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父在不留須,母在不過壽”,也就是現在我們國内和西方文化進行了一次融合,否則的話就算是留胡子、過生日,那都是有着這樣那樣的講究的。
留胡子的話自不必說,畢竟隻是針對男性群體的一種外在性征。更何況到了現代,會蓄胡子的男人早就沒有以前那樣多了。不過生日這種事情可就沒有男女的限制了,畢竟也沒有什麼人真的是從石頭裡面蹦出來的。
但是在就算是過生日,在咱們的民族傳統裡邊,也是有着許許多多的講究的,家裡要是有長輩健在的可以了解一下。
拿文章開頭的那句俗語來說,所謂的“母在不過壽”,講的就是隻要母親還在世的時候,那身為子女的就不能夠擺壽。因為在這個時候,自己的頭頂上還有着一片“天”在。
在江南地區,除了這句“母在不過壽”之外,還流傳着一句意義十分明顯的話。這句話的出現,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麼民間會有母在不過壽的這個傳統習俗。那就是“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
這話說得可是一點兒都不在錯的。别說在古時候了,就算是到了咱們現代,哪一個孩子的出生,不是要把自己的母親折騰得要死要活呢?古代的時候,要是母親的身子骨稍微差上一點兒,或者是胎兒在肚子裡長得大上一些的話,母親和孩子之間能夠留下來一個都算是老天爺保佑了。
就算是咱們現在醫療條件好了,這種生産過程中的意外也是不可杜絕的。因為這些意外本身,就是沒有辦法去進行預測的。醫療手段的進步能夠做到的,充其量就是預防和防治。否則的話,婦科手術中的“剖腹産”也就不會被研究出來了。
可哪怕是有了“剖腹産”減輕母親在生産時所需要承受的痛苦,卻也還有那十月懷胎的艱苦、生産後卧床一月的月子以及漫長的身體恢複期要捱過去呢。
不說咱們現在了,在古代那種死亡率極高的生産過程之中,古人們焉能忘記自己母親的辛苦呢?所以說,這才有了那流傳下來的“母在不過壽”的習俗。
當然了,在實際的生活之中,真要說一年生日也不過的話也是假的。在曆朝曆代的史書中,就有不知道多少次父母親給孩子過生日的記錄。比如在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國的第二任皇帝齊武帝蕭赜,就曾因為晚年得子而偷偷在皇宮裡給自己的兒子辦了一場生日宴會。後來南朝齊國被梁武帝蕭衍所滅的時候,還曾有人提議用這個理由攻殲南朝齊國呢。
到了咱們現代之後,又因為經過了“破四舊”等運動的文化改新,“母在不過壽”這類傳統民俗也已經基本上被廢棄掉了。除了部分上了年紀的老人還保持着不過壽、少過壽之類的習慣,年輕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外面和朋友一起過生日,早就不把“母在不過壽”這樣的說法當一回事兒了。更何況到了咱們現在,年輕人之間的過生日早就已經從單純的慶祝演變成了一種“社交手段”了。
而且作為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的新時代青年人,哪一個不是把這種流傳下來的說法當做了舊時代的封建殘餘呢。
其實說回到過生日這件事的本質上來,這個不過生日的說法之所以能夠在民間達成“共識”,本質上還是因為普通的老百姓們實在是太窮了。就拿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來說,十個平民老百姓裡頭有将近九個人一年到頭連一件新衣服都穿不上,哪裡有閑錢去過什麼生日呢。
根據清朝地方志記載,當時一個普通人做一天力工的話,能掙十二塊到十五塊銅闆,一年下來省吃儉用也不見得能剩下幾個錢。而在那個時候,老百姓們就算是想要買上一斤“大爺們”看不上的豬肉,也得要花上三十到三十五塊銅闆。三十五塊一斤的豬肉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都不見得能吃得起,更别說在那個人均年收入隻有二三兩銀子的封建時代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哪還管什麼過生日不過生日的,一家老小主要還是得以活下去為第一要素。
當然了,這不過生日的事情之所以能夠在古時候形成一個全國性的民俗,自然不可能像是文中所說的那樣簡單。但是無論怎麼說,古人所說的過生日如何如何,多多少少都有點兒迷信的東西在裡面。所以對于到底過不過生日,以及怎麼過生日。相信我們隻要把握其中的關鍵信息,想必也不難在其中做出取舍來。
俗語“母在不過壽”,是啥意思?長輩健在的要了解一下
俗語“母在不過壽”,是啥意思?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書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