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我們要怎樣保護鳥

我們要怎樣保護鳥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1 14:17: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們要怎樣保護鳥(像愛護家人一樣愛護鳥)1

每年4月底至5月初,春暖花開之時,全國各地陸續迎來“愛鳥周”。

今年是全國“愛鳥周”40周年。40年來,中國持續加大鳥類保護力度,朱鹮由發現之初的7隻增長到5000多隻,白鶴由210隻增長到4500餘隻,黑臉琵鹭由1000隻增長到4000餘隻……截至2020年,中國環志(佩戴鳥環)鳥類總數達845種392萬隻,彩色标記鳥類達278種12萬隻。

40年的成就離不開這樣一群人:他們有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志願者委員會主任張德志向記者介紹說:“從2016年開始,每年春秋兩季,護鳥志願者都會開展保護候鳥‘護飛行動’。2020年,全國132支志願者團隊開展‘護飛行動’,開展活動3300餘次。”

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幾位護鳥志願者,聽他們講述愛鳥護鳥的故事。

用相機記錄珍貴瞬間

清晨,護鳥志願者潘晟昱又開始了日常的拍攝和巡護。

最近,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鎮赉縣境内的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了候鳥北歸高峰。2000餘隻白鶴、灰鶴、白枕鶴和數萬隻大雁、野鴨等水鳥在此停歇休養、進行補給。放眼望去,鶴舞莺飛,上下颉颃,一片生機盎然。

“成群的鳥可壯觀啦!”潘晟昱告訴記者,志願者們有專業的望遠鏡和長焦鏡頭,可以看到鳥振翅時亮出豐滿羽翼等細節,捕捉到肉眼看不清的美麗畫面。

潘晟昱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從2003年開始拍鳥。漸漸地,他知道了,家鄉有一些珍貴鳥種。專家告訴他,在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最珍惜、最重要的要屬白鶴。潘晟昱一聽,來了興趣。他和朋友一起,驅車前往白鶴湖,據說那裡有5000公頃的水面,白鶴聚集。

第一次見到白鶴,潘晟昱還鬧了個小笑話。

“同影友進入莫莫格濕地,看到一群群‘大白鵝’,我們以為是村民養的大鵝呢!等車離近,‘大白鵝’驚飛起來,那長長的脖子、長長的腿!我們才意識到這是鶴,大鵝可飛不了這麼高。”潘晟昱趕緊按下快門,雖說用的是數碼相機,不怕浪費膠卷,但匆忙之中還沒設置好快門速度,很多照片拍虛了。

這次接觸後,潘晟昱又了解到,每年3月,白鶴從越冬地江西省鄱陽湖北遷,來到鎮赉停歇,5月初啟程到北極圈裡的雅庫特地區繁殖,9月再由雅庫特飛還,全程1萬餘公裡。而處于嫩江和洮兒河交彙處、适宜水鳥栖息繁殖的莫莫格濕地,正是白鶴漫長遷徙途中的重要“驿站”。

“白鶴一生太不容易了,年年要經曆萬裡跋涉的艱苦。它們和人一樣,也有手足之情,有群體生活規則,有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越了解,我越覺得這種鳥應該保護。”潘晟昱說。

10餘年來,他用相機記錄下白鶴在莫莫格濕地停歇的珍貴瞬間,并在全國各大媒體發表了大量稿件和圖片,呼籲人們愛護生态、關注白鶴。現在,潘晟昱不僅拍鳥,還成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考察委員會常務委員、吉林省白城市護飛隊隊長。潘晟昱和他的護飛隊多次受到表彰。2010年11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鎮赉縣“中國白鶴之鄉”榮譽稱号。

接受記者采訪前,潘晟昱剛接到兩通電話,都是向他提供線索的。“哪哪看見有鳥受傷了,哪哪又發現新的鳥群了,哪哪的鳥有什麼不對勁了……大家都會主動告訴我們,協助我們工作。”潘晟昱說。

剛開始宣傳愛鳥護鳥時,還有農民不理解。他們想:“鳥嘛,哪都有,這玩意兒管它幹啥?”志願者就給村民解釋,比如白鶴,全球隻有幾千隻,有專屬遷徙通道,每年春秋在鎮赉停留,是很珍貴的鳥種。這樣一來,村民的态度就轉為支持了:“哎呀,這是咱家鄉的寶貴資源呀,這個東西不能禍害,應該保護!”村民們不僅對宣傳、巡查大力支持,很多人還加入護飛隊成為了志願者。

提起外号“鳥叔”,潘晟昱很是激動,“我本來就是一個愛鳥的中年大叔,大家叫我‘鳥叔’,我很開心!”潘晟昱覺得,這個外号讓更多人知道他在幹什麼,可以帶動更多人關注、關心、保護野生動物,起到不錯的宣傳效果。“現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了!我們像愛護家人一樣愛護鳥。”潘晟昱說。

把捕鳥者變為護鳥者

徐立強一伸右手,總會有人問:“你手上的疤是怎麼回事?”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徐立強手上有兩處疤痕,第一處是刀傷。

2015年,在青島崂山,徐立強和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們發現一張捕鳥網,網上挂着正在掙紮的蒼鷹、紅角鸮等7隻國家保護鳥類。徐立強和志願者跑上前看到,網線和鳥纏在了一起,為了不傷到鳥,他們掏出指甲刀,一點一點地夾斷網線。

就在這時,一位老人沖了出來,手持鐮刀,一邊揮舞一邊喊道:“幹嘛割我的網!”

“盜獵是犯法的。”徐立強向老人解釋。

“靠山吃山,我們一直就是這麼做的!”老人聽不進去,大步朝徐立強奔去,拼命搶奪捕鳥網。

争奪中,老人手中的鐮刀一下子劃到了徐立強的右手,血流了出來。看到傷了人,老人怔住了,沒有再繼續搶奪捕鳥網。從此,徐立強的手上留下了疤痕,他與老人之間的事也在當地流傳開了。

幾年後,徐立強到一所學校進行愛鳥護鳥宣傳。有人向他指了一下人群中的一名小朋友:“割傷你的人,就是他爺爺。”徐立強頓時眼前一亮,有了一個主意:“我很難改變那位老人,但可以改變他的下一代。”

徐立強時常通過在學校開展的活動向這位小朋友講愛鳥護鳥知識。漸漸地,這位小朋友的愛鳥護鳥意識越來越強了,還成為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老人再捕鳥,他孫子都不答應。”徐立強向記者說,“我們就是要把捕鳥者變為護鳥者。”

4月13日,由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主辦的全國生态教育座談會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徐立強應邀作了發言。他把與爺孫二人的故事講給與會嘉賓聽,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在徐立強的手上,還有另一處傷疤。一次,徐立強給受傷的蒼鷹治療,蒼鷹鋒利的爪子刺穿了他的防護手套,生生地給徐立強右手抓下來一塊肉。

徐立強是不會責怪蒼鷹的,相反,他深愛着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徐立強從小在山裡長大,對身邊的動植物情有獨鐘。2001年,他參加了青島市挽留海鷗行動,從此與野生動物保護結緣。之後,他發起成立了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自己擔任會長。山上,河裡,經常有徐立強的身影,他割除捕鳥網,救護受傷的鳥類,保護候鳥遷徙……20年間,徐立強救護受傷的國家保護鳥類1500多隻。

這些年,為了護鳥,徐立強沒少磕磕碰碰,受傷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一次,徐立強一早進山護鳥,在崂山西麓的一處山腰,突然腳下踩空,摔到一塊大石頭上,昏迷了過去。直到當天傍晚,他才蘇醒過來,渾身劇痛難忍,又饑又渴。好在他頭腦是清醒的,能判斷方向,一瘸一拐地下山回了家。

2015年,徐立強萌發了一個想法:建一座保護站,專門救護受傷的野生動物。可是資金讓他犯了難。思來想去,他決定賣掉自己的婚房。這個想法一提出,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

徐立強頂着壓力,将婚房賣了,籌資80多萬元建起野生動植物保護站。“随着保護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父母也開始支持我了,他們隔三岔五來保護站一趟,修修房子,喂喂鳥。”徐立強說,城陽區政府部門也給保護站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支持。

用賣房的一部分錢,徐立強還建起了科普教育基地。一開始從事動植物保護,徐立強是對不良行為一個個地勸阻。到後來,他意識到這樣做的效果有限,于是,從2015年起,他将重心轉移到野生動植物科普宣傳上。“通過科普進校園,影響孩子,進而影響家庭、社會;通過科普進社區,讓每個人都參與到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徐立強說。每年,徐立強進行上百次的野生動植物知識全民科普。如今,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志願者已超過5000人。

為仙鶴築起溫暖的巢

“你知道嗎?雖然我們聽不懂黑頸鶴在說什麼,但相處久了,能感受到它們的情緒。”說起黑頸鶴,護鳥志願者于鳳琴打開了話匣子。“當黑頸鶴覓食回來,那叫聲是歡快的、爽朗的,節奏感很強;但也有悲哀的叫聲,長長的,有拖音,很低沉,聽得直叫人心痛。”

于鳳琴口中的黑頸鶴,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禽類,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分布于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近年來,由于青海湖水位連年上漲,許多黑頸鶴的自然窠巢被淹沒,黑頸鶴築巢繁殖遭遇挑戰。2014年,志願者到青海湖做黑頸鶴數量調查時,發現正值繁殖季節的20多隻育齡黑頸鶴,兩兩一組,若即若離,最終竟放棄繁育,聚集在一起,在湖上盤旋哀鳴。

于鳳琴和志願者們就是被黑頸鶴的悲鳴聲所打動。

當時,北京林業大學鳥類專家郭玉民提出人工築巢的“浪漫想法”。多方讨論後商定,築巢點就設在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的尕日拉寺門前的青海湖邊。

2015年3月上旬,來自北京、重慶和青海本地的志願者到達青海湖。他們帶着采購的錘、鎬、鍬、鋤等工具,準備大幹一番。然而,為黑頸鶴築人工巢,并不像想象中那樣簡單。

“我們本想砸開湖面上的冰塊,把削好的木棍砸到冰層下面,再用鐵絲固定,加石塊填充,待天氣稍暖後,再用草本植物覆蓋。沒想到,折騰了一整天,一根木杆也沒砸下去。”于鳳琴依然記得,那時氣溫低至-20℃,湖面還飄着雪粒,志願者們“心都凍透了”。

一個月後,青海湖冰雪開始消融,志願者們再次前往。“第二次,我們穿了靴子和下水衩,但湖面到處是冰水,依然冷得刺骨。”這一次,不但砸木杆的方法沒成功,就連拉料的皮卡車也抛了錨,陷到湖邊濕地裡。志願者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車拉出來,折騰到最後一個個如泥巴猴一般,铩羽而歸。

又過了半個月,當地志願者打來電話,在青海湖邊上繁殖的黑頸鶴已經到達,就在附近徘徊。得知這一消息,于鳳琴立即出發,從北京前往青海湖,第三次嘗試人工築巢。

吸取教訓,志願者請教地質專家得知,青海湖湖底是岩石,不是泥巴,于是他們改變築巢方式,采用沙袋、石塊堆積、用草捆草袋鋪陳和雜草覆蓋的方法來築巢。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8個人工巢終于在湖邊建成。每個巢直徑大約2米,留出鳥兒活動、落腳的空間。為了方便幼鳥上下,志願者還做了斜坡。

“黑頸鶴上巢了!”過了一些天,志願者通過望遠鏡,驚訝地發現人工巢迎來了“主人”。就在當年,8個人工巢全部有黑頸鶴、赤麻鴨、須浮鷗和小鹬鳥等入住。看到遠處皚皚雪山映襯着藍天白雲,近處青海湖水碧波蕩漾,各種鳥兒們在人工巢上舞動栖息,志願者們無不感動落淚。

不過,巢築好了,并不能一勞永逸。

冬季風大,志願者們專門鋪的柔軟的草全都被刮起來吹跑;解凍的時候,水流産生的浪也會把巢沖垮。于是,築巢成了每年必做的事。“由于青海湖水位上升,每年築巢的位置也不一樣,現在比剛開始築巢的位置大概後退了2公裡呢。”于鳳琴說。

6年來,于鳳琴和志願者們共築44巢,有24個巢被黑頸鶴使用,并養育出37隻幼鳥。回憶過往,于鳳琴感慨:要不是真的愛鳥,我們絕不會堅持這麼久!

再過幾天,今年的築巢行動又要開始了。就像黑頸鶴年年遷徙至此繁殖一樣,志願者們也年複一年地來到青海湖邊,為黑頸鶴搭起舒适的“家”。秋去春來,彼此相守。

圖片說明:

圖①:2月21日,随着氣溫逐漸升高,在江西省鄱陽湖越冬的候鳥開始集聚,等待時機向北遷徙。

傅建斌攝(人民視覺)

圖②:潘晟昱在拍鳥。

資料圖片

圖③:4月1日,湖南省桂東縣普樂鎮堡下村,一群鹭鳥正在濕地覓食、嬉戲。

鄧仁湘攝(人民視覺)

圖④:徐立強與青少年志願者一起放飛救護的鵟。

資料圖片

圖⑤:志願者為黑頸鶴築起人工巢。

資料圖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