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豬嗜血杆菌病二聯亞單位疫苗?前世今生1910年,K·格拉瑟(Glässer)在纖維素性多發性漿膜炎患病豬的滲出液中發現了一種杆菌,多年以後,才完成這種培養條件苛刻的杆菌的分離和鑒定工作經過多次更改,最終将其命名為副豬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由副豬嗜血杆菌引起的以纖維素性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為特征的疾病稱為格拉瑟病(Glässer’s disease)我國慣稱副豬嗜血杆菌病副豬在全世界範圍内任何豬群都可發生,而這種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疾病的暴發可能與應激有關,包括混合感染、轉群和混群等在中國副豬病被認為是保育豬的主要傳染病之一,同時也能對育肥豬和母豬造成影響,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副豬嗜血杆菌病二聯亞單位疫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前世今生
1910年,K·格拉瑟(Glässer)在纖維素性多發性漿膜炎患病豬的滲出液中發現了一種杆菌,多年以後,才完成這種培養條件苛刻的杆菌的分離和鑒定工作。經過多次更改,最終将其命名為副豬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由副豬嗜血杆菌引起的以纖維素性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為特征的疾病稱為格拉瑟病(Glässer’s disease)。我國慣稱副豬嗜血杆菌病。副豬在全世界範圍内任何豬群都可發生,而這種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疾病的暴發可能與應激有關,包括混合感染、轉群和混群等。在中國副豬病被認為是保育豬的主要傳染病之一,同時也能對育肥豬和母豬造成影響。
菌株多樣性
副豬嗜血杆菌菌株在表型和基因型包括毒力上都表現出多樣性。這些菌株被分為15種血清型,但還有很高比例的菌株無法分型。在不同國家分離的菌株中,血清4型和血清5型以及一些無法分型的分離株是主要流行菌株。
常見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主要見于4~8周齡的豬,豬的感染日齡有所不同,這取決于仔豬獲得的母源抗體水平高低和細菌定殖情況。副作用在成年豬中也會有零星散發。根據副豬嗜血杆菌陰性仔豬的感染試驗結果,該病的潛伏期從不足24h到4~5d不等,潛伏期長短取決于所感染的菌株。
最急性型的病程較短(<48h),并可能導緻突然死亡,而且不表現特征性的眼觀病變。急性的典型臨床症狀包括高熱(41.5℃)、咳嗽、腹式呼吸、關節腫脹伴有跛行以及側卧、四肢劃動和震顫等中樞神經症狀。這些症狀可同時或單獨出現。輕度至中度臨床症狀的豬通常能夠在該病的急性期存活下來,并發展為以被毛粗亂、生長速度緩慢和跛行為特征的慢性階段。伴有呼吸困難和咳嗽症狀的豬,在其腹側發生實變的肺髒能夠分離到副豬嗜血杆菌。還有其他一些零星散發的與副豬嗜血杆菌感染有關的症狀,如後備母豬咀嚼肌的急性肌炎。
在感染的豬場,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的可變性,但是在傳統豬場一般會在5%~10%浮動。該病的流行也會受到并發的應激因素的影響,主要是一些能夠改變免疫系統狀況的病毒感染。如上所述,當豬場受到其他病原體的影響時,如PRRSV、PCV2和流感病毒,副豬的流行會增加。
預防和治療(抗生素和疫苗的選擇)
抗生素被廣泛用于該病的預防和控制,但是随着減少抗生素依賴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對于群體預防來說,人們更側重于使用疫苗接種策略來預防全身性感染和死亡。
抗生素治療仍然是暴發副豬嗜血杆菌全身感染時必不可少的控制手段。注射治療往往比飲水或拌料給藥效果更好,因為發生副豬嗜血杆菌全身感染的豬很難通過飼料和飲水攝取到足夠劑量的抗生素。疾病爆發期間可使用抗生素作為應急手段,但不能忽視生産管理。抗生素通常都具有廣譜抗菌作用,不僅會影響副豬嗜血杆菌,還會影響鼻腔内其它益生菌,從而影響鼻腔的微生态平衡。研究表明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導緻副豬嗜血杆菌耐藥性菌株的出現。形成頑固菌株。
在不同國家,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異,這也反映出每個地區對藥物的選擇性。例如:據報道,丹麥、英國和澳大利亞分離菌株對大多數抗生素普遍敏感,然而中國和西班牙分離菌株對常用抗生素表現出高度的耐藥性。
副豬嗜血杆菌是豬上呼吸道的一種共生微生物。事實上,它定植于每一頭豬體内。毒力菌株在有母源抗體的仔豬體内的早期定植,可以預防斷奶後的發病和死亡。但在哺乳期的自然定植的菌株通常不能對循環于不同豬群的各種各樣的菌株都産生保護,因為不同菌株之間的交叉保護力很弱。因此,将不同來源和日齡的豬調欄混群是導緻副豬死亡率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有可能應避免這一做法。盡管很難在豬群中淨化副豬嗜血杆菌,因為新生仔豬通過與母豬接觸,很早就會被該菌定植,當豬群缺乏對該菌的免疫力時,接觸毒力菌株非常容易造成本病的暴發。疫苗接種是預防發病死亡的一種有效方法。目前用于母豬和仔豬的商品化疫苗包括:血清5型、血清4型加血清5型。所有這些産品對于異源性菌株都表現出很好的交叉保護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