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應該如何運用?最近,中青校媒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70%的大學生會借用表情包表達自己的情緒,60%以上受訪者認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并且習慣通過表情包緩解尴尬的确,近些年,表情包流動在各類社交場景之中,許多年輕人已經無法在虛拟社交時脫離表情包,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表情包應該如何運用?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近,中青校媒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70%的大學生會借用表情包表達自己的情緒,60%以上受訪者認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并且習慣通過表情包緩解尴尬。的确,近些年,表情包流動在各類社交場景之中,許多年輕人已經無法在虛拟社交時脫離表情包。
表情包最早起源于一位美國人發明的笑臉符号,随着時間的推移衍生出顔文字、笑臉、繪文字、圖文叙事以及動态圖片等各類表情包。2014年起,Emoji搜索引擎的創始人甚至将每年的7月17日定為“世界表情包日”。而表情包的真正盛行源于社交軟件的廣泛普及,用戶不僅能使用軟件自帶的表情包,還可以發布自己設計的專屬表情包。社交軟件使人們的交流逐漸從面對面溝通轉向線上交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習慣于在虛拟交流時“鬥圖”。
表情包可以看作是線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補充。相較于面對面的溝通,人們在線上文字對話時較難感知對方的狀态或情緒,而發送表情包剛好可以彌補這一缺憾。當人們想表達負面情緒或者想怼人時,發送恰當的表情包既能表達自己的不滿,也可以緩解對方在接收信息時的尴尬。表情包還能以省力的方式豐富文字的細節,比如,微信表情中能代表笑的狀态有“憨笑”“呲牙”“可愛”“偷笑”和“微笑”等,當用戶想傳遞開心的感受時,不必思考使用何種文字更為精準,隻需要發送一個表情便可解決。
除此之外,表情包能夠充當同一圈層或代際群體的“接頭暗号”。新媒體學者彭蘭教授曾寫道:表情包可以作為代際區隔和群體區分的标簽。交談越親密或越志同道合的人之間,使用的表情包也會更加具體和生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下級對上級或者晚輩對長輩較少使用表情包。這就好比老年人不理解年輕人蹦迪,而年輕人不理解老年人跳廣場舞一樣,不同群體内部都擁有專屬的溝通暗号和文化符碼。
年輕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帶有調侃、諷刺或戲谑的色彩,而中老年表情包則以安靜、祥和與正能量著稱,這也造成了不同代際群體對于同一表情的認知差異。比如,中老年群體普遍認為微信裡的“微笑”表情是一種開心的笑,但年輕人卻認為它是帶有嘲諷和高冷感的假笑,因為它與“難過”“再見”等表情一樣視線向下,看上去是一種情感壓抑後展露的笑容。
表情包作為一種網絡亞文化,還代表了年輕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表情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時下社會熱點或網絡流行語息息相關。比如,最近流行的“内卷”“躺平”“emo”和“yyds”都已被制作成诙諧風趣的表情包,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年輕人當下的生活态度。網絡技術為青年群體賦權,每一位網民都可以參與到表情包的生産與分享之中,這種帶有亞文化屬性的圖文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嚴肅的話語方式。比如,不少大學生都曾有拍攝老師講課神态,并将其制作成表情包的經曆。在課程微信群裡傳送老師的表情包,不僅能活躍虛拟社群的氛圍,還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不過,我們在擁抱表情包時,也不能忽略文字的力量。因為表情包的内容和解碼的過程都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雙方交流中的誤解與偏差。無論是靜态圖片還是視頻截取,表情包終究隻能算一種淺層次和碎片化的表達,是線上人際交往的一種輔助手段,還遠遠替代不了語言或文字交流中的深刻思想與真情實感。畢竟,人與人交流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實現雙方心靈相通。
(作者:黃駿,系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