很遺憾的是,在實踐的條件下,這條就很難達成,組成團隊的人員都是不完美的人。因此,團隊也不會天生就是完美的,其機能障礙首先就來源于互相之間缺乏信任。
我們經常講,創業就是三個F——family、friend、foolish。這三個詞就不解釋了,字面意義一看就懂。
打造一支強大的團隊,選人可以非常簡單,具備專業能力的人,市場上到處都有,但是能背靠背互相信任的很少。我們通常信任的還是長期的合作夥伴,所以互相的信任是促成團隊協作的首要原則。
在職場,敢于給團隊背鍋的人,通常就是團隊的旗幟,優秀的團隊需要建立其相互的信任,包容其作為個體的弱項,比如專業度、技術能力、性格、溝通能力等等。
二、建立信任
建立起信任的團隊才能放心的開展工作,排除戒心,攻守同盟,互為犄角。
有了信任之後,我們需要有共識。在任何業務的開展過程當中,我們需要面對的其實就2件事——表達問題,決策方案。
優秀的團隊在對于業務的梳理上是非常迅速的,能準确的從技術角度、産品角度或者業務角度清晰的将事項分析清楚脈絡,其次就是在決策的過程中能快速達成共識。
這裡在之前的課程裡面提過,不要追求單一的結果,絕對的一緻。我們追求的,永遠是多個目标的同步達成,哪怕每個都不完美,但是每個都能讓相關方滿意。
絕對一緻的場景,隻有一言堂才能達成,這個就已經不屬于團隊決策的範疇了。
追求意見盡量能滿足多方的需求或者多個共同的目标,使得團隊在協作當中能夠互相作出必要的讓步。這促使大家在不可能完全取得一緻意見的情況下,也可以達成共識。
三、結果導向
團隊成員齊心協力、堅持不懈地追求特定目标和結果,這是衡量任何團隊工作表現的尺度标準。
這意味着團隊很專注,團隊中需要有發散思維的人,能在早期關注到偏離集體目标之外的事情,同時團隊就需要能收攏目标的人。
項目管理上對鍍金的描述很充分了,我們不再反複,很多領導、外部因素在影響我們的目标時候,還是要有人能夠抗住壓力,緊盯目标,結果為導向。
意味着不管你使用OKR還是KPI,都要在工作中體現工作的成果輸出,團隊穩步前進,按時交付所制定的目标,這本身就足以使團隊的信心和毅力得到鍛煉和成長。
四、責任擔當
在管理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自己人問題。
很多人,包括現在的職場裡面的一些大佬,都是外戰内行,内戰外行。當然反過來的也有,但是居多的還是這種情況。
什麼意思呢,對外猛如虎,各種利益拉扯,各種扯皮甩鍋,責任的鍋永遠是别人的。但是對自己人就傻眼了,都是兄弟,沒法下手。
這種人可能是個好領導,但不是好的Leader。
舉個闆栗,前幾天還有個以前的下屬找我說:海哥我遇到了個難題解決不了。公司效益不行,要搞361,強制績效末位淘汰。手心手背都是肉。打别人我不心疼,反正對外幹架,現在對自己人動刀子我下不了手。要不我給自己打個C算了,團隊的兄弟們就别扣績效了。
這是很多基層管理者,甚至是中層管理者的現狀,不敢對團隊開刀,甯願犧牲自己。
飛輪為啥不提倡,如果把飛輪套在這個情景之下,你就明白了,美麗國一家獨大就能永遠獨大,甚至越來越大嗎?
蘋果如日中天就沒有一天會變諾基亞嗎?為了保持高效,容不得一點沙子,為了保持增速,容不的一點過失,這就是飛輪。
久而久之,團隊隻剩下無法撼動的資源(諾基亞古董一樣的董事會),新生的力量無法融入被淘汰(配合度、效能不夠),極限就出現了。
實際上,團隊責任、團隊的KPI,是必須層層落實到個人頭上的——這也是一句正确的廢話。
團隊成員在看到同事的表現或行為有礙于集體利益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提醒,就是逃避責任。
這裡有2個主體要注意——自己出錯的責任和看到别人出錯而不提醒的責任。責任擔當就是意味着團隊中每個人除了承擔自己事務的責任,還要分擔團隊其他人的責任。
相互關系很好的團隊成員不願對彼此負責,因為他們害怕這樣會損害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整體績效很好的情況下,由于整體一直在快速發展的績效大家都選擇忽視。但一旦整體團隊績效向下,團隊成員為了逃避責任就好互相怪罪甩鍋了。
管理就是這麼無可奈何的事情,其實想想就很簡單。責任和擔當是貫穿于團隊發展的始終的,你在順風順水的時候選擇無視,那在逆風逆境的時候就要遭到反噬。
尤其涉及管理和工作質量、交付質量的時候,建議從一開始就抓起來,我記得以前分享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我們可以複盤,但不追責。
複盤意味着團隊要總結過失,明确責任和歸宿,不追責意味着團隊來共同承擔損失,同時個體通過改進提升績效。
那剛才那事該如何解決?
劃定切割的時間線,以前的東西既往不咎,從今天開始,從這個月開始,看交付看質量看bug看協作程度。要保持團隊高效率地工作,最有效方式就是同事間相互施加壓力。
這樣做有許多好處,例如不再需要那麼多績效管理及改進計劃等過度形式主義的措施。害怕辜負團隊成員的期望,這比任何規定和制度都更能夠促使成員們努力工作。
我帶團隊比較久了,早期會重點關注這些,後來形成核心團隊了,戰鬥力起來了,通常都是給個交付的時間點,其他就不用管了。團隊自己會去完成,這種自發自驅的努力,比你天天唠叨來的有效的多。
剛剛那個硬湊的問題裡面,杠杆啊,資産啊,其實都不存在的,職場就是鐵打的業務流水的兵。
總有人要離開,總有新人加進來,所以好的團隊,得有傳幫帶的機制,去維系你的動能。
在建立起信任、共識、結果導向、責任擔當的過程中,把你的人,你的隊伍拉扯起來,其實就是圍繞業務開展過程中的配合演練。
建立起自己帶隊伍的實踐思想和理論,比如我在帶研發的時候,通常也是矩陣式去開展工作。
專業一條線職能一條線,還設立政委體系,這個跟阿裡那套不太一樣,阿裡的政委是人資一條線,我的政委是産品售前商務市場一條線。
回到打造團隊這個話題上,建立信任最好的方式是什麼,絕對不是團建,尤其是淪為吃吃喝喝的團建。
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方式,我比較喜歡的一種形式是吐槽大會,每個人講講自己的問題和缺點,分享這些相對安全的個人話題或經曆,有助于團隊成員在更個人化的層面與彼此建立聯結,從各自的生活故事和有趣的背景等方面來重新認識彼此。這會激發成員之間更多的同理心和相互理解。
當然,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讀者,這種就看個人發揮了。培養團隊的内部競争,鼓勵團隊成員參與健康沖突的能力和意願,也是責任擔當這個環節要做的事情,鼓勵沖突,但要控制規模,不能放棄有價值的辯論,理越辯越明,當然一旦形成統一的共識,就必須全員按目标去做,不允許有自己的小九九。
确保團隊之間的責任承擔,也是有利于共同目标和标準的實現的,大家都遵守的規則,每個人需要交付什麼,以及每個人為了團隊成功必須做什麼,形成公開合理的流程制度。
比如剛才的361問題,該是誰就是誰,團隊本身對這種制度的抵抗也就稍微弱化一點。但說實話,我也不喜歡361,但是職場如此,我們隻篩選,不教育,想要更好的工作機會,就努力提升自己,早日加入樂視,聽說那裡不卷,就醬紫。
最後談談壁壘,其實人在組織當中的授信或者授權是不穩定的,尤其是矩陣式或者項目式的環境當中,那些成功的團隊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為他們非常人性化的協作方式。歸根到底,協作就是一群人,一條心,一件事,一定赢。
共同的行為和價值準則,就是形成團隊壁壘的基礎。錢嘛,需要但不重要。我在過去的職業經曆裡面,換個平台都有很多人跟随,也許是個人魅力。但他們跟我說的更多的是,他們說不圖啥子,就覺得跟着領導,能安心的做事。
是的,有時候當領導就是這樣,像老母雞一樣庇護你的隊伍,跟雄鷹一樣的對手戰鬥,這就是領導者的責任,領導者的命。
責任擔當也是一樣,運營團隊用産品去驅動研發,研發去驅動測試,測試去驅動運維,然後再到售前、商務,運營,還有市場反饋,售後,最後回到産品對整個生命周期去做改變和優化,這麼多環節的配合,你如果用飛輪去做那也能做,但是到後面的就是各種甩鍋。
如果團隊在目标一緻的情況下,每個環節都是為最終的市場交付為目标去做,讓大家共同承擔,這種情況下,甩鍋會稍微少一點,同時也能互相監督,提升效能,最終奔着同一個目标去解決問題。
反向的這種思維很重要。所以我們無論如何都有一個給項目保底的能力,在最小的資源池範圍内能完成整個項目的運轉,項目交付成果可以錦上添花。前提是要有保底思維,許勝不許敗。
我們會看到在好的情況下,飛輪的勢能是往上走的,但是一旦項目遇到困難,現金流減少,投入減少。人力減少,資源減少,最後産出會變差,它就變成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最後補充一下,美國飛輪的關鍵環節,是價值放大,跟着美國有肉吃,如果美國跟歐盟跟日韓争奪利益,那這個輪子就飛不起來了,你看,這樣的輪子,咱不要也罷。還不如PDCA SDCA呢,一個形成閉環,一個維持标準,多穩定多好多有長期價值。
心上學,事上煉,活上磨,錢上談——在心上去深入學習領悟,在具體的事務上去鍛煉,在具體的工作活動中不斷磨練,基于錢和物資的基礎去談合作。
管理實踐有很多理論邏輯,但是走正道,或許常規的方法走會更穩妥一些。
如何搭建一支高效的項目團隊?【大海午餐16】
近期熱文:
,
- 面對職場“畢業”,PM&PMO應該如何從容的應對?如何跳槽能夠大幅度升職加薪?【大海午餐】
- 那些工作1年頂5年的項目經理,是如何思考和成長的?【大海午餐14】
- 如何與能力強的新晉同事友好相處?【大海午餐13】
- 項目經理從初階到高階應該如何快速成長?【大海午餐12】
- 産品經理眼中的高階項目經理是什麼樣的?【大海午餐11】
- 一文搞定PMO&項目經理如何制定高價值流程并在企業推廣落地發揮作用【大海午餐10】
- 怎麼樣才能在團隊中快速站穩腳,并且屹立不倒?【大海午餐餐後感】
- 同為PM,項目經理和産品經理那個才是未來的CEO?【大海午餐9】
- PMO項目經理、産品經理、項目成員等對需求理解不對等,如何更好的識别和理解需求?【大海午餐8】
- 百萬年薪大咖教你如何有效進行團隊管理【大海午餐7】
- 項目經理到底是“向上管理向下負責”還是“向上負責向下管理”【大海午餐6】
- PMO和項目經理不能不知道“工作流”【大海午餐5】
- 如何讓跨部門溝通更加通暢,讓忙碌的工作井然有序?【大海午餐4】
- 百萬年薪的PMO&項目經理是如何做好溝通管理和情緒管理的?
- 項目經理如何做好質量保證與标準維持?非技術項目經理如何做好質量管控?【大海午餐2】
- 一文講透企業管理的三大基石及其關系【大海午餐1】
- 百萬年薪PMO&項目經理職場影響力是如何煉成的?【精華筆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