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令無數國人為之自豪的古建築,屬于世界文化遺産,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至今為止,長城在國際上獲得的榮譽無數,被全世界人民認為是中國的代表之一,不管知名度還是地位都屬于國際一流行列,這也是世界史上為數不多曆史悠久的建築之一。
早在先秦時期,長城就已經開始建造了,在中國封建曆史的進程中,長城幾乎從未被中國人放棄。直到清朝時,長城的建造依舊在繼續,可見其受重視程度。然而對于這個建築,西方學者卻始終抱有很大的不滿,甚至說是中國的長城把歐洲給害慘了。
最初很多人反對秦始皇修建長城,但是秦始皇始終堅持
提到長城,永遠有一個繞不開的曆史人物:秦始皇。最早提出修建長城并堅持下來的人,正是秦始皇,但是在秦始皇剛剛提出建造長城時,絕大多數的大臣都表示反對。
修建長城這項工程,對當時的生産力水平而言,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甚至可以說是人力幾乎不可及的程度。雖然後來秦國統一了六國,将天下收歸自己手中,但是這并不代表秦國有能力輕松地完成長城的修建工作。
若是修建長城,秦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已經經曆過戰國時代的百姓而言,負擔巨大。秦始皇提出修建長城的理由也讓大臣覺得有些小題大做,因為秦始皇修建長城的目的是為了防範匈奴。
雖然匈奴對秦國邊境造成的騷擾确實令人頭疼,但是在大臣們看來,這些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在邊境地區大量陳兵解決。如果修建長城,不止陳兵不會有太大減少,而且還有不少民衆需要服很重的苦役,這對經曆了多年戰亂的百姓而言很難接受。
即使是現代人,在讀過曆史書後也有不少認為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決定是一個錯誤。從結果來看,秦朝的覆滅确實和長城帶來的大量苦役脫不開關系,百姓的生活壓力太大,所以才會爆發大量農民起義。
而且秦朝根基未穩,秦始皇做這個決定太過急迫。不過當時的秦始皇已經自認千古一帝,堅持要修建長城,在他看來,這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工程,對後世大有裨益。
長城的存在使得邊境易守難攻,少數民族無法完全突破自從長城建成之後,中國邊境變得易守難攻,邊境士兵可以利用長城的建築優勢進行守衛和反擊。常年騷擾古代中國邊境的主要是匈奴等少數民族,依靠打獵等活動生存,這些民族同古代中國之間的矛盾主要來自生存壓力。
邊境少數民族和中原政權之間的曆史糾葛非常複雜,這背後主要是不同民族的不同生存方式導緻的矛盾。中原政權領導下的百姓主要從事農業,這也是當時世界上的主要産業。
農業的優點非常多,首先就是可以保證大多數百姓的長期口糧供應,且按照時節有比較固定的收成。其次,農業相比于當時的其他産業能夠創造的經濟價值更高,總而言之,這是當時世界上對人類生存最有用的産業。
然而邊境少數民族的農業發展并不好,他們主要的生存方式是通過遊牧、打獵獲取口糧等生存資源。偏偏這些生産活動很容易出現意外,而且能獲取的物資有限。
如此一來,邊境少數民族經常性需要通過争搶來獲得生存資源,所以他們經常侵略古代中國的領土。在長城出現之前,古代中國對這些少數民族的入侵反擊力度并不大。
但是自從長城開始修建之後,少數民族根本無法完全侵入中原地區,即便在宋朝等朝代時,少數民族進入了中原地區,也和當時的具體情況有很大關系。長城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少數民族入侵的腳步,但它隻是一個建築,并不是萬能的防禦工事。
為了生存,少數民族開始入侵歐洲,搶奪歐洲地區資源元朝少數民族能夠入主中原,主要歸功于宋朝政府的軍事弱勢和成吉思汗等人長時間的籌謀積累。宋朝政府的軍事弱勢,在整個曆史上都罕見,因為宋朝政府過度提高文人地位,得罪了不少武将,遇到戰争甚至沒人願意領軍出征,元朝的出現可謂必然。
至于滿清入關,入關之前清軍的最大阻礙就是長城,可惜吳三桂背叛了明朝政府,放清軍入關,這才導緻明朝滅亡。可見長城存在的意義。
總而言之,長城對古代中國的邊境防禦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西方學者對長城的存在可謂非常抵觸。西方教授埃克瓦爾指出:“長城害慘了歐洲。”讓西方教授對長城意見如此之大,其背後原因還是長城的高防禦力。
匈奴等少數民族發現長城防禦力如此高,要想突破長城付出的代價太大,幹脆不再将主要兵力放在入侵中原上。
無奈之下,少數民族開始将目光轉向許多歐洲國家。
歐洲有些國家也和少數民族的領地相鄰,而且相比于古代中國的中原地區,這些歐洲國家并沒有長城一類的防禦工事。
以少數民族彪悍的戰鬥力,很容易就可以突破這些歐洲國家的軍事防禦,脅迫他們向自己臣服并繳納許多物資。
情況更嚴重時,少數民族甚至還會攻占一些歐洲國家的領土,讓這些國家徹底滅亡。
每當少數民族遭遇天災,或者遇到内部争鬥時,他們都會選擇到歐洲國家“補充”物資,這樣的掠奪活動在曆史上頻繁出現,歐洲學者在研究曆史時自然怨氣不小,因此他們把“長城害慘歐洲”這樣的話記在小本本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秦二世而亡,但是秦始皇修建長城的功績不可忽視,不管長城對秦朝造成了多大的負面影響,這個軍事工事為後世創造的安穩條件不容置疑。從這一結果來看,秦始皇的功績值得後人永遠銘記,長城自然也值得如今的地位和知名度。
參考文獻1、中國知網:漢長城:國家文化的血脈;哲學與人文科學;
2、中國知網:長城似紐帶促進民族融合;哲學與人文科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