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封臣
狄仁傑是在哪年出生的?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出生于隋大業三年(607);另一種說法,他出生于唐貞觀四年(630)。當然,很多當代出版的曆史書籍還明文寫着狄仁傑出生于“隋大業三年(630)”,那是編著者左拼右湊,根本不清楚年号紀年與公元紀年的對應。有意思的是,兩種說法都見之于《辭海》,隻不過1977年版《辭海》【狄仁傑】詞條後面緊跟的生卒年是(607—700),而1999年版《辭海》【狄仁傑】詞條後面緊跟的生卒年是(630—700)。
兩種究竟哪個正确呢?個人認為第二種,即出生于唐貞觀四年(630)比較符合曆史,有大概率的正确性。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種說法見之于《曆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中國曆史人物生卒年表》,這兩本書都是近代曆史學者編成的曆史工具書。其中,姜亮夫編著的《曆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原名《曆代名人年裡碑傳總表》,是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他采錄了前人編寫的同類書籍的材料及大量碑傳資料。後來,姜亮夫發現書中有許多錯誤,而且缺略甚多。他又着手進行訂正錯誤,補充脫略,删汰蕪雜,新增材料,曆經二十餘年,1959年再由中華書局重新出版,改名為《曆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
《曆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狄仁傑詞條的一頁
這本書的考證主要來源兩處,一是史書記載,一是墓碑銘文。且很負責任地在每個人物的最後一欄備注說明對此人生卒年月考證的依據。而【狄仁傑】詞條的備注是“或作生貞觀四年。誤。《舊唐書》卷八十九。《新唐書》卷二十五。範仲淹狄公碑。”[1]這個備注讓人看不明白了。姜先生确實說了:“有種說法,狄仁傑出生在貞觀四年(630)。”但又肯定地指出“誤”!這是錯誤的。但根據呢?《舊唐書》卷八十九确實有《狄仁傑傳》,但隻記載了狄仁傑逝世于武周久視元年(700)九月,并沒有記錄他的出生年月;而《新唐書》卷二十五主要是講述唐初使用的曆法“戊寅曆”,姜先生可能用來推算狄仁傑生卒日的幹支——生于丁卯日,卒于庚子日(《資治通鑒》記載狄仁傑卒于辛醜日,也許他是在午夜去世的,跨兩天),因為從這卷中,并沒發現有關生卒的記載;第三個證據是範仲淹撰寫的狄公碑,從中也沒發現有關狄仁傑的生卒日期。所以,不知道狄仁傑生于大業三年是姜先生如何考證出來的?
既然正着不好證明,我們就來反證,也就是說如果狄仁傑出生于隋大業三年(607),那麼史書上有關狄仁傑的第一次明确時間記載的就是“儀鳳年間任大理寺丞”[2],《資治通鑒》上則有儀鳳元年(676)九月狄仁傑逆龍鱗的記載(見 章)。那當時狄仁傑已經七十歲了;等到天授二年(691)九月,他頭次拜相的時候,已經八十五歲了;等聖曆元年(698),他挂河北道行軍副元帥時,已經九十二了。九十二歲的老人,你讓他騎馬打仗去?有點說不過去。等狄仁傑久視元年(700)九月去世時,他都九十四了,如此高齡的重臣去世,史書應該會将年歲記上一筆,但并沒有記錄,可見史官并不覺得狄仁傑去世時的年歲有什麼值得記錄的。所以,狄仁傑生于隋大業三年(607),有點不大可能。
狄公挂帥
而《新唐書》中明确記了一筆:“(狄仁傑)聖曆三年卒,年七十一。”[3]
(這裡須要說明一下:聖曆三年和久視元年在公元紀年上都是公元700年,隻不過,五月前是聖曆三年,五月後,武則天改元“久視”了,而據《資治通鑒》記載,狄仁傑死于當年的九月。所以,我們取《資治通鑒》的說法,即狄仁傑卒于久視元年。)
這樣就可以推出狄仁傑出生于唐貞觀四年(630)。如此,狄仁傑進入京城做大理寺丞時才四十七歲,正是幹事的好年歲,這才能精力旺盛地一年斷了涉及17000餘人的案件;等到第一次拜相的時候,才六十二歲,正好是經驗充足、老成持重的年歲;而到七十歲第二次拜相的時候,年至古稀,武則天這才尊稱其“國老”……可見,狄仁傑出生于唐貞觀四年(630)的說法更符合他一生的軌迹。
而且,推算一個人的生卒的時候,不一定隻從這人生平上來看,還可以從他的親屬身上推測。
狄仁傑長子狄光嗣在唐睿宗時再次即位後,還因母親逝世,守孝三年。如果,狄仁傑九十多去世的話,狄仁傑的妻子也得八九十歲高壽去世,那狄光嗣起碼也得七十多歲了。後來,他還多次擔任過各地刺史。直到開元七年(719)年,還升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不久才去世。這麼算,狄光嗣也得活到九十左右。七八十歲還到處跑着當官,有些不大現實。
另外,狄仁傑還有位堂姨母,在狄仁傑拜相的時候仍然健在。如果狄仁傑八十五歲第一次拜相,這位堂姨母年歲都百歲左右了,還能很大火氣地罵狄仁傑嗎?
綜上所述,我認為,狄仁傑誕生于唐貞觀四年(630)即與史書相合,又符合生命規律,應該是較為準确的。
(版權所有)
[1] 姜亮夫編《曆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狄仁傑
[2] 《舊唐書》卷八十九 列傳三十九
[3]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