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曦影
三八節還沒到,全國各大院校開始大張旗鼓慶祝三七女生節(女神節),據說,因為沒有女生願意稱自己為婦女,但又不願意放棄這一節日特權,所以,三七女生節就誕生了。更奇觀的是,三七可不是一個靜悄悄的節日,據說各大高校的男生争先恐後拉起橫幅,競相開展表白大賽。
美國曆史學家白露(Tani Balow)曾經用詞語錯用這個概念來形容“婦女”這一詞語在中國的發展。她認為,在中國古代,在家為女,嫁人為婦,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婦”和“女”緊密地結合在父系家族關系的紐帶上;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女性”這個詞語出現了,既學習了西方生物學和心理學的性别差異(gender difference)的觀念,理解女性是與男性不同的群體,也強調“新女性”的改造和建構國家現代性之間的緊密聯系;在30年代以後的社會主義革命話語下,“婦女”這一詞語被創造出來,她與民族革命、階級鬥争和社會主義的先進生産力緊密地結合起來。
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次英語考試,這家一共有父母、兩姐妹和一個兄弟。題目問:“How many women in this family?(這家有幾個婦女)”我當然選1,在我的概念裡,隻有媽媽是婦女。可是,正确答案是3。我很不服氣,怎麼能将女孩成為婦女呢?确實,在今天,女生們之所以不願意稱自己為“婦女”,因為這個詞語已經被污名化了,一提婦女,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中年婦女、農村婦女、家庭婦女,婦女常常與“落後的”、“年老色衰的”、“守舊的”、甚至是“沒有文化”這樣的聯想聯系在一起。在這一情況下,先進新潮引領新風尚的大學女生們怎麼會願意稱自己婦女呢?
可在英文世界裡,似乎婦女這一詞語有着不一樣的待遇。中文“婦女”對應的英文詞語是Women。記得我在香港讀博士的時候,有一次寫論文用了female writer這個詞語,導師鄭重建議我将“female”改成“women”。她說,如果用“female”這個詞語,我隻是在強調這些作家的生理性别是女的,而運用“women”這次詞語,我才能更好地強調女作家們的獨立性、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三八國際婦女節不僅是中國婦女的節日,也是全世界婦女的節日,它是1977年在聯合國的倡議下設立的,為紀念全球,尤其是歐洲第一波女性先驅們為争取婦女選舉權、工作權做出的卓絕努力。即便在今天,它還是象征着即便是烏托邦想象的全球姐妹情誼,以及全世界依舊要為性别不平等做出持續的努力。
或許,對于年輕的大學生而言,三七女生節隻不過類似于引進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或者創造出光棍節的新節日,隻不過是為他們制造另一個狂歡的機會、表達情感的窗口、和禮物交換的消費。慶祝節日是那麼快樂和刺激,他們可無暇去思考婦女這一詞語在中國承載的曆史包袱以及全球婦女運動和姐妹情誼。
本文轉自荷蘭在線(helanonlinechina)
在英語中,女性(female)和婦女(women)是含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
1
雌性(female)和婦女(women)的含義截然不同
“雌性”female是一個科學術語,指的是性别為女,以及能生孩子的物種。“婦女”women 這個詞特指人類,而“雌性”可以指任何物種。
2
将婦女貶低到隻剩下她們的生育功能是去人性化和排斥性的
若你覺得婦女和女性沒什麼不同,你就忽略了一個事實——這會将婦女貶低為隻有生育能力的物種,“她”首先是一個人,一個女人。
而且,并非所有的“女人”都指生理上、性别為女的女性。“女人”、“女性”傻傻分不清的人,無疑将非常規性别者以及跨性别團體排除在外了。
3
沒有人随便稱男人為“雄性”
“雄性就那樣,你懂的。”從來沒人從純文字意義上說過這樣的話
4
雌性是最常用的意味着輕視的詞
通常“女性”作為名詞時,它含有歧視之意,比如:女司機
5
最重要的是,你尋找已久的詞一直存在
它就是——婦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