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許多曆史愛好者都聽說過這麼一個說法,說匈牙利人就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匈奴人,他們是一回事。
他們說,我們的漢武帝把匈奴趕跑了,匈奴跑到歐洲,建立了匈牙利這個國家。
請問,這個說法是否正确?
答案是:
騙你的!
“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說法,就算不是騙你,至少也是一個很大的誤會。
事實的真相是:匈牙利人,不是匈奴人。
他們是兩回事。
此“匈”非彼“匈”。
我們說匈牙利人不是匈奴人,理由至少有如下三個:
理由之一:人種不同。
匈牙利人是歐洲白種人,金發、碧眼、高鼻梁,是典型的白種人。但是,在中國曆史上出現的匈奴人,他們是黃種人,是蒙古人種的北亞型。(參考資料:中國人民大學馬利清《關于匈奴人種的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吉林大學趙欣、原海兵《匈奴、鮮卑的人種學研究綜述》)。
也就是說,匈牙利人和中國曆史上的匈奴人,根本上,連人種都是不一樣的。
理由之二:種族的發源地不同。
匈牙利84%的人口,是一個名叫“馬紮爾人”的民族。歐洲人類學者從出土的古馬紮爾人身上提取DNA分析,證明了馬紮爾人的祖先來自于烏拉爾山脈。
馬紮爾人的語言(匈牙利國語)屬于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參李震《對匈牙利人起源與遷移的見解》)。
烏拉爾山脈在哪裡呢?俄羅斯的西側。
而中國曆史上的匈奴人,他們發源于阿爾泰山脈東南、大興安嶺以西、青藏高原以東北、華北平原以西北的地帶,和烏拉爾山脈,相距數千公裡,二者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理由之三:匈牙利人并不自稱“匈奴人”。
匈牙利人自稱“Magyarok”,也就是“馬紮爾人”的意思,馬紮爾人占了匈牙利總人口的84%。
況且,匈牙利(Hungary)這個詞,起源于希臘語單詞Oungroi,也就是說,匈牙利的“匈”字的字源,來自于希臘語,而不是來自東方語言,和源自于東方大草原的遊牧民族“匈奴”,并沒有一丁點的關系。
所以我們說,匈牙利人不是匈奴人,也不是他們的後代,說“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是曆史愛好者群體裡的一則訛傳。
大家要記住哦。
2
相信曆史愛好者不少人會有這個疑問:馮老濕以前說過,阿拉伯的女性有纏頭巾的習慣,是因為《古蘭經》規定女性必須遮蔽身體,但是,阿拉伯的男人也喜歡纏頭巾呀,這又如何解釋呢?
答案是:風沙。
是的,阿拉伯世界自古以來,就是沙漠比較集中的地帶,自古阿拉伯人經商、遷徙、訪友、探親等,經常要穿越沙漠。
沙漠什麼多?
風沙多。
風沙吹來,吹得你滿眼都是沙粒,讓你睜不開眼。 所以,頭上要裹一根頭巾,平時不包臉,遇到風沙,就把頭巾解下來,把臉包住,防止沙子襲臉。
自古以來,阿拉伯世界的人,都在頭上裹頭巾, 後來裹習慣了,在生活中就養成了習慣,不穿越沙漠的時候,也在頭上裹頭巾。
反正除了防風沙之外,頭巾還有其他的功用,可以當毛巾用,可以當枕頭用,可以包紮傷口,可以做許多事情。
找不到地毯的時候,毛巾解下來,往地面一鋪,可以充當地毯,跪下向安拉禱告,還可以用來做簡單的臨時口袋,裝東西,扛東西。
一條頭巾,簡直就是多功能神器。
就這樣,頭巾最初起源于沙漠防止風沙,但後來,逐漸融入了阿拉伯人的生活,變成了阿拉伯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須品,包括男人,也是如此。
3
許多曆史愛好者都讀到過“印度支那”這個詞,例如“法屬印度支那”。
什麼叫做“印度支那”呢?
所謂“印度支那”,其實就是指的中南半島,地理範圍包括今天的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馬來半島等。
“印度支那”,其實是Indochina的音譯,因為這個半島(中南半島)位于印度的東面、中國的西南面,夾在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的中間,所以叫Indochina,也就是“印度支那”。
因為“支那”二字有不雅之嫌,後來國民黨一些要員提出反對,并創造出一個“中南半島”的名詞,用來替代。
所謂“中南半島”,就是“中國以南的半島”的意思。
4
台灣歌手伍佰,他其實不叫“伍佰”,伍佰隻是他的藝名,他的真實姓名,是吳俊霖。
“伍佰”這個藝名是怎樣來的呢?
原來,吳俊霖從小學習成績好,他在“太保國中”念書的時候,有一次考試,五門都考了100分,因此,當時有同學給他起了個綽号,叫做“伍佰”。
那麼,吳俊霖(伍佰)既然成績好,為什麼後來當歌手了呢? 首先我們要抛棄偏見,不是說歌手就一定成績差,成績好的也不一定不能當歌手。
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有沒有音樂天分,和他讀書的成績好不好,其實并沒有聯系。
具體到吳俊霖這個案例裡面,事情是這樣的: 吳俊霖(伍佰)雖然念中學時曾經一度成績好,但是陰差陽錯,吳俊霖參加大學聯考(台灣的高考)的時候,沒有考好。
也就是說,伍佰沒有考上大學。 後來,伍佰就立志當歌手去了。
當歌手也未必不好, 你說是不是?
5
曆史愛好者都有這個疑問:從清朝留下來的老照片來看,清朝的妃子,大多數貌不驚人、姿色平平,漂亮的女子屬于少數。
為什麼會這樣呢? 都當皇帝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難道就不能挑個漂亮的嗎?
今天我為大家回答這個疑問。
首先,大家要知道,清朝選皇後、皇妃等,依據滿清家法,漢人是不能要的,一般來說,隻能要旗人,這樣一來,就把中國99%的女人,都排除在外了。
其次,哪怕是旗人,出身低微的,也不能要,也就是說,旗人百姓的女兒,也是不能要的,隻能從旗人的貴族當中來選,這樣,又把旗人群體中99%的女孩子,給排除在外了。
要求旗人,要求貴族出身,這還不算,還要女孩子品德好,教養好,要知書達理,那麼,這又把99%的學養平凡的女孩子,給排除在外了。
這樣幾輪篩下來,皇帝的選擇範圍,就很窄了。
限制條件太多了、太挑了、像這樣篩下去,還能有多少姿色,可以留下來?
其實,這還不算,皇帝自己選了之後,通常還要讓太後、或者汗阿瑪(太上皇)來拍闆,而老人家選人呢,一般更注重内在,而不太注重外表。
在最後這個環節,姿色再一次被篩掉。
所以,大家從清宮老照片留下來的影像看,清廷的後妃、貴人,大多姿色平平,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