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放假了,父母都喜歡帶着孩子去逛逛超市,買些生活用品,也買些孩子喜歡吃的東西。但是孩子還小,并不懂什麼“性價比”,甚至還沒有買東西需要錢的概念,見啥要啥也是很常見的事情,媽媽們應付起來可要講究一些方法和分寸。
“媽媽我想吃車厘子”,媽媽“偷換概念”的回答,毀娃認知和格局前幾天同事在辦公室讨論了一件真實發生的“毒媽”事例,是她們前一晚逛超市看到的一幕,過程惹人唏噓,大家聽完之後都紛紛感慨:“孩子毀了”
一位媽媽帶着估摸3-4歲的女兒逛超市,走到水果區,女兒一眼就看見了色澤誘人的車厘子,跟媽媽喊着:“想吃這個小紅果。”
媽媽看了一下價格,可能覺得太貴了,不願給買,可女兒站在車厘子的貨框前一動不動地盯着看,舔着嘴唇,看來是很想吃。
媽媽一個勁的想往走拉女兒,可小女孩卻很不情願,媽媽環顧四周,面露難色,女兒卻一個勁兒說:“媽媽,我見小朋友吃過,說可甜了,就買一點兒好嗎?”
媽媽見女兒不依不饒心生一計,說:“她們吃的是櫻桃,這個不是,這個叫車厘子并不好吃,可苦了”
沒想到還真管用,女兒之前看車厘子那期盼的眼神一下子淡了很多,媽媽可能見這招有效,趁人不注意偷拿了一顆咬了一口,連忙吐出,面露“難堪”:“呸呸呸,又澀又苦,不信你嘗嘗……”
說罷還把剩餘的一小半車厘子遞到女兒面前,孩子見媽媽吃完後表情誇張,心知媽媽說的是“真的”,趕忙搖頭:“媽媽,不吃了,咱們還是買橘子吧,橘子甜。”
媽媽這才注意到同事她們差異的目光,看有人到了自己的一舉一動,這位媽媽面露尴尬,連忙拉着孩子走了,可小女孩臨走嘴裡還嘟囔:“呸,不好吃還擺在超市,騙錢!”
原本好吃的車厘子,到了媽媽嘴裡成了“難吃”和“苦澀”,或許因這樣一則小事,孩子會對車厘子一輩子厭惡,很難相信,當孩子長大後知道媽媽騙了自己,會心生何感。
雖然是生活中的一個小場景,但在我們周圍,的确有這樣“狂妄自大”的家長,為了一時之利哄騙孩子,而孩子認知有限,媽媽們的這種“偷換概念”行為,“诽謗”了車厘子不說,還毀掉了孩子的童年認知和未來格局。
媽媽偷換概念,達到了眼前目的,毀了孩子長遠認知和未來格局1、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
在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對一些東西有正确客觀的認識,比如車厘子,它好看,或許味道也還不錯,也可能孩子吃過後,并不喜歡。
但是這需要孩子在真正接觸後去評斷,而不是家長為了自己的目的,而随便給孩子灌輸一些偏激的認知。
2、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孩子其實并不像你想的那麼好騙,如果你經常在他面前偷換概念,慢慢地,當她知道車厘子其實并不難吃的時候,她就會學會媽媽的一種處世哲學,那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随着年齡的增長,難免會有“求而不得”的經曆。如果媽媽從小給孩子的認知就是,我不要的,或者我要不起的,就是不好的。這對孩子積極心态的培養很不利。
3、形成消極的行為習慣
“不是我不要,是它不好。”雖然這看似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話,但是長久以來形成這樣的習慣,這會成為孩子将來遇到難題,或者困難的時候,想要退縮和放棄時,以此作為自己開脫的借口。
說得多了,連自己都信了,其實最怕習慣,習慣這樣的心理暗示,确實容易讓孩子形成一種消極的習慣。
聰明媽媽這樣做,既可以避免尴尬,又能教會孩子對價值觀的認知
1、盡量避免高消費場所
古人說“穿衣吃飯量家當”,父母帶着孩子逛街,也要考慮這個問題,盡量不要帶着孩子去不在你的消費檔次的地方,孩子小,他們沒有這個概念,為了避免尴尬發生,帶着孩子就要去我們确實可以讓孩子自己挑選,并購買的地方去逛。
2、逐漸灌輸價值的觀念
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需要給他們灌輸一定的價值觀念
比如:“這些東西太貴了。”“買東西是要花錢的。”“要給别人錢,才能拿走東西。”等等。
當我們要帶孩子外出逛街的時候,可以提前跟孩子交待,今天你們主要是買什麼,比如生活用品等;如果孩子想要東西,就隻能買一種,或者隻能買買不超過100元錢的。
再大一些的孩子,大概6歲以上,還可以适當跟他透露一下生活開銷方面的事情。
3、為了孩子适當的破費
父母有時候不是花不起錢,但是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斷和決定一些事情。比如很多時候,我們決定100元一斤的車厘子,确實不如幾塊錢一斤的橘子更合适。但是孩子不懂這些,特别是對他們沒有吃過的東西。
為了讓孩子增長見識,或者滿足一下他們的好奇心,父母有時候也是需要适當破費,可以和孩子商量,先少買一點,嘗一嘗。回家後,再慢慢告訴他價值的概念。
媽媽們,你們遇到孩子的渴望大于“心理預期”的時候,有哄騙過孩子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論吧。
ps: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