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佛家成語?【味同嚼臘】《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臘”謂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後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後,味同嚼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被誤解的佛家成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味同嚼臘】
《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臘。”謂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後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後,味同嚼蠟。”
【空中樓閣】
出于《百喻經三重樓喻》:謂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樓。木匠依吩咐,開始在地面上砌磚。富翁驚問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樓呀!”富翁急忙說:“我不要下面二重,隻要最上一層!”木匠不勝驚異,說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層的道理。但是,富翁還是執迷不悟,引來了衆人的嘲笑。佛教用這個比喻說明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虛幻的東西或空想。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衆生。化身能夠根據衆生的機緣,随時随地應現于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衆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于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衆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曆和行為去勸說别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修佛等于修心
人生哪裡都需要修行,更何況是包羅萬象的佛經。
曉萱探秘——說盡天下古怪事,搜羅世間稀奇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