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成人平均身高繼續增長,18-44歲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69.7厘米,中國女性平均身高158.0厘米,與2015年發布結果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消息一出,很多網友紛紛表示“自己拖後腿了”。
小時候聽評書,感覺古人都長得好高,像關雲長、薛仁貴、秦叔寶、常遇春這些英雄好漢,動不動就是“身長八尺”,甚至“身高丈二”。我們知道三尺是一米,一丈有十尺,身高八尺就是2米多高,身高丈二就是将近4米!對照現代人的身高,人們很自然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古人真的有這麼高嗎?
●古代“身長八尺”有多高
閱讀一些古代典籍,我們不免對古人的身高感到吃驚。小孩的身高一般為5尺,如《孟子·滕文公上》中說:“雖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西晉李密在《陳情表》中訴說他家“無應門(看門)五尺之童”。
孩童如此,成人就更高了,一般的高度是7尺。《荀子·勸學》:“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南朝梁代的沈約在《齊太尉王儉碑銘》中稱贊王儉“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方寸”指心,“七尺”指身軀。若按今天的尺度來算,7尺就是2.33米。這還隻是古人普通的身高。
《漢書·霍光傳》中說:“(霍)光為人沈(沉)靜詳審,長财(才)七尺三寸。”這是嫌霍光長得有些矮,盡管他超過了7尺。若是大個兒,非得八九尺不可。《戰國策·齊策一》中記載說,齊國的宰相鄒忌“修八尺有餘”,因而自我感覺很好,整天在鏡子裡照來照去。《論衡·齊世》中說漢代的張湯也是“八尺有餘”。8尺按今天的尺度,高達2.66米,何況還“有餘”。
《史記》描寫孔子:“身長九尺六寸,人皆以長人而異之。”差一點兒就夠一丈了。《三國志》描寫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孔明先生竟然也是一個巨人。更可怕的是《孟子·告子下》裡提到文王和商湯的身高:“文王十尺,湯九尺。”周文王高達一丈,商湯距一丈差一尺。
讀過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人都應該有印象,書中很多地方,對三國名人的身高都有交代。劉備“生得身長七尺五寸” ;張飛“身長八尺”;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如果以現代的尺米度制來換算,他們的高度應該是:劉備身高2.50米,張飛身高2.66米,關公身高達3米,他們個個是超過“小巨人”姚明2.26米的“大巨人”。
類似的描寫在《水浒傳》上也有,如魯智深“身長八尺,腰闊十圍”;武松“身長八尺,一貌堂堂”;綽号“險道神”的青州郁保四“身長一丈,腰闊數圍”……隻有武松的哥哥武大郎的個子矮,“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
但是,從《三國演義》所記來看,關羽的“身長九尺寸”還不是最高的。
古代把成年男子稱為丈夫,顧名思義,就是身長一丈的人。這并非誇張之辭。唐馬總《意林》卷四引東漢應劭《風俗通》:“《禮》雲:十尺日丈,成人之長也。……故曰丈夫。”《論衡·氣壽》:“百歲之命,是其正也。不能滿百者,雖非正,猶為命也。譬猶人形一丈,正形也,名男子為丈夫,尊公妪為丈人。不滿丈者,失其正也。”
古代一個叫“烏戈國”的國主兀突骨,“身長丈二”。兀突骨的身高已夠吓人了,但書中所記人物中最高的還不是他,當年襄武縣曾天降一人,“身長二丈餘,腳迹長三尺二寸”。身長兩丈多,就是6米多高,簡直是“通天塔人”,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
●古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但是,不管怎麼說,項羽那1.89米的身材是夠高大魁梧的,那麼,古人是不是都是這般的高大呢?當然不是。正如姚明的身高不等于現代人的平均身高一樣,項羽的身高也不能代表古代人的身高。
此外,我們在了解古人的身高時,不但要注意到古代的尺子要比今天的小,還須注意古典小說中對人物身高的描繪往往有人為的褒貶,即便是史書中所記載的也需要分析對待,因為,年代不同、量尺不同和測量的方法不同,所以就會有很大的出入。
文獻中記載的身高之所以顯得很高,主要是因為那時尺度太小。河南安陽殷墟出土過商代的骨尺,一尺隻有15厘米長,還不到現代尺度的一半。河南洛陽金村古墓出土過周朝的銅尺,一尺隻有17厘米長。照此标準計算,周文王的一丈身高也就等于1.7米而已,放到現代中國成年男子的世界裡,那是很普通的個頭。
從商周到明清,尺度不斷變化,其基本趨勢是越來越大。例如商代一尺有15厘米,西周一尺有17厘米,秦朝一尺有20厘米,東漢一尺有23厘米,南北朝時一尺在23厘米到30厘米之間,此後唐、宋、元、明、清的尺度絕大多數都在30厘米以上。按照現代考古學界和經濟史領域的主流觀點,尺度之所以會變得越來越大,是因為官府對百姓剩餘生産力的榨取力度越來越大。比如說曆代官府都要征收布匹,前一個朝代每戶每人征收一匹,後一個朝代想多征,又怕人民抵制,隻好繼續按照每人一匹的标準征收,可是卻把量布的尺子改長了,這樣就能在實際上多征幾尺布。
尺度越來越大,反映出來的身高數字也就越來越小。《孟子·滕文公上》将未成年人的身高定為五尺:“雖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當時一尺是20厘米,五尺才一米,所以是未成年。戰國思想家荀子說:“文王長,周公短。”周公身高八尺,即使按戰國一尺為20厘米計算,也才1.6米,所以,荀子認為周公偏矮。可是明朝那位“暴走神驢”徐霞客老師身高六尺,就已經被朋友們認為是異于常人的奇男子了,因為現在出土的明朝營造尺在32厘米左右,裁衣尺在33厘米左右,無論按當時的哪種尺度去量,徐霞客的身高都接近2米。
科學工作者通過對出土古骨骼和古屍進行測量和推算得知,與項羽差不多時期的一些人的身高:長沙出土的戰國時代的一男屍骨架長1.58米;湖北江陵出土的一男屍身長1.63米;内蒙古呼倫貝爾盟和赤峰市出土的東漢時代的三例男性屍骨,身高分别為1.72米、1.63和1.56米。
由此可見,古人的身材并非都是高大的。根據對一百多例古骨胳和古屍的測量計算得出,距今六千年至三四百年前,我國男性成人的平均身高為1.66~1.68米。
●古人的标準身高是多少
此外,參考古代醫書上的資料也可得知古代中國人的真實身高。
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記述中國人身高資料的是《靈樞經》。《靈樞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可謂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共九卷、八十一篇,其中卷四第十四篇“骨度”提到了一個古人的身高:“人長七尺五寸。”在《靈樞經·經水》中也提到了“八尺之士”的語句,這應該就是後世小說中常說的“身高八尺”的出處了。
“人長七尺五寸”、“八尺之士”,到底哪一個才是古代中國人的标準身高,或者說平均身高?有的說是前者,有人稱是後者,連傳說中的中華始主黃帝也搞不清,他問當時著名的醫臣伯高,伯高回複:“衆人之度長七尺五寸是也。”
這一觀點得到古代醫家的普遍認可,《外台秘要方》的作者、唐朝著名醫家王焘就持此觀點。明朝著名醫家張景嶽在其《類經·經絡類》 “骨度”篇中解釋得更清楚:“衆人者,衆人之常度也,常人之長多以七尺五寸為率。”
中國古人的标準身高“七尺五寸”,合現代多高?這要結合《靈樞經》的成書時間來考察。一般認為《靈樞經》成書是東周戰國時期,也有人認為是漢代人所作。但不論哪一種說法正确,這兩個時間的尺度是差不多的,1尺都約合現代0.231米。這樣一算,古代中國人的标準身高約1.73米,而“八尺”約1.85米,的确是高個了。(來源:《尋根》楊琳/文、《奧秘》倪方六/文、《視野》李開周/文、《食品與健康》王進/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