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雲照禅師經典語錄

雲照禅師經典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5:33:02

雲照禅師經典語錄(中庸解讀系列第九篇)1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文義解釋

本篇字面意思比較簡單,一般對本篇解釋錯誤主要出現在“均”的解釋上面。大多數版本的解釋,多将“均”譯為治理的意思,即天下國家可以得到治理。這種解釋顯然并不合适,首先文言文中很少見過“均”作為治理的意思來使用的,一般“均”都是用于平均的意思。同時,很明顯這一篇一共四個分句,前三個分句屬于排比用法,最後一句表轉折,通過排比強調後面的轉折意思。排比句中後面兩句“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意思都是放棄或實踐特殊的情況,因此第一句譯為治理國家明顯不合适,均,就是字面的平均的意思,放在文中就是天下國家可平均,天下國家都被平均到人們手裡了,那麼天下國家也就不存在了。爵祿可辭,爵祿也不存在了。白刃可蹈,蹈白刃顯然是不正常,正常人不可能去踩刀刃,因此表達的是正常的俗世生活方式可放棄。

因此這一篇應該譯為:天下國家可以消失;爵位俸祿可以不要;正常的行為習慣也可以放棄,但是中庸不可能消失,要麼主動的中庸,要麼被動的中庸。

雲照禅師經典語錄(中庸解讀系列第九篇)2

内涵擴展

這篇是《中庸》第一篇中“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的觀點擴展。一方面用前三個分句組成的排比句,從國、家與個人三個維度的相,強調所有的相都可以被打破,但是中庸這個“道”的表現形式,不可能被打破,從三個維度強調道不可離,可離非道。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可理解為:放棄家國天下、爵祿,敢于蹈白刃,也未必能做到中庸。中庸是道的表現形式是小無内、大無外的無所不在。他既不是愚癡式的逃離一切所謂功名利祿式出家可修的,也不是苦行枯禅式的标新立異能夠達到的。中庸,順其自然的。前幾天在上一篇有朋友留言說“中庸不是什麼都不做”你說的很對,中庸是順其自然,順道自然。我在昨天的文章裡,引用了兩個正弦函數的圖形,一個振幅大一些一個振幅小一些,振幅的大小與做事多少無關,如果你理解成振幅的大小是做事的多少,那就和我剛剛說的“愚癡式的逃離一切所謂功名利祿”一類人理解的一樣了。所謂振幅的大小是你不能發兒皆中的程度,是背離這個中就是y=0軸的大小,y=0可以理解為喜怒哀樂之未發或是發兒皆中。舉個例子,吃飯這個事情,本就是一個中性的事情,喜怒哀樂未發無所謂好吃或難吃,什麼都可吃,膳食營養均衡。當你有了美食的概念之後,隻吃大魚大肉,于是反中庸享受了沒有出現了y大于0以上正的部分,同時因為膳食營養不均很身體生病了,就出現了y小于0的下負的部分,正負抵消依舊歸于0,但是這個過程中你被動的歸于中庸,浪費了實踐承擔了反中庸生病的痛苦。發而皆中則是,你有了美食的概念,但是你知道要主動歸于中庸,雖然想要美食,但是思想上克服,平衡膳食,這樣在飲食這件事上,你就達到了主動的中庸。但是還是因為精神方面有了分别,有了美食的概念,在精神上要克服對美食的貪欲,在這個維度上被反中庸了,相比而言這個維度的克制,讓你付出的成本更低。

雲照禅師經典語錄(中庸解讀系列第九篇)3

因此,中庸修煉的功夫,就是喜怒哀樂未發,萬物一體、萬法歸一,兼容并包,知行合一的做到與世界歸于一體,這樣才能不斷提升精神的力量。這個歸于一體,就是要格物緻知,隻有真正從根本上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将不同的事物遞歸為一,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分别心。可以的認為萬物一體則是參苦禅。佛家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就是這個道理。你不懂的中庸,不懂得萬物一體,你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世界萬物就是世界萬物。當你知道了世界萬物一體,讀了《道德經》、《論語》、《金剛經》等等經典,初步的構建了世界的模型,這時你認為這山這水應該都是一體的,他們應該都是分子、都是原子,但并未真正的了解為何山水一體,這隻是悟道,并未證道。因此,此刻你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山水到底是什麼,也沒有搞懂。最終,當你格物緻知,真正的了解了山水背後的道理,将山水遞歸為一,并且能夠摒棄分别心熟練應用的時候,你發現山水不過是相,山水來了如是觀照,山水去了不留一塵,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