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9 00:49:05

課時教學設計

主備人:複備人: 時間:

課題:千米的認識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标:

1. 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簡單的單位換算。

2.在實際測量活動中,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适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能估計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 經曆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産生對身邊事物長度的關注與好奇心以及參與測量的願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教學難點:千米長度觀念的建立。

課前準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和學生活動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情境圖,學生看圖講故事。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

師:看,笑笑又進入了甜甜的夢鄉。同學們,你能看圖說說他又做了一個什麼樣的美夢嗎?

學生代表自由講故事。

師引導學生關注數學信息:

(1)金箍棒長1千米。

(2)熱氣球高度是1000米。

(3)飛機高度是2千米。

2.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問題預設:

(1)1千米就是1000米嗎?

(2)1千米有多長?

(3)2千米是多少米?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再次呈現出小朋友夢裡孫悟空變金箍棒的情境,激發學生提出新問題的興趣。借助金箍棒的長度變化,提出新的問題,有效地促進學生産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時,該部分的設計承接上節課的結束話題“孫悟空的金箍棒還能變得更長,直插到天上去,要測量這個高度,就要用到比米更大的長度單位”,課件的展示使學生感到這部分的知識并不陌生,利于學生更快地融入到情境中。

3.揭示課題。

師:其實,“千米”也是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就認識“千米”。(闆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二、自主學習, 合作探索

(一)認識1千米

1.你說我說“千米”。

師:誰願意先說說你對“千米”有哪些了解?

預設學生對“千米”的了解:

我覺得1千米就是1000個1米,1千米很長。

我知道在表示很遠的距離時,用“千米”作單位。

教師及時做出評價。

2.小博士介紹關于“千米”的知識 。

師:快聽聽小博士是怎麼介紹的吧!

課件出示: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2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3

教師闆書:1千米(公裡)=1000米

1km=1000m

學生自由讀一讀、記一記小博士關于“千米”的知識介紹。

學生寫一寫:1千米(公裡)=1000米

1km=1000m

3.感受1千米。

(1)看圖想象:“1千米 ”有多長?

課件出示: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4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5

想一想:

多少個小朋友手拉手的總長度大約是1千米?

② 多少條100米的跑道的總長度是1千米?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6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7

想一想:

③ 多少座100米長度的教學樓的總長就是1千米?

④ 多少座200米高的摩天大樓的總高度就是1千米?

(2)生活中的千米

師:想一想,你在哪裡見過“千米”?

預設:

① 在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上。

在汽車裡程表上。

課件出示:

① 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

② 汽車裡程表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8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9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0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1

小學生15分鐘大約能走1千米。

400米的标準跑道,兩圈半就是1千米。

【設計意圖】本環節注重學生對1千米長度觀念的建立,主要分為兩步進行:一是先初步了解“千米”,根據學生的舉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含義,同時體會到“千米”是一個很大的長度單位;二是利用多個角度來進行對1千米的感知,首先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感官上的感知,如“伸開雙臂約長1米”“走100米的路程”,通過親身的體驗,運用遷移的規律來讓學生推理探索1千米有多長,然後再從身邊給定的實物長度進行橫向、縱向的估想,接着引導孩子們交流課前自己完成的“小調查”,最後回歸到情境中,學生談談對1千米的感受,進而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形成正确的估測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單位換算

師:我相信同學們對“1千米”都有了初步的認識,那麼2千米是多少米呢?

1.學生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

師:先想一想,然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師巡視,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學生小組内交流。)

2.彙報交流。

學生可能想到的方法:

(1)2千米是2個1000米,也就是2000米。

(2)1千米=1000米,所以,2千米=2000米。

教師肯定學生能用推算的方法進行單位換算。

闆書:2千米=2000米

3.教師質疑:那麼9000米是多少千米呢?

學生獨立思考後全班交流:

方法預設:

(1)9000米裡有9個1000米,所以9000米=9千米。

(2)1000米是1千米,所以9000米就是9千米。

(3)因為9千米=9000米,所以9000米=9千米。

教師肯定學生能用推算的方法進行單位換算。

闆書:9000米=9千米

【設計意圖】綠點的問題是通過“1千米=1000米”的進率知識,進而來學習米和千米兩個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借助前面對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換算方法的學習基礎,利于學生将知識進行遷移,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同時也加強學生對“千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再次建立。

三、綜合梳理,總結提升

1.揭示長度單位的概念。

師:同學們,像我們學過的厘米、米、毫米、分米、千米(公裡)都是用來計量物體長度的單位,都是長度單位。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2

2.引導學生總結學過的長度單位。

師:請大家伸出你的左手,讓我們的大拇指代表千米,你能接着按由大到小的順序把剩下的四個長度單位排排隊嗎?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分别是多少嗎?

學生獨立思考後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注重幫助學生對所學過所有的長度單位進行自主建構。通過課件演示,手指圖的呈現,使學生清晰地看到這些常用的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掌握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明确除千米之外,其他四個相鄰的長度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系,千米和米之間是千進制關系。這一點通過手指圖中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利用拇指與食指的距離,形象地讓學生記住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形成對長度單位的系統認知,為後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自主練習,鞏固提高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3

1.歡迎來闖關

師:小朋友們,我相信你一定對長度單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你敢接受孫悟空的挑戰嗎?

第一關:填一填

3千米=( )米 4厘米=( )毫米

7分米=( )厘米 6000米=( )千米

9000米=( )千米 2千米=( )米

方法提示: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再組織交流。

交流重點:引導學生總結高單位和低單位互化的方法。

第二關:在( )裡填上适當的長度單位。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4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5

(相關資料:京杭大運河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黃河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别流經青海、四川、甘肅、甯夏、内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第三關:在括号裡填上合适的長度單位。

(1)一支鉛筆長約15( )。

(2)數學書寬約2( )。

(3)一粒大米長約5( )。

(4)我們的教學樓高約20( )。

第四關:選擇合适的答案填空。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6

方法提示:

(1)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再組織交流。

(2)交流重點:找準參照,進行估測。

(每兩個樹空的長度大約就是一輛車的長度,也就是5米。)

2.課後體驗

(1)帶學生到操場的跑道上體驗1千米有多遠,并記錄所用的時間。

(2)想辦法測出家離學校的距離。

3.暢談收獲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獲呢?

學生暢談收獲。

二次備課

通過課件再次呈現出小朋友夢裡孫悟空變金箍棒的情境,激發學生提出新問題的興趣。借助金箍棒的長度變化,提出新的問題,有效地促進學生産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注重學生對1千米長度觀念的建立,主要分為兩步進行:一是先初步了解“千米”,根據學生的舉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含義,同時體會到“千米”是一個很大的長度單位;二是利用多個角度來進行對1千米的感知。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感官上的感知,如“伸開雙臂約長1米”“走100米的路程”,通過親身的體驗,運用遷移的規律來讓學生推理探索1千米有多長,然後再從身邊給定的實物長度進行橫向、縱向的估想,接着引導孩子們交流課前自己完成的“小調查”,最後回歸到情境中,學生談談對1千米的感受,進而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形成正确的估測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借助前面對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換算方法的學習基礎,利于學生将知識進行遷移,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同時也加強學生對“千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再次建立。

注重幫助學生對所學過所有的長度單位進行自主建構。通過課件演示,手指圖的呈現,使學生清晰地看到這些常用的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利用拇指與食指的距離,形象地讓學生記住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形成對長度單位的系統認知,為後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題目由淺到深,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同時學生借助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及它們間的進率知識,鞏固練習,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

作業設計:

課本41.42.43頁自主練習

闆書設計:

青島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7

千米的認識

1千米(公裡)=1000米

1km=1000m

2千米=2000米

9000米=9千米

教學反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