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男孩吵醒午睡父親,被一頓暴打。
這不是電視劇情節,而是真實的新聞事件。
6月2日,四川自貢,2歲男孩不肯和外婆出門,在家裡哭鬧。
哭鬧聲吵醒了正在午睡的父親,被他按在沙發上暴打。
視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父親多次狠狠地掌掴孩子。
也可以清晰地聽到,2歲男孩撕心裂肺般的慘叫。
在評論區,不少網友紛紛留言:
這種人不配當父親;
沒本事的男人隻會和家人發脾氣;
趕緊離婚,不然孩子會很慘;
想想孩子,以後都會在父親的陰影下生活……
聽過一句話:“有暴力發生的地方,就是犯罪現場,哪怕這個地方叫做家庭。”
誠然,行走于人世間,誰都有生氣憤怒,情緒上頭的時候。
但這絕不是,我們将怒氣宣洩于家人,甚至對孩子訴諸暴力的理由。
一個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凡事隻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的人,是很難給孩子帶來幸福的。
他們所帶來的,是傷害,是一輩子的傷害。
而那些家暴的父母,永遠都想象不到:
自己的暴力,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多大的災難。
01
“被家暴的孩子,需要用一生來治愈創傷”
知乎上有個問題:“童年經常被家暴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
其中有個網友@白丫蛋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她說,媽媽脾氣暴躁,不開心了或者打麻将輸了,都會發洩在自己身上。
曾經一度她以為,自己活着就是為了給媽媽出氣的,就是為了挨打而活着。
記得有一次,家裡裝修房子,欠了很多外債。
她那個時候還小,不懂事,找媽媽要零花錢,結果被媽媽按在地上扇耳光。
現在她都記得,媽媽當時的表情,兇狠極了。
而爸爸呢,對她也是非打即罵。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親戚家的小孩,把她家的窗簾弄斷了。
爸爸回來看到後,不分青紅皂白,對着她就是一頓打。
當時的她,隻能蜷縮在地上,無聲地哭泣。
她不明白,明明跟她沒有關系,為什麼被打的總是她?
雖然這些事已經過去很久了,但心底裡的傷痕卻依舊還在。
就像她表面上看起來大大咧咧,可隻有自己知道,她自卑、消極、痛苦,沒有安全感,不明白活着的意義。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
成年後的每一種性格缺陷,或許都可以從童年的不幸中尋找到答案。
心理學上,把童年經曆過家暴的孩子,分為“家暴目睹兒童受害者”和“家暴直接受害者”。
但無論是哪一種,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都是不可逆的。
或影響孩子的性格,自卑、消極、暴力、沒有安全感;
或影響孩子的人生,無法正确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包括婚姻,也包括求職。
要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父母是孩子成材的關鍵。
孩子未來能走多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
而那些在父母暴力下長大的孩子,未來的人生之路,也往往會走得異常坎坷與艱難。
02
“在家暴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90%有家暴傾向”
看過一個真實案件:
酒後,将新婚妻子活活打死。
任誰都無法相信,這是張某會做出來的事情。
因為,在外人看來,他不僅老實本分,而且待人還十分溫和。
這樣一個看起來溫和的男人,怎麼會和暴力産生聯系呢?
記者通過深度查訪,還原出了真相。
原來,他的父親也特别愛喝酒,經常在酒後家暴他的母親。
後來,母親不堪忍受,在他7歲那年,帶着姐姐離家出走。
自此,他父親酗酒更加嚴重,每次喝醉回家稍有不順,就對他一頓暴揍。
母親的出走,父親的暴力,讓年幼的他,變得越發内向、自卑,甚至是對人生感到絕望。
他變成了童年時最痛恨的父親的樣子,在醉酒後,将拳頭對準了自己的妻子。
國際反家暴專家做過一項數據統計,結果顯示:
在家暴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90%有家暴傾向。
你知道嗎?家暴其實是有代際傳遞傾向的。
也就是說,長期處于家暴環境中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會成為一個家暴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曾做過一個“波波玩偶實驗”。
參加實驗的是3-6歲的孩子,孩子們看到大人毆打一個充氣玩具。
然後,他們也學着大人,去攻擊這個充氣玩具。
實驗結果充分證明,孩子的攻擊行為是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而來的。
父母習慣于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把拳頭當做解決一切的武器。
當暴力産生新的暴力,并在一代代中無限循環,悲劇也就成了一種宿命。
這才是家暴的可怕之處。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家暴毀掉的,并不隻是一代人,還有我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而我們要做的是,在反思中警醒:
遠離有家暴傾向的人,并拒絕成為家暴的父母。
03
“終結家暴的最好方式”
作家東野圭吾在書中寫道: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隻能盡量打好它。
我們都希望,能生在一個溫暖的家庭,有關愛呵護自己的父母。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這樣的好運。
有的人很不幸,出生在一個充滿暴力的環境,原生家庭很糟糕。
怎麼辦?是成為新一輪家暴的人,還是努力突破家暴的陰影。
在這裡,我想分享一個身邊人的故事:
小學同學浩子,有一個家暴父親,經常動不動就打他媽媽。
有時候,氣急了,連他也打。
在他的印象中,家裡沒有一天是安甯的。
每天充斥的都是,父親的怒吼,母親的慘叫,以及自己的哭喊。
後來,媽媽改嫁了,沒有把他帶走。
父親家暴的對象便成了他,上學那會兒,我們經常看到他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
當然,他也喜歡用拳頭說話,用暴力解決問題,欺負年紀比他小的同學。
但這樣的情況并沒有持續太久,因為他媽媽來看他,并再三叮囑:
“一定不要成為像你爸爸那樣的人。”
雖然,父親的暴力給他帶來無盡的傷害,但媽媽的關心和探望,成為驅散他内心陰霾的一道光。
後來的故事是,他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在大城市定居,并順利結婚生子。
現在的他,經常在朋友圈曬他的老婆和女兒,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談及過去,他說:
到現在我還是會做噩夢,夢到被爸爸暴打,我躲在牆角隻能無助地哭。
因為不想讓女兒跟我小時候一樣,所以我要好好對她,用愛去溫暖她的童年。
之所以分享這個故事,想說的是:
終結家暴的最好方式,就是拒絕家暴。
讓家暴就此打住,不再延續下去。
雖然我們無法更改自己的過去,但我們可以決定孩子童年的底色。
拒絕成為家暴的父母,不要讓孩子重蹈我們的覆轍。
還給孩子一個溫暖明媚的童年,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04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送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師,應該給予孩子的是滿滿的愛,而不是粗暴地對待。
讓孩子遠離家暴,讓家庭充滿愛,離不開每位家長的付出與堅持。
四個建議,送給每一個真心愛孩子的父母:
1. 把孩子當人看。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隻屬于他自己。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而不是“你是我生的,必須聽我的”,“不聽話就打你”。
我們養孩子,不是為了聽話,為了順從,而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2. 多換位思考。
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最不明智的方式就是:家暴。
在孩童時期,父母的粗暴對待,會成為我們一輩子的陰影。
同理,孩子也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被這樣對待,就不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
3. 正視孩子的不完美。
這種不完美,指的是由于心智的不成熟,以及年齡、認知的局限,孩子無法與父母共情,或者無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父母要做的不是打罵孩子,責怪孩子“不懂事”。
而是多一些耐心,給孩子以時間來成長,來慢慢長大。
沒有不犯錯的孩子,父母的耐心,就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4. 擺正雙方的位置。
孩子不是父母的仇人,更不是“讨債”來的。
面對孩子的叛逆,父母請不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要知道,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并不是兇出來或打出來的。
明智的父母,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有話好好和孩子說。
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說:
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低劣,缺乏愛的教育會導緻不幸,隻有充滿愛的教育才能帶來幸福。
缺愛的孩子,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幸福。
而被愛滋養的孩子,内心富足且豐盈,也會更懂得愛人。
最後,願每一個父母都懂得愛,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愛。
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