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
(美)亨利·波卓斯基 著
楊幼蘭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鄭渝川(書評人)
19世紀的美國作家、哲學家亨利·大衛·梭羅,以《瓦爾登湖》聞名于世。梭羅的另一個身份,是工程師,曾制作出廣受歡迎的鉛筆,還是石墨粉的販賣者。
梭羅的父親約翰·梭羅跟人學會了制造鉛筆的方法,以及各種應用化學的技巧。但這裡所說的鉛筆制造方法,所能造出的産品,跟當時世界一流的法國鉛筆相去甚遠。老梭羅的鉛筆生意越來越好,可那不過是“矬子裡邊充高個兒”——美國鉛筆當時是低質品的代名詞,因為得不到一流石墨等原料,所以制造商隻能加入大量的雜質作為筆芯。
梭羅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做教師,卻被人投訴體罰了學生。梭羅一氣之下辭職,幫父親制造鉛筆。他可不願意按部就班的繼續低質鉛筆的生産,而是努力研究造出好鉛筆的方法,雖然他不懂化學,無法分析鉛筆成分,但他硬是通過查閱資料,大緻摸索到了關鍵,成功地找到了提高石墨純度的方法。我們今天如果去他的家鄉康科德,還可以在圖書館裡查到梭羅繪制的鉛筆制造機設計圖等資料。
浙江大學出版社最近引進出版了美國杜克大學土木工程、曆史學教授亨利·波卓斯基所著的《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一書。亨利·波卓斯基被譽為“科技的桂冠詩人”,曾榮獲美國工程界著名的“華盛頓獎”,長期緻力于探讨工程設計與文化研究、曆史研究。在這本《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書中,亨利·波卓斯基細密的考證了鉛筆的發明、改良曆史。
鉛筆,并不含鉛,這其實是個應該衆人皆知的常識。鉛筆裡的筆芯,由石墨、黏土以及其他成分合成。所以,對孩子說不要咬鉛筆頭以免鉛中毒的勸誡,純屬誤會。那麼,為什麼非得叫做“鉛筆”呢?亨利·波卓斯基考證指出,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期,歐洲人用炭塊、鉛塊來書寫,直到鵝毛筆等更加輕便的書寫工具獲得了普及。而後,金屬針筆在歐洲再度流行,筆針就選用了金屬鉛,因為鉛劃出的痕迹,可以用面包屑擦掉。
16世紀的歐洲,開始出現木杆筆,用石墨筆芯,外面包上木杆,或者用毛線甚至軟紙包起來,就能很方便的書寫了。這項發明出現後,鉛筆在很短時間内就風靡歐洲。書中詳細叙述了法國、德國鉛筆制造業18-19世紀的叠代改進,再轉入對美國鉛筆制造業的介紹——梭羅家族為代表的制筆家族,通過不懈的努力,将美國鉛筆從低質品的代名詞,變成了可以與歐洲鉛筆競争的優質品。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國在鉛筆出口領域展開了激烈競逐。德國鉛筆素以質量上乘著稱,主要面向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工程師等特殊人群供應高品質、高價位的鉛筆。而美國鉛筆業為了降低海外鉛筆對本國市場的沖擊,通過政治遊說使得美國對進口鉛筆征收很高的關稅。鉛筆大戰俨然成為了這一時期世界貿易形态的縮影。
《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還介紹了削鉛筆方法的演變:最常見、最早的方法當然是用小刀削筆,但這種削筆的方法很多時候會造成筆芯斷裂;所以,之後很快就出現用砂紙打磨削筆的做法;再然後,工業用的大型削筆機、手工用的小型削筆機都應運而生。到了20世紀初,一些工程師開始設法研制一種大衆化的自動鉛筆,制造企業為自動鉛筆設計了精妙的廣告,還宣稱這将有助于促進環保(木制鉛筆會使用大量的木材)。盡管如此,無論是學生還是藝術家、設計師,更多人還是習慣于手握木制鉛筆。
而今,随着計算機、智能手機等的普及,電子屏幕的虛拟輸入漸漸替代了手動書寫,木制鉛筆與自動鉛筆以及鉛筆、鋼筆、圓珠筆、毛筆之争也漸漸被平抑。無論如何,我們仍有必要知道鉛筆這種書寫工具的曆史沿革和文化意義。亨利·波卓斯基在書中的一番話很适合放在這篇文章的文末:“鉛筆,是塗鴉者的工具,代表思想以及創造力。鉛筆,又是孩子的玩具,象征自發與幼稚。鉛筆同時也是思想家、企劃者、繪圖員、建築師、工程師等,傳遞概念的短暫媒介。”
成都晚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