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一定要有所為

為什麼一定要有所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18:38:12

為什麼一定要有所為(有所為有所不為)1

小時候聽老師講莊子很有點莫名其妙,“無為而無不為”,怎麼這樣玄奧?老師說這話看起來玄奧,仔細斟酌卻也頗有道理。一個人太過有為了,就可能走向極端,一個社會太過有為了,就可能出現混亂,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的,但“過”的危害會更大一些。

這話還是不好理解。老師說,别急,舉個例子吧。一個宋國人不滿足于現有的買賣,為了賺大錢采購帽子到越國去銷售,越國人的風俗習慣是斷發紋身,帽子根本就派不上用場。結果是沒賺到錢,反而丢失了原有的市場。這就叫有所為反而有所失。

為什麼一定要有所為(有所為有所不為)2

那麼,無所為就能有所得了嗎?這也不盡然,關鍵在于人們對“有為”或“無為”作何種理解。莊子将“無為”看作是一種大境界,大智慧,隻有高瞻遠矚,思想深邃之人才能達到立足于“無為”而至于“有為”的境界。比如,同樣是持有一張不皲手的藥方,一種人僅靠它來勉強維持生計,而另一種人則能用它來裂地封侯,這正是境界的高下所緻啊。許多人以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幹,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莊子所謂“無為”強調的是着眼于長遠,緻力于根本,反對的是急功近利的功名利祿和眩目一時的榮耀與成就。

這種人生的透視常為人所難解,因此莊子不厭其煩的進行解說。一天,莊子行于山中,見路邊大樹枝繁葉茂而伐木者卻無人問津,甚為疑惑,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歎曰“此木以不材得其天年”。稍後舍于故人之家,主人命殺雁待客。仆人請示說,一隻雁能鳴叫,一隻雁不能鳴叫,殺哪一隻?主人說,殺那隻不能鳴叫的吧。弟子質疑道:“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處?”莊子回答說:我将處于材與不材之間。但這仍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辦法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即順應自然而不偏滞于一物。不偏滞一物就是尊重自然,順乎人性,不刻意矯揉造作。

為什麼一定要有所為(有所為有所不為)3

莊子又說:“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骈而枝者不為跻;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凫胫雖短,續之則憂;鶴胫雖長,斷之則悲。”這種看似無所為的态度,實際上恰恰是一種非常合理的科學的态度,因為它順應了自然,順應了人性。誰能說這樣的“無為”沒有道理?

莊子之玄奧,在于他觀照社會人生的高度和角度。觀照的角度與高度影響着人們對人生世相的認知與理解,越是終極的人文關懷往往越難以被普遍的認知和理解。朱光潛先生在《談美》前言裡感歎說:“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而要超越現世的利害網,擺脫爾虞訛詐,唯有人心淨化,人生美化,而“無所為而為”的藝術活動才是一劑美化人生淨化心靈的良藥。“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作事業的人都要抱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隻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為什麼一定要有所為(有所為有所不為)4

朱先生《談美》先于《文藝心理學》撰寫卻滞後才出版,正如他自己所擔心的那樣,在民族存亡的年代裡“談美”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但朱先生認為“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問題,大半是由于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涮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别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

朱先生的救世良藥是“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而人生美化的關鍵在于能否“免俗”。切斷功利的審美态度正是使人“免俗”,人生美化的重要途徑。大美無言,大音希聲,無所為而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為什麼一定要有所為(有所為有所不為)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