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李白《早秋單父南樓酬窦公衡》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這裡有無數巍巍高山,連綿不絕。山在中國人心中擁有着特殊的意義,正所謂“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在古人眼中,登高不僅能夠望遠,還能夠展現出自己的淩雲壯志。
現在的人們對山的情懷雖然不及往日,但是我們無論是将其視作一項運動來鍛煉身體,還是想要登到頂峰來磨練意志,山在我們的心中仍然是神聖的,而當後人們攀爬古人曾經攀登過的山時,總會發現他們留給我們的一些印記。
比如說:東嶽泰山,在這裡就有着劉廷桂所留下的一個石刻,上面刻着“蟲二”這兩個字。後來,人們對于這兩個字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卻始終沒人知道這究竟是什麼意思。直到文學大家郭沫若看到後,才破解了其真正的含義。
泰山上的未解之謎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山有着向往和崇敬,而在中國土地上的衆多高山上,泰山是其中之最。正所謂“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人們相信,泰山所代表的是生命的厚重,人們站在這裡,可以看到生命的形狀。
泰山作為一個實體,因此被賦予了多種精神力量。首先,古人們将這裡視為一個神聖之地,常常會在這裡舉行祭祀,尤其是曆代君王,他們在祈禱國泰民安時,往往會登臨泰山,甚至有些君王會特意赴泰山舉行登基儀式。
泰山本身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其擁有這樣的資格。泰山在五嶽中高居首位,并且是它們之中位于最東方的,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泰山可以最早感受到。在古代尚且非常封建的時候,儀式裡與上天建立聯系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通過日出,所以人們認為這裡是一塊聖地,也就将泰山賦予了一層極其神秘的色彩。
當然,泰山作為一座巍峨高山,其必然有着山的自身意義。古時候,衆多的文人騷客們堅信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飽讀詩書的同時,也從不停下腳步,試圖一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們對泰山有着強烈的向往,因此願意不遠萬裡趕到這裡,隻為一睹“五嶽之首”的風采。
因為他們的到來,泰山上擁有了許多文學作品,其種類豐富,既有感慨抒情,也有豪言壯語,而在這之中,有一處題字讓人印象深刻,一度成為謎團,無人能解開。
在泰山背部有一處石刻,上面沒頭沒尾地寫了“蟲二”這兩個字,它的作者是光緒年間的一個才子劉廷桂,他所寫下的這兩個字,難倒了一衆文人墨客,直到我國的文學大家郭沫若先生看到并且破解後,我們才了解了其真正含義。
文學大家郭沫若郭沫若,本名郭開貞,四川人,他在文學領域有着很深的造詣,毫不誇張地說,他借助自己的筆力,用文字的力量将想要傳達的精神傳遞到了國家的每寸土地上。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時候,日本有學者專門前往泰山,對上面留下的衆多石刻進行研究,而在看到“蟲二”二字的時候,一衆日本學者都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從各個角度出發,提出了無數猜想,但最終都沒有得到一個準确的答案。
在這樣的情況下,1961年,郭沫若先生被請了過來,希望他能給大家一個答案。郭沫若不負衆望,在看到“蟲二”的時候,他笑了,随後向大家解釋道,這是繁體的“風月”去掉了邊框,所以應當是“風月無邊”的意思。
這個解釋讓人恍然大悟,但随後他們又有了新的疑惑,既然是這樣,為什麼劉廷桂在題字時,不直接寫下“風月無邊”,而非要留下意味不明的“蟲二”,任憑後人去猜測呢?
在曆史上,劉廷桂是一個對泰山情有獨鐘的文人,他對泰山的癡迷已經達到了隻要他有時間就一定要登泰山的程度。
有一次,他和自己的一個文人朋友一起登山,在這樣遼闊偉岸的環境之中,兩人聊起古時偉人們的詩詞作品,又看到泰山上的一衆石刻,心中難免激動。
劉廷桂感受着山間陣陣清風,遙望着遠處處處美景,情緒翻湧之下,忍不住也想要在這裡留下自己的印記。
因此,他想要刻下“風月無邊”這幾個字。沒想到當朋友得知他的想法時,趕忙攔住了他,告訴他說這個詞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也曾用過,如果他再用的話,恐怕會引起上面的不滿,若是想題字,最好還是換一種方式去表達。
劉廷桂深覺有道理,于是他靈機一動,将“風月無邊”四字改為了“蟲二”,既沒有失去他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又能夠使其更加巧妙,讓人看到時忍不住贊歎。
文化之美
當然,隻要是難題,就必然有争議,對于這兩個字的解釋,有人又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他們認為這是劉廷桂在嘲諷那些泰山上的尼姑,這種說法和郭沫若的相比起來,顯然信服力要小得多。
畢竟,劉廷桂是一個對泰山有着深厚感情的文人,在泰山上題字,他更想要做的當然還是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情懷,而不是将此處當作一個發洩之地,用題字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泰山石刻“蟲二”有何寓意?日本人看不懂,郭沫若看見後卻笑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漢字作為一切文化的載體,當然具有獨特的含義,哪怕日本人對中國文化了解再深,也無法感受到我們真正的文化内核。
泰山的風光之奇偉,曆史之深厚,文化之傳奇,讓其在千百年來都在我國文化領域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成為了我國無可比拟的存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