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之||北京
渺小之中,往往寓有乾坤。
——題記
雞蛋的味道再熟悉不過,可上升到真味,卻又茫然不知所然。
《本草綱目》隻介紹了雞蛋的功效,稱其“卵白能清氣”,“卵黃能補血”,對其味則隻字未提。
雞蛋可單獨烹饪,或與各種食材搭配,其法則煎、炒、煮、蒸、攤、鹵、腌,其味則酸、甜、苦、辣、鹹、臭、麻,可謂百法百搭百味。
小的時候,雞蛋是不可多得的,一周難得吃上一兩回。家裡養了一些雞,公雞吃肉,母雞下蛋。每當聽到母雞扯着嗓子“咯咯”邀功,媽媽就會叫我去小屋雞窩取回新下的雞蛋。這時,解饞的機會就來啦。
我應聲鑽進小屋,插門避人耳目,急不可耐地把手伸向雞窩。剛下的雞蛋還溫熱着,有時沾着雞屎。剛開始下蛋的小母雞下出來的蛋還常沾有雞血。顧不了那麼多,拿起一枚輕輕一磕,仰頭張嘴,舉高掰開,将蛋清蛋黃一滴不剩倒入嘴中,不及細品即雙唇一呡,一團溫乎乎、香噴噴、甜絲絲的液體便滑入腹中。我每次都要連磕它兩個,方覺過瘾。好在母雞們個個都很敬業,産量可觀,隔三差五偷吃兩個,大人根本發現不了。
在那段漫長的艱困歲月裡,是生雞蛋的溫熱和香甜,滿足着我的味覺,愉悅着我的童年。
後來,家裡有了電視,常見國外抗議者用生雞蛋喧洩對政客的不滿,砸得總統、首相、市長、議員們滿頭滿臉滿身都是,看着可笑,更覺得可惜。又聽說,麥當勞隻用當天的雞蛋,超過24小時即扔,更是心疼無比。要知道,那個年代,雞蛋之于中國人,還是比較金貴的副食品。
改革開放初期,北京很多企事業單位的主要福利就是每月發幾斤雞蛋。各部門從服務處領回大木箱散裝的生雞蛋,用杆秤逐人發放,秤杆高高,人皆歡喜,可如何騎着自行車把這幾十個生雞蛋完好無損地帶回家,卻是件撓頭事。有人用柳條筐,有人用網兜,有人用塑料袋,均效果欠佳。後來有人從國外帶回一種折疊的錐型鋼絲雞蛋筐,記得主要是三公斤和五公斤裝的,十分好用,一時風靡京城,下班路上滿是一手扶着車把、一手拎着雞蛋筐的上班族。
為了保證官兵每日基本營養,軍隊還曾下發專文,以軍令的形式,要求保證官兵每人每天一個雞蛋。據說有的部隊為了精确落實,還特别強調隻能做成煮雞蛋,以确保一人一個。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雞蛋不再稀有、金貴。有一年回新疆休假,我去看望家住石河子某團場的同學,一進他家院子就被眼前的場面震住了。院子大得吓人不說,滿院還停放着大小車輛和農用機械,蔚為壯觀。廚房一角擺着一口半高的水缸,掀蓋一看,竟是滿滿一缸生雞蛋。
雞蛋可以敞開吃了,我的味覺也就變了,再也吃不出生雞蛋的溫熱和香甜,隻覺得又腥又涼,聞多了都反胃欲嘔,更别說直接吃進肚裡了。近年流行一種新吃法——沖喝生雞蛋。磕一兩枚生雞蛋入杯,沖入開水或熱奶,加适量蜂蜜,攪拌均勻即可飲用。此法制作簡單,據說營養價值頗高,可我卻覺得腥氣熏天,怎麼也喝不下去。
久而久之,連煮雞蛋都吃着有些腥氣了,便學來新的吃法,用煮雞蛋先蘸生抽、後蘸白胡椒粉,鮮美微辣,給舌尖來個驚喜。這種吃法我是從老外那裡學來的,進行了“中式改造”,把黑胡椒換成白胡椒,又加了生抽入鹹,推薦給朋友,無不稱贊。這種吃法的好處是壓住了所謂腥氣,壞處是破壞了雞蛋的本味。
生活水平越高,雞蛋地位就越低。如今,這位昔日副食品霸主早已風光不在,鮮衣美食的我們開始對它百般挑剔,不是柴雞蛋不能吃,是柴雞蛋不是紅皮還是不能吃,挑來挑去,終于從雞蛋裡面挑出了“骨頭”——膽固醇,有人怕吃了血脂高,有人怕消化不良,有人怕肥胖,有人怕過敏……就連節儉到一片保鮮膜都要反複使用的老父親都不吃蛋黃了。一丸丸散棄在餐桌上的蛋黃,成了早飯後重點清理的廚餘垃圾。
今天早餐,我一邊剝開一個煮雞蛋,習慣性地把蛋黃扔到一旁,一邊翻看一本關于紅25軍戰史的書。
當看到紅25軍軍長吳煥先烈士的一段故事,我放下筷子,吃不下去了。
吳煥先早年鬧農運、搞武裝,是紅25軍的主要創建者。地主土豪對他極端仇視,殘殺了他的父親、大哥、二哥、小弟,大嫂抱着不滿半歲的孩子雙雙投水溺亡。母親為躲避敵人抓捕四處流浪,活活餓死。
在攻打七裡坪的戰鬥中,25軍全軍斷糧。吳煥先身懷六甲的妻子曹幹先聞訊,立即拿出家中僅存的10個雞蛋,連同乞讨來的20幾斤紅薯、土豆、小米,長途跋涉背到了部隊。本想見丈夫一面,把自己懷孕的喜訊親口告訴他。可吳煥先正忙于指揮戰鬥,隻派警衛員下山來見。曹幹先把10個雞蛋交給警衛員,請他轉告丈夫自己懷孕的喜訊,随後默默地離開部隊,一路乞讨而歸。吳煥先當即命令警衛員把10個雞蛋送給了傷病員。
數日後,曹幹先懷着她和吳煥先的唯一骨血餓死途中,嘴裡滿是連泥帶土的蒲公英。
我心頭一顫,趕緊拿回剛才扔到一邊的蛋黃塞進嘴裡,小心翼翼地咀嚼着、品味着……
極鮮,極香,好一道人間真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