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上祭是什麼時候

上祭是什麼時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6 05:26:05

上祭是什麼時候(什麼是34)1

人都認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至少比動物的感情更加複雜更加豐富。對于人來說,情感的産生和存續需要有特定對象,即需要與特定對象之間培養感情。在傳統文明形态下,由配偶、子女、父母等組成的家庭,就是人們精神情感的培育之所,也是皈依之所。所謂心靈有所寄托,就是精神情感有特定的指向和歸宿。人們思念妻子兒女,思念父母親人,思念與自己一起學習、生活、工作的人,思念對自己有情有義有利之人,這就是最基本和最基礎的精神情感活動。哪天人沒有這種情感了,人也就不是人了。

那麼"祭"是啥呢?對看不見的無法實際擁有的對象付諸于情感,就是"祭"。祭天地山川,祭上蒼神靈,祭列祖列宗,人們特定的情感指向,出于特定的人生需要,達到特定的生存目的。在社會組織系統的運行中,"祭"成為人們普遍性的一般活動和一般行為規制,就是文化。"祭"在人們頭腦中的文化沉積就形成特定的意識、心理、認知、觀念和思想。所以,"祭"是一種精神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它與人的情感、心理、意識相關,也與人的思想、觀念、認知相連。

上祭是什麼時候(什麼是34)2

"祭"祖宗就是"祀",所謂祭祀是也。所以,祖宗文化的核心就是祭祀活動。對于祭祀的内涵意義,我們借助典籍文本《禮記》對"祭"的定義和解釋來分析。

1、祭祀的基本含義

《禮記--祭統》有:"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為賢者能盡祭之義。"大緻意思是說,在社會治理的措施中,沒有比禮更緊要的,禮有五種,沒有比祭禮更重要的。祭不是外來之物,是發自人内心的東西。内心有思親的念頭,表現出來就是祭。因此隻有賢德之人才能透徹理解祭的意義。

簡言之,祭祀就是對祖宗親人的思念。

2、祭祀的基本态度

《禮記--祭統》有:"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長,苟可薦者,莫不鹹在,示盡物也。外則盡物,内則盡心,此祭之心也。"大緻意思是,祭祀要虔誠,必須有供奉,凡天生地長的好東西,都要擺出來供奉,外盡其物,内盡其心,這才是祭祀的實質。

"及時将祭,君子與齊,齊不齊以緻齊者也。""心不苟慮,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動,必依于禮。"意思是,臨近祭祀的時候,要齋戒,齋就是齊,就是整齊心中不整齊的東西。心中無雜念,手腳不亂動,是基本的道理。

所以,祭祀的基本态度是要發自内心,真誠真實,純粹純淨,自覺自願。

3、祭祀的基本程序

傳統祭祀禮儀的基本程序主要有:置飨、齋戒、做屍、舞、獻、銘等。置飨就是設置供品,以牛豬羊三牲(太牢)為最高規格。齋戒包括沐浴、更衣、靜心,要提前三天齋戒,安定心志,清除雜念。做屍就是安排活人扮演祖宗,作為祭祀對象。舞就是用特定的服飾,特定單位裝扮,通過舞擺與祖宗溝通。獻就是使用特定的供物、獻物、祭物為祖宗禱告。銘就是鑄銘文,稱揚先祖的美德,昭示子孫後人。

現實生活中,祭祀活動相對簡單一些,但規範講究一點的,祭祀至少要操作以下步驟:置案、置供、淨手、獻祭、禱告、銘唱、記文。置案置供就是擺設供品,淨手就是要求祭前把手洗幹淨,獻祭就是給祭祀對象敬獻特定的祭物,禱告就是關于祭祀活動的一些說辭,銘唱就是宣唱祭文或銘文,記文就是作文将祭祀活動記錄下來。

4、祭祀的社會意義

《禮記--祭統》有:"夫祭之為物大矣,其興物備矣,順以備者也,其教之本與。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則教其以尊其君,内則教其以孝其親。是故,明君在上,則諸臣服從,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意思是,祭祀是教化的基礎,通過祭祀,教老百姓外尊君長,内孝父母。

"禘嘗之義大矣。治國的根本,不可不知也。其明義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意思是說,祭祀的意義重大,是治國的根本。能明白其意義的,是國君;能做好其事情的,是臣子。

現實社會條件下,祭祀是一種精神情感活動,是一種個人活動,也是一種家庭生活事項,不作為人們行為的一般規制,沒有強制性,你做也罷,不做也罷,随你。祭祀活動影響的是人們的精神意識和心理情感,不是國家教化層面關注的主要手段和一般事項。

上祭是什麼時候(什麼是34)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