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在一起真的太累了?“不是我說你,你真是太作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跟你在一起真的太累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不是我說你,你真是太作了!”
栗子吐槽起我來,絲毫不會客氣。
其實她說得也沒錯。
仔細想來,之前的戀情我好像每次都抱着一種遲早會分手的心态進行的。
走進一段感情,雖然也有開心的時候,但我總會不自覺地想要退縮。
對方過于張揚的親密行為,讓我感到不适應。相處中我也能明顯感覺到,他過多的想要參與我的生活,讓我極不自在。
這也是我最後提分手的原因之一。
感情空窗期的時候,曾無比渴望一段長久的親密關系,但機緣巧合遇到了,卻常常難以真正敞開心扉去接受。
這大概就是典型的“注孤生”吧。
01
大部分時間裡,我喜歡一個人呆着。
看書、追劇、睡覺......無論哪一種生活方式,都會讓我樂此不疲。
安靜的環境能人放松和專注,盡管在旁人看來,這樣的生活有些單調和冷漠,但這才是讓我感到舒适的溫度。
我恐懼于跟人建立親密的關系。
也許是因為不擅長經營,每當被問及隐私,對方留給我的印象就開始大打折扣。人際交往上的笨拙經曆,讓我更加享受獨處的時光。
我曾努力結交知心朋友,甚至在重要事情的決斷上,也會百分百接納對方提出的建議。
可我發現,越是這樣妥協,離真正的自己就越遠。
過于親密的關系,無形中給自己增加壓力。如果關系過于疏遠,其實也會讓人沒有安全感。
這中間“剛剛好”的尺度,很多時候都難以把握。
既要有相對自由的空間,又要有絕對的安全感,這樣的相處方式不容易做到。所謂相處舒适,在我看來,絕不止是親密和溫度,更重要的是尊重和分寸感。
沒遇到這樣的舒适關系前,獨處更讓人安心。
02
有的人,内心其實非常渴望被關注。
因為害怕被拒絕,表面上擺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态度,從而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所以會給他人一種若近若離的感覺。
這類人,在心理學上又被稱為“回避型”依戀人格。
一邊渴望愛,另一邊又因害怕而拒絕愛。
最後隻能通過回避的方式來解決,但回避又會讓他們非常沒有安全感。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回避依戀型人格者非常的難受。
朋友大忠就經常陷入這樣的困惑中。
他和女友是異地戀,每周見完面後,他就會産生逃避對方的心理。并不是他們之間鬧不愉快,相反地,每次相見他都很開心。
但分開後他又有很多“内心戲”,每次都會無比糾結,一邊想繼續喜歡對方,另一邊又想分開。
究其原因,還是他過于自卑或敏感的緣故,本質就是害怕失去,所以本能的抗拒建立在别人之上的感情。
這種回避感,就是缺乏信心。
無論是對兩個人的感情還是自己,總會焦慮結局不會好。
這也是一種消耗感情的表現,如果你不停的消極輸出,實際上會讓對方感到心累。
往好了說,這屬于回避型人格,往難聽了講這也是一種自私。畢竟對方付出的任何情緒得不到應有的回應,最終也隻會不堪其累。
03
很多人會把“回避型”依戀人格的成因歸結到不幸福的童年上。
“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滿足的愛”;
“父母對他們的自我訴求的回應,總是忽冷忽熱,反複無常”;
“不被關注,内心缺乏溫暖”;
久而久之,情感需求被壓抑在心裡,得不到有效表達。
個性的養成,與個人經曆息息相關。
回避型人格不是不需要愛,相反他們内心非常渴望被關心和疼愛,隻是這一面需求被隐藏了起來。
面對情感需求時,他們會告訴自己:不行,我不能在這段關系中陷得太深,我不需要别人愛我,我隻要自己愛自己就可以了。
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他們會帶有很強的戒備心和疏離感。
在微博上,有網友就表示,自己也是一個回避型依戀者。由于成年經曆的所見所聞,讓她對人的認知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在社交關系中,她能看到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她性格外向,相處能讓他人感到輕松。這一切則源于她的主動,不會讓氣氛變得尴尬。
普通的社交,在她那裡并沒有任何不妥。
但問題來了,隻要涉及到親密關系方面,她就會不由自主帶上悲觀濾鏡。
在她看來,伴侶間的小沖突和小摩擦,會消耗自己的感情。那些在旁人眼中溫馨的煙火氣,于她卻是窒息感。
潛意識裡對親密關系的恐懼,讓她在面對感情時,顯得更為獨立自主和謹慎冷靜。
04
我以前會覺得,無法在親密關系中找到定位點,會很擰巴很痛苦。
就像遇到喜歡的人,明明很在乎對方,但表面卻裝出無所謂的姿态,最終難受的還是自己。而感知到困擾和問題後,他們又會産生焦慮或讨厭自己。
于是,便産生了這樣的疑問:
“我這樣的性格,會不會特别讨人厭?”
其實沒有那麼讨厭。
直率的表達和接受,并不是件簡單的事。
但如果你總把關注點放在這上面,每天哀怨而又無法改變處境,那就真的很令人讨厭了。
說到底,與人相處始終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你反饋給對方什麼,也會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與其把時間放在胡思亂想上,不如去做更有價值的事。
保持獨立和自我,而不是整天為了瑣事糾纏不休,一切也不會太糟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