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十大名茶中,安徽茶占據四席,分别是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和祁門紅茶,近乎半壁江山,地位不可謂不重。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前,安徽茶葉種植面積一直居全國前3,産量位居前5,是中國最重要的産茶大省。但是,近二三十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疊加,安徽茶逐漸掉隊,發展速度已經跟不上浙江福建等周邊省市。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安徽茶葉大省的優勢下滑,現在安徽茶葉在中國處于什麼地位?
茶葉起源于巴蜀,卻興盛于江南。早在南北朝時期,地處安徽的皖南皖西,就有茶樹種植的記載。至唐朝時,徽州山地十之七八都在種茶,而皖西霍山,更是當時最重要的茶葉産區之一。兩宋及元朝,安徽茶葉進一步發展,正在積蓄能量,到朱元璋的大明建立後,皇帝的家鄉茶,終于站上了舞台中央,成為最亮的那顆星。
明清時代,黃山地區的松蘿茶、黃山毛峰、祁門紅茶,皖西地區的六安瓜片,紛紛成為貢茶,知名度從國内走向國外,是當時國際茶葉貿易的主要品種。尤其是屯綠和祁紅,曾經占據華茶出口的90%以上。
哪怕是建國後,這兩種茶也是一段時間内出口創彙的拳頭産品。1990年,安徽茶園種植面積達到178萬畝,占全國總量的11.2%,僅次于浙江和雲南,居全國第三位。到2019年,安徽茶園面積雖然增長到280萬畝,但全國排名卻已經掉出前五,隻能排在第七位。更關鍵的是,茶園面積排名前三位的雲南貴州和四川,分别達到了699萬畝、698萬畝和575萬畝。安徽茶葉規模與前幾名的差距,越拉越大。為什麼呢?
安徽産茶區域主要集中在皖南和皖西山區丘陵地帶。如果你去實地考察,會發現大部分安徽茶園,都是分散種植在山坡上,成行成片的規模茶園不多。這種零散種植模式,既跟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有關,又跟茶葉種植經營模式有關。
多山地丘陵環境,導緻種茶區域狹小,平地茶園少,多為梯田茶園,無法采用機械作業,茶園的現代化水平低。茶園的管理和采摘,完全靠人工,導緻安徽茶的生産成本,遠高于四川貴州等産茶大省,市場競争力正在逐步走低。
再加上,山區耕作面積少,相對平整肥沃土地,多用于種植糧食作物,隻有那些不宜種植莊稼的貧瘠坡地,才用來種植。每一戶的人均土地不到一畝,好田好地不舍得種茶,導緻茶樹都生長在邊角料地塊,見縫插針。比如在安徽嶽西,很多茶園與桑園混栽,一塊桑園中,零星分布幾棵茶樹。可想而知,這樣的種植方式,管理難度有多大,産量又是多麼低下。
即使到了今天,農業技術不斷進步,但受限于當地的種植環境,安徽茶仍然還是以傳統分散種植為主,茶園單産低的現狀,很難改變。每家每戶都有幾十上百棵茶樹,有的少一點,有的多一點,但都沒規模,難以取得規模效應。正是因為這一點,直接引出了第二個不利因素。
一直以來,安徽都是一個農業大省。但種地收入有限,越來越多的農民,逐步放棄土地耕作,去城市打工。尤其是山區,人多地少,土地的産出,隻能填飽肚皮,卻無法用來改善生活。目前,安徽很多農村都“人去樓空”,隻有部分老弱婦孺留守老家。
前面第一點,我們分析過了,安徽茶葉生産種植,目前仍然依靠人工為主,機械化水平不高。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茶園無人管理,産量上不去。甚至有些農民,舉家遷往城市生活,老家的茶園完全荒廢,不管不顧。
到了春茶采摘季節,青壯年勞動力都不在家,隻剩下老人在家采茶。從勞動強度和勞動效率上來講,老年人都不占優勢。很多人家的茶園,壓根采不過來,隻能采多少是多少。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請茶工采摘。
首先,當地勞動力短缺,不是哪家哪戶的問題,而是普遍現象。家家都有茶園,自家都采不過來,就别指望請他們來幫忙采摘。
其次,請外地茶工不劃算。因為是分散種植,每家的茶園并不大,真要請茶工,最多三五人。直接從非産茶區請茶工,幾個人不好請。即使請過來,包吃包住,每天至少150元的工錢,也并不劃算。浙江茶園之所以能大量請茶工,是因為他們的茶園,大多數是新建規模茶園,采摘方便,集中度高,用工需求多。安徽茶園分散種植的特點,顯然無法做到價值最大和成本最低。
所以,最後的結局就是,很多山區茶園荒廢,單位面積産量低下,采摘成本過高,市場競争力不強,逐漸落後于周邊産茶大省。
安徽作為重要産茶區,境内既有像黃山毛峰、祁門紅茶這樣的全國十大名茶,更有數十種二線三線的小衆茶。在皖南皖西,大到一個縣,小到一個鄉鎮,可能都有自己的特産茶品和品牌茶企。茶葉品種多,是好事,也是壞事。目前安徽茶發展的最大阻礙在于,一直在“有姓無名”或“有姓多名”的困局中糾結。
一方面,安徽有多種國家地理标志産品,比如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和祁門紅茶等。這些都是以産地命名,相當于有了姓氏。但是,真正要挑出一個特别厲害,在全國有較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卻又很難。換句話說,很多安徽茶,隻能叫嶽西翠蘭或桐城小花,但是卻沒辦法叫某某牌翠蘭或小花。
另一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安徽茶企注冊的品牌有1000多個。但是這些品牌,大多數是小打小鬧,各自為戰,沒有辦法形成合力,無法有效對抗強烈的外部競争。安徽幾大名茶,在世界範圍内的知名度都很高,但是安徽的品牌,走出省内,基本上都變得默默無聞。這種品牌與茶類的割裂,讓安徽茶,一直在走下坡路。
總而言之,目前安徽茶在中國茶葉界的地位,已經掉出了前五,如果不加快轉型升級,可能連前十都很難保證。大家對此怎麼看呢?你覺得安徽茶怎麼樣?歡迎留言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