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09:18:35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 謝逸《點绛唇》

中國人對月亮的“親近”,追根溯源可與中國最原始的神話傳說及曆代王朝都沿襲的“秋祭月”之習俗相聯系。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因秋分這個節氣在八月内每年不同,又擔心祭月時見不到月亮會煞風景,便約定俗成把祭月的日子固定在了八月十五月圓之時,“秋祭月”逐漸演變成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也因此中秋節的各種習俗都是圍繞着那輪又圓又亮的月兒展開的。而自古便有“月亮城”之美譽的揚州,更與月亮有着深厚的淵源和特殊的感情。揚州的月,是詩,是夢,是曆史,是文化,更是傳承不變的鄉愁。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1

千古吟唱揚州月

走進揚州的時候,節氣已近秋分,臨近仲秋的夜,天上沒有雲彩,格外澄淨,皎皎月華臨照下,飽經滄桑的古城處處萦繞着曆史的氣息,氤氲出古樸、含蓄而又隽永的意境。

“霜落寒空月上樓,月中歌唱滿揚州”、“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瓊花觀裡花無比,明月樓頭有月光。”、“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千百年來,獨秀天下的揚州月,牽動着墨客們的情懷,衆多詩句和典故,将揚州風韻流布于世人的夢裡,也镌刻在曆史的記憶中。如今,漫步揚州城内,充滿“月韻”的建築比比皆是,以月為名的道路、橋梁、亭台、商店酒樓、小區宅院等不勝枚舉。明月湖、望月路、得月樓、吟月橋、栖月苑……随處可見的月文化,無聲地講述者這座千古名都與天上明月的不解之緣。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2

在衆多歌頌揚州月的經典詩句中,揚州人最鐘愛的還是唐代詩人徐凝的那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為此,揚州人專門将城門命名為“徐凝門”,來紀念這位并不著名的詩人。“二分明月”也成為揚州的代稱,并為後世諸多演繹。每至秋分時節,在瘦西湖景區舉辦“二分明月文化節”,吸引無數海内外遊人的流連。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3

秋日的瘦西湖,斂去了煙花三月的妖娆,卻是一派流金疊翠的飒爽。沿入口至小金山的長堤一路走來,一側是荷浦熏風碧水垂柳,一側是結籽瓊花郁郁蔥蔥,忽而陣陣桂花飄香。此時最有情調的賞月方式便是乘坐遊船畫舫,泛舟湖波之上。

船至五亭橋,便見挺拔秀麗的五座風亭,猶如冉冉出水的蓮花,亭與亭之間有石梁相連,婉轉若遊龍。橋身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十五個卷洞組成,空靈的拱頂卷洞配上敦實的橋基,營造出壯與秀的和諧視覺效果。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曆史的五亭橋,不僅是瘦西湖的标志,更是揚州城的象征。據《揚州畫舫錄》載:“每當清風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衆月争輝,莫可名狀。”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4

五亭橋西側便是著名的二十四橋。《揚州鼓吹詞》言,“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傳說,唐朝時有二十四位歌女,個個姿容媚豔、體态輕盈,曾于月明之夜來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便折素花獻上請其賦詩,于是有了“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的爛漫佳話。現今的二十四橋為後世重修,漢白玉欄杆如玉帶飄逸,似霓虹卧波。據說,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處處都與二十四相應。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5

我們在此下了船,站在橋上凝望“吹箫亭”,秋風帶了涼意輕輕吹拂,便有竹葉稀疏地飄落。月光從枝葉間撒下,水面上閃爍着粼粼銀白。岸邊的樹木,在水色的月光中拖着長長的陰影,仿佛當年吹箫玉人搖曳的裙裾,霎時迷醉在這獨一無二的秋月夜中。

老街裡的中秋記憶

“靠南一家姓夏。這家進門就是鍋竈,往裡是一個不大的院子。這家特别重視過中秋。每年的中秋節,附近的孩子就上他們家去玩,去看院子裡還在開着的荷花,幾盆大桂花,缸裡養的魚;看他家的院子裡擺好了的矮腳的方桌,放了毛豆、芋頭、月餅、酒壺,準備一家賞月。”汪曾祺曾在散文《晚飯花》中描寫揚州百姓中秋賞月的場景。揚州人喜歡月亮,中秋佳節阖家祭月、賞月更是必做之事。在寄存着揚州最傳統生活方式的東關古街裡,世代居住在此的人家,大多傳承着“時節不可空過,唯有中秋最重”的祖訓。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6

古街外通古運河、内接市中心,不僅是揚州運河文化與鹽商文化相結合的代表,也是目前大運河沿線城市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商業古街。華燈初上,漫步其中,古色古香的街道無半點傾頹造作之感。散落在此的數十家“老字号”店鋪門前,懸挂着各色幌子和匾額,帶有濃郁本地腔調的揚州清曲,咿呀婉轉在耳側,令人發思古之幽情,身畔遊人往來如梭,高高挂起的紅燈籠和各色時令美食,渲染出濃郁的佳節氣氛。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7

穿過一條胡同,我們來到“老揚州”周啟明先生的家裡,據他講述,每年中秋,家人都要團聚在一起,吃罷晚飯後,會搬張長條桌到門前花園裡,然後擺上月餅、白藕、紅菱、芋艿等祭品,由年長者點上蠟燭和香,全家對着月亮拜上一拜。祭月結束後就坐在院子裡賞月,一起度過最幸福的時刻。“雖然現在經常住在城區兒子那裡,但是到了中秋,還是要回到老宅這裡祭月。”周老說。

“揚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燈星焰葉,團來宮餅月痕留,歌吹竹西幽。”揚州人在拜月時,還要點亮寶塔燈。相傳,唐玄宗非常喜歡揚州大明寺的“栖靈塔”,每逢中秋,皇宮裡到處供奉揚州民間藝人按“栖靈塔”的模樣所制作的寶塔燈。後來,揚州人為了迎合皇上的喜愛以及表達對故鄉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節,家家戶戶都去購買寶塔燈去敬月,并把它作為中秋夜的吉祥物。由此,點寶塔燈敬月成了揚州城裡的中秋風俗習慣,一直流傳下來。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8

此外,做月宮餅敬“月亮公公”也是地道老揚州們傳承千載不變的習俗。用糯米粉做皮,以豆沙、芝麻糖或蘿蔔絲為餡的月宮餅,寄托了百姓們對親情、愛情和友情的向往和對團圓的渴望。“以前,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做很多月宮餅,一塊比一塊小,層層疊疊地堆得很高,看上去像座小山,當然高度越高越崇敬。”今年70歲的高大爺向我們介紹道。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9

二水彙聚繁華地

位于長江與運河交彙處的揚州,不僅人文荟萃、風物繁華,更自隋唐以來就是“富甲天下”的商業名城。水運的便捷為揚州帶來鹽業的興旺,大批商人“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沿河大修宅院。最盛時,城内私家園林多達200餘處。這些園林既有皇家園林的壯麗輝煌,又有江南園林的秀麗雅緻。連乾隆帝也感歎“揚州鹽商,擁有厚資,其居室園囿,無不華麗崇煥。”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10

揚州園林中目前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藝術價值的,是坐落在東關街内的“個園”,現在是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據史料記載,個園由清嘉慶年間兩淮鹽業總商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的舊址上擴建而成。步入月洞形園門,兩側竹林枝葉扶疏,“月映竹成千個字”,園林因此而得名。透過典雅的漏窗,可瞥見園内樓台、花樹映現其間,引人入勝。個園以假山堆疊的精巧而出名。園内的疊石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運用不同石料堆疊而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四季假山,表達出“春景豔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景慘淡而如睡”的詩情畫意”。

秋山是四季假山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其用黃石疊成,外形峻峭依雲,氣勢磅礴,内部山道上下盤旋,縱橫交錯。石屋、石橋、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築融在一起,時澗時谷,時壁時崖,變化莫測。在秋山石洞中,我們看到一個可供四人圍坐的石桌,桌東有一石床,床頭燈台、床邊踏腳一應俱全。最絕的是,石桌上方有一方型“天窗”,旁種一棵桂花樹。逢中秋之夜,桂花從映着月光的天窗中緩緩飄落,便會有“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的詩意。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11

秋山南峰有一山間小築,面西而建,上懸一匾題曰“住秋閣”。人都怕秋日蕭瑟,要留春,個園的主人卻要“住秋”。對于時境遇坎坷的他來講,隻有秋日的累累碩果,才會讓人深切的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住秋閣前的紅楓四季長紅,黃石丹楓倍增秋色。

揚州,一座浸潤在月光中的城池,一座文人筆端描繪出的淮左名都,一座運河滋養出的富貴之地。秋夜,剪一彎明月為舟,折一枝楊柳為槳,輕輕地劃入她的波心中。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下三分明月夜)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