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在線教育成為了各家培訓機構的救命稻草,而我有機會在疫情前,開始負責和孵化一個在線教育項目,希望我的經驗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從業者快速的實現業務的轉型。借此也是我對在線教育的系統反思和梳理。計劃日後,每月或是每周能寫一篇對于教育投資和教育創業的思考。本篇長文主要涉及以下主題:
在線教育線下培訓的區别;
在線教育系統搭建的五大模塊,包括用戶入口、線索分級、銷售管理、教務系統、教學系統;
關于在線教育的未來模式。
大部分的從業者上手在線教育時,都認為在線教育就是把教室搬到線上,所以找一個成熟的在線教育軟件,就萬事大吉。而若真是如此,在線教育的101手冊,就隻用出一個saas軟件的用戶手冊即可。事實上在線教育與線下培訓在商業模式上有巨大差别,所以導緻了運營和銷售的差别。
1、獲客成本差别
線下培訓機構很核心的命題是選址,選址的關鍵是目标客戶、流量、租金的平衡。線下的場地隻要存在,就一定會有一定幾率的到店,以及店招的存在,無形中就輻射了相當數量的目标用戶。
但當我們把一家機構開到互聯網上,沒有主動的曝光,則意味着石沉大海。你這家機構的存在都難以被用戶關注,就更難談得上的獲取用戶。而教育産品又是相對高價、低頻、除開金錢的付出外更是時間的付出,其決策門檻遠高于其他的服務。由此都使得在線教育項目獲得一個付費用戶的成本變得極為高昂
2、商業效率差别
在線直播類教育項目通常按照每一個班計算收支模型,常見的形式包括1對1,1對多小班,1對許多超級大班。同時按照上課學生的年齡段來看,又可以分為面向學前、K12、大學及成人用戶。這兩個标準分别作為橫軸和縱軸,可以區分出絕大部分的在線教育直播類項目。通常,年齡越大所适應的單班人數越大,年齡越小班級人數也遞減。
同時當班級設置為小班模式下,意味着至少老師可以看見每一個學生(學生之間不一定相互可見,根據機構和軟件運營邏輯有差别),實際對網速和硬件設備的要求遠遠高于大班模式下老師無法看見學生的模式,又作為另一個制約因素限制小班課的開班大小。
因此,對于專注于學前的在線教育項目而言,所處的制約因素非常大的影響收入,如果采用小班教學,線下可設15-20人的班級,在線上最大也隻能容納8-12人,而大部分的這一學段的在線機構提供4-6人的小班課。而目前在線教育機構的學費僅為線下相同師資配備機構的6折左右,意味在線機構的單節課收入大概目前隻能達到線下機構的1/4左右。
獲客成本和商業效率倒逼着在線教育機構的發展邏輯、關鍵要素都遠遠的區别于線下機構。在線機構需要更大的學員規模以及盡可能的在各方面降低成本去跑平現金流模型以及收入模型。通常一個在線教育機構需要至少五大模塊完成從招生到教育産品交付的完整流程,而每一個模塊通常就可以構成在線教育機構的一個工作部門。
用戶入口模塊
這裡用戶人入口模塊是指将任何形式的用戶導入到在線教育平台的的集合。通常一家在線教育機構,會綜合的考慮線上的用戶入口和線下的用戶入口。
線上的用戶入口又可以分為面向移動端和PC端的入口。
移動端包括微信端和APP端,微信端實際是目前所有的在線項目最重要的入口。微信可以承載從用戶導入、用戶付費、用戶裂變、用戶跟蹤的完整流程。“一個公衆号” “一個有贊商店”是微信端最基本搭配。
有了公衆号,我們則可基于微信生态,去做用戶的增長、品牌的宣傳以及跟蹤、社群等一系列的操作。有贊或者小鵝通,是将用戶變為付費用戶最關鍵的一環,實現付費和成交,同時在IOS環境下,微信端也是規避蘋果稅的重要的一環。APP端通常是承載教學環境的載體,但同樣也可以作為用戶入口的關鍵一環。通過在應用商店搜索優化、以及各種第三方基于CPA的推廣,通過APP下載導入新用戶,在在線教育也是非常普遍的策略。
但教育因為其非常高的決策門檻通常很難先吸引APP下載就直接轉化為用戶。更有效的策略是先讓用戶客戶滿意,對教育産品的有價值需求,再到APP下載到課程試聽。
PC端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環。
但PC端,主要是網站的形式,其有效推廣的形式比較有限,主要依靠SEO。對于初創的在線機構而言,推廣PC站點的成本效率遠不如推廣一個公衆号的更值得。
同時PC端搭建支付以及多媒體的傳播的複雜度遠高于移動端,對于平均隻有十來人的線下單店而言,不值得在這裡做過多的技術投入。(這樣看以百度為代表的桌面搜索的衰落是必然,以微信、頭條、抖音為代表的騰訊和今日系的崛起更是必然)但PC端官網的存在,又好比一個戶外店招,你存在着,可以為用戶提供更高的安全感。
從這個角度看PC站點依舊是在線教育機構的必備。基于PC站點,我們可以将關于機構的介紹、課程的介紹、上課平台以及學習方式的介紹,更加詳細完整的展示給用戶。
線下門店。
線下門店對于大部分的在線教育機構而言并沒有這個選項,但也有極少數的項目采用了這種線下招生,線上授課的形式。
最知名的則是新東方在線旗下的東方優播,優播的打法則是将招生和服務線下化,以縣市為單位進行招生。而對于已經有線下店想轉線上的機構而言,這是一個特别重要的一環。
線下單店的問題在于天然的輻射面積限制。若是匹配線下的單班模型,這樣的招生規模是健康的,但對于單班模型不甚理想的在線而言,線下招生店需要單點投入與招生服務規模的平衡。
其他付費引流渠道。
對于線下機構而言,用戶的導入更多依賴于自己單店的經營能力,但對于在線教育機構而言,第三方的付費用戶引流是各家機構都特别重要的一環。這部分實際構成了大部分在線教育最重要的用戶來源,這裡有灰有黑,桌面下的操作也非常的多。
常規路徑通常是第三方的用戶導入,包括各種媽媽群、教育大V、以及各種形式的廣告投放。這部分是各家機構的看家本領,最粗暴的用戶來源。
線索采集分發模塊
對于在線機構而言,從一個咨詢到最終轉化為付費用戶,需要經曆從線索、有效線索、試聽課、低價付費課、正式課付費的好幾個步驟。對于在線機構獲得用戶的成本和商業模型break even point的用戶規模,雙殺要求,使得在線教育機構需要在每一個環境上提高效率,每1%的效率提升對于在線機構而言,則是生存與破産的差别。
當我們有機會把我們的産品觸達到用戶産生一條線索後,機構需要将線索整理、分級以及分發。
從第一闆塊的用戶導入來看,一部分的線索可以做到自動的實時收錄,還有大量的線索依靠手工的錄入整理。
通常來自于線上的線索都可以做自動化的處理,但來自于線下以及合作類的線索都需要手工。
通常一家機構會将線索按照其轉化為付費用戶的可能性進行分類,同時也會單獨設置一批測試型線索,評估線索質量。
按照線索可轉化為付費用戶的可能性,每家機構有不同的稱呼,但通常為S、A、B這幾個級别。每一條線索對應着一個渠道、也對應着一個成本、還對應着用戶畫像的精确度,需要不斷測試以及通過銷售實際轉化的數據進行動态的調整線索分級和分發的邏輯規則。
一條線索是否足以轉化既有來自線索的原因也有來自銷售的原因。将最合适的線索分配給最合适的人,線索采集分發機制的關鍵。看上去線索的采集分發隻有一個步驟,但這裡需要的是動态的調整。而這裡的策略需要每一個想轉型在線的老闆們需要着重考慮和計劃的。
TMK及銷售管理模塊
對于在線教育機構而言,絕大部的成交都是來自于非面對面的電話或者微信的溝通。同時因為對用戶規模的無比迫切的需求,使得相當多數的在線教育機構,規模最大的團隊不是老師而是銷售。
與線下相對松散的對銷售的要求而言,在線教育機構,對銷售的管理有非常多數據化的要求和指标。所有的銷售管理圍繞着一條主線開展工作,即線索的絕對有效的利用,榨取線索的每一厘的可能。
使用TMK系統,首先是銷售最基本的工作環境,這裡主要解決當你的銷售一天呼叫幾百通電話,而不被電信或者用戶端攔截。線下機構可以試試讓自己的銷售每天通話150分鐘的時長,手機号多久會被封。同時TMK背後最關鍵的邏輯是将線索的分級和流轉用系統實現,同時也是保護每家機構最核心的用戶資産。
TMK按照我們講的第二闆塊-線索的采集分發邏輯實現後,可以将線索自動的導入到銷售的工作台。每家在線機構根據自己的銷售漏鬥(從線索到試聽課到付費用戶的分層轉化率),參考每月的銷售計劃,倒推設置每天的呼叫任務量,以及基于這樣的任務量需要産生的試聽及付費人數。
銷售漏鬥是每一家在線機構最核心的商業秘密,各家機構也沒有相同的口徑,非常難直接的對比和分析。通常一條線索最終轉化為付費會經曆以下幾個階段:
有效通話用戶
銷售根據自己工作台每天分配的線索開展一天的銷售工作,通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新-老-二次-意願,等等不同的邏輯),開始每天的電話呼出或微信聯系。雖然線索通常都是用戶主動的訂閱參加的活動收集回來的數據,但是大部分的線索并不是真正的有效用戶。銷售的心理在這一個環節會受到巨大的調整,每天撥出,不斷被挂掉。每家機構有不同的有效通話數的要求,勤奮肯幹的銷售保障一天150分鐘的通話數以完全有可能的。
試聽課邀約用戶
在線課的銷售路徑通常都是從免費的試聽到低價值的付費到正式課課包。試聽課的邀約是建立用戶感知最關鍵的一環。銷售每天的任務必須要保障足量的試聽課用戶,才有機會進行到第二第三步去實現付費用戶的轉化。
試聽課到課用戶
試聽課的邀約是試聽課的起點但實際的運營中,試聽課的到課才是真正的電話銷售邀約結果的體現。試聽課邀約量和試聽課到課量的比值,是運營中很重要的一個指标。這個指标根據線索的類别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比如通常12個邀約可能到課為6-8人。
對于做小班直播課的從業者而言,這個比例關系到試聽課是否可以有效的開課。若是按照正式班級的人數邀約,有可能導緻無人上線或者隻有1-2人在線,會造成試聽課成本的升高以及客戶體驗較差。
完課接通用戶
因為用戶是在家上試聽課,曆經辛苦用戶上完試聽課,我們的銷售卻不一定有機會可以聯系上完課的用戶。(因此有機構采用線下試聽課,當場跟單的形式)試聽課完課後,銷售需要與老師配合,輸出對于學生的評估可以有效的提高接通的質量及後續的轉化。
完課轉付費用戶
銷售的漏洞經曆了前面這麼多關,銷售終于有機會面向用戶銷售,這裡同時需要運營配合,同各種優惠活動相結合,促使用戶成交。
而以上的每一個環節,均需要銷售管理系統的存在,才能完整的監控整個流程且提高各環節的效率,從而最終實現銷售目标。
教務模塊
教務模塊是在線教育業務系統搭建區别于一套在線會議系統的關鍵。在線教育無論是否有數字化的技術系統支撐,但背後一定有一套線上或線下的教務管理體系。
這套體系幫助機構實現學員管理、課程管理、班級管理、老師管理、考勤管理的功能。學員與老師按照課程和班級的交叉矩陣互為聯系。
教務模塊需要解決的另一大問題是排課。
排課的邏輯會影響到銷售運營教學的各個環節。最常見的小班課通常一周兩次的頻率,其可以設計的組合非常多。最大化的滿足學員的時間訴求,以及最大化的提升班級的滿課率,是這裡設計的關鍵。
為了簡化運營難度,我們通常會在一周雙課的頻次下規定兩次課的時間一緻,同時将第一次課鎖定在前半周,第二次鎖定在後半周。(這裡完全需要根據各機構的招生和經營訴求做設計)一對一,以及對到課的容錯更高的大班課,在排課的邏輯上會簡單很多。
小班課可以說是整個在線教育的運營的複雜程度最高的項目,一個機構若是能有穩定的付費學員數量,可以很好的建構出經營的門檻。
教學模塊是從業者和用戶最為熟知,也最能接觸到的部分,直接表現為不同的在線教學平台。但從完整的教學閉環來看,教學模塊的含義遠遠大于上課系統這單一環節。教學模塊,實際包含了從教、學、練、評、測等基本的5個環節,上課隻是教學中一個最能被感知的環節。
這不同的環節,根據機構的技術齊備程度,會采用不同的手段去承載,最齊全的當然可以把所有的環節都在APP上實現,但更多的是将預習、複習、評測這些環節用一些更原始的方式,比如基于微信、圖片、問卷星等去實現。對于傳統的教培機構而言,挑選的教學系統一定需要與自己的教學形式相匹配。
從系統的完備程度上看,系統這一層從最核心到最完整包括了從PAAS到SAAS級的解決方案。音視頻的傳輸的技術門檻是非常高的,沒有一家以教育出生的機構具有開發音視頻底層傳輸的能力,技術能力強的找靠譜的paas方案,技術若一點現成的saas方案即可。
PAAS級方案。
過去幾年直播應用的廣泛普及,使得在中國也萌發出了不少專注于音視頻傳輸的PAAS級方案商。這一領域包括微信系、阿裡系、YY系、廠商系等不少巨頭級玩家。對于大部分的從業而言,都不會需要深入的了解到這一層。
我們可以記住一些結論,YY系萌發出的聲網Agora是這這領域最佳的選擇。YY是點燃紅遍中國的的直播應用的廠商,當然最初的YY直播技術更偏的基于PC的直播。而後來更廣泛的移動直播,比如映客,才真正的實現了直播技術在互聯網的大範圍普及。
聲網團隊是原來的YY的技術團隊,基于YY的開發經驗,發展出的專注音視頻傳輸的PAAS級平台。聲網技術目前應用的主要場景,一個是各種娛樂直播,另一個則是在線教育。這一行的門檻和最核心的技術指标在,如何不斷的降低用戶的網絡和硬件要求的同時,保障音視頻的傳輸的穩定,低延遲、低丢包。
對于一些對延遲有特殊需求的在線教育場景而言,這一點就變得非常重要,比如音樂類項目。聲網在與微信系、阿裡系包括一些廠商系的競争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無論是在技術的先進性還是用戶的規模上。
SAAS級方案。
這個細分國内活躍着好些創業公司,也有一些是在線教育公司分出來的團隊的項目,也有在PAAS級向SAAS級轉向的公司,非常的龐雜。每一家的産品都有一定的技術特點,優劣勢也非常明顯。
本篇講幾家比較有代表性的公司。
ClassIn 翼鷗
是國内的在線教育機構辨識度比較高的一家。與其他幾家相比翼鷗最明顯的優勢是面向機構的完整方案,意味着ClassIn除開教學以外也集合了教務功能。
對于大部分初創機構和線下機構而言,這樣的技術組合上手的門檻最低。我的團隊當初沒有選擇ClassIn,主要是因為,一方面當時我們具有一定的技術開發能力,一方面,我們所最重視的兩個環節上翼鷗的思路與我們不一緻。小班教學中,尤其是面對學前的孩子的小班教學,個體的體驗和互動非常的重要,意味着雖然是線上,但我們依舊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可以獨立的操作和體驗,老師可以同時觀察孩子的操作探索過程。
這一點上,翼鷗對H5的支持就顯得比較薄弱,我們需要的場景是,每一個孩子獨立的操作自己的課件,同時老師可以看到每一個孩子在不同課件上的表現。
而翼鷗或者大部分的saas方案,因為其目标用戶的年齡都更高,其課件的邏輯都是老師和學生操作同一個課件,課件上的互動操作在某一時刻僅為單人的。同時翼鷗的課件邏輯,更多是基于線下闆書的邏輯,其課件的思路,你可以理解為你擁有一塊會動的電子黑闆,老師可以在黑闆上寫各種闆書并做各種互動設計。
翼鷗同時也為這種課件設置了獨有的一種格式,從我們的理解來看,這種形式比較适應于高年齡段的孩子,但還不識字的學前孩子而言,這種形式不太适合。如果你的教學場景,老師更多的是基于闆書,不需要獨立的課件操作,那麼ClassIn實際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拓課雲
拓課雲實際不能稱為一個SAAS級供應商,其原本的目标看上去更像是做PAAS級的方案,其核心團隊有華為視頻會議的一些基因。但拓課雲,是國内很多家小班直播課的背後的技術供應商。
拓課雲比較優勢的一點是對H5的支持。但課件是否用H5這完全取決于你的學員性質和科目屬性,對于希望學員有操作的場景而言,H5可以讓你的學員有很好的課堂體驗,但當然H5也會增加了一部分的課件制作成本。拓課雲的定制方案,可以實現每個學生獨立的操作自己的課件,這對面向幼小段孩子的機構而言是一個加分項。
拓課雲截至今天的網校項目還沒有上線,使得拓課雲的使用門檻偏高,需要機構自己另行搭建教務管理的體系。
Zoom
Zoom并不是一款在線教學系統,而是主打視頻會議的系統。但在國内有非常的多項目采用zoom作為上課教學部分的方案。但ZOOM可以說是目前在音視頻傳輸領域最先進的方案。
在線教育與在線會議類似,其核心是多人的交互和參與,而不是老師獨自的信息流的單向輸出。如何保證主講人與聽講人之間根據網絡和硬件,自動的調整傳輸質量,保證傳輸的穩定性,這背後需要非常久的技術積累。
在這方面ZOOM可以說是全球最成功的方案,同時作為一套全球部署的方案,對于某些網課場景,比如外教英語等,涉及到跨國的線路傳輸的項目而言,其線路的穩定和流暢性的優勢非常的明顯。
教學模塊,不是單一的技術屬性的PK,其需要綜合的考慮技術性能、教學場景、集成功能、服務價格、客戶體驗等各個方面,做出一個綜合的判斷,選擇自己項目階段最合适的技術方案。
其實可以看到因為線下和線上商業效率上的巨大差别,使得原本很傳統的教學服務增加了很多的數字化環節。這些環節都指向在整體上不斷優化和提升在線教育機構的每一點效率提升的可能性,相比于線下,在線教育機構的确是基于數字在不斷優化業務流程。
就這一點非常值得線下機構、傳統教培的機構的參考。
線下因為教育服務本身的特點一定有固有的一部分用戶,但如果線下機構可以借鑒參考在線教育機構的業務開展邏輯,那麼就有可能獲得超越同行業的比較優勢。
最近一兩年可以看到在線教育的創新從教學内容(英語、數學、素質)、教學形式(1對1、小班、大班)轉移到了銷售運營模式(OMO)。而疫情的到來,使得所有的線下機構都在轉移線上,未來的在線教育模式,未來的在線教育項目一定少不了線下部分的參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 Meta沒他”,作者徐健峰。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