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杞人憂天和愚公移山都是出自《列子》一書,但其精神内涵被認知得很膚淺,亟待發掘。
一般人對“杞人憂天”理解為一個簡單的漢語成語,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但道家重要典籍《列子·天瑞》又怎麼會無聊到去記載一個無聊的事情呢?所以有必要正本清源,真正理解“杞人憂天”的内涵。
二、“杞人憂天”由四個層次構成
01
憂天者,憂患意識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寝食者。
杞國是夏朝皇族大禹的直系後裔,曆經了整個商朝的壓迫,在周朝才得以象征性複國。天災人禍,内憂外患,國無甯日,人無樂時,這也造就了杞國人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強烈的憂患意識。從杞人的祖先大禹開始就與洪水進行着不屈不撓的鬥争,進而去擔憂天地的穩定性,怕無處存身,因此寝食難安也是合情合理的。
杞人之憂是衆人之憂,憂是提出問題,隻有提出問題才能思考問題,進一步去解決問題是人類進步的一種哲學模式。換句話說,杞人之憂代表了哲學的開端。
02
憂人者,人文關懷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炁耳,亡處亡炁。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炁,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炁中之有光耀者,隻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跳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本來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但還是有熱心人過來勸解開導,這體現的是一種人文關懷。華夏的人文關懷在這裡展現得最為淋漓盡緻,通過一陣開導,得到的結果就是皆大歡喜。
當然憂人者未曾不憂天,隻是憂人者在憂天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道家的“炁一元論”。整個宇宙都是由“炁”構成的,莊子也說“通天下一炁爾”,萬物與我并生,天地與我為一。人生活在這團炁中,本身就是一體的,所謂天塌地陷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又有什麼好怕的。
03
憂思者,哲學思考
長廬子聞而笑之曰:“虹蜺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炁之成乎天者也。山嶽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積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積炁也,知積塊也,奚謂不壞?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難終難窮,此固然矣;難測難識,此固然矣。憂其壞者,誠為大遠;言其不壞者,亦為未是。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于壞。遇其壞時,奚為不憂哉?”
通過憂天憂人再進一步就是進入深深地思考,天崩地陷這種事情概率小,或許幾萬年不遇一次,但不代表不存在。我們現在可以不用擔憂地球的消亡,但更長遠的尺度看,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方,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終歸于無。如果後人不幸趕到那個時候,不得不去面對,那也隻能順其自然,聽天由命,多少還是有點憂傷。
04
忘憂者,無容于心
子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列子作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弟子衆多,當然也要發表自己的看法。列子綜合了“憂天者、憂人者、憂思者”的看法,提出道不可盡知,道不可盡言,莫若忘卻煩惱,讓憂愁無容于心,超然于物外。
三、總結
主流專家學者以為列子用這個故事嘲笑“杞人”的,反而凸顯自己的那點一知半解是可笑的。
杞人憂天的故事代表了曆史上華夏哲學的至高成就,對于現代社會來說也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概括來說,就是要向“杞人”的憂患意識,向“杞人”的人文關懷,向“杞人”的哲學思考,向“杞人”的道德之理學習。
道法密碼:
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