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也”。這句話是古人的智慧,不僅警示後人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更加體現出了中華文化對“孝道”的看重,一語雙關,教誨意義巨大。
“孝道”二字千斤重,不僅要對在世的長輩們盡孝,對已經仙逝的家族長者更要定時上墳祭祀,以表内心的深切懷念之情。
在我們國家,上墳祭祀不隻是在春節的時候,其實在傳統文化習俗中,一年至少還有三次上墳緬懷已經逝去的親人的固定時間,它們分别是清明節,中元節,還有寒衣節。
清明節上墳祭祀,自然不用多做贅述。古語有雲: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的節日。
中元節還有一個别稱,叫“七月半”,相信大家在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在民間,這可是有名的“鬼節”,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中元節祭祖是有很深刻的寓意的,古人認為七月是一個吉祥月、孝親月,所以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與此同時,它也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接下來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講述的一個節日:寒衣節。按照老祖宗留下來的曆法來計算,今年的寒衣節很快就要到來了,即農曆的十月初一,也就是陽曆的十月二十五日。
“寒衣節”這個名字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比較陌生,畢竟沒有清明和中元那麼耳熟能詳。用比較專業的術語來進行解釋,是這樣的: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十月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禮記·月令》中,有關于寒衣節詳細的記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仔細閱讀一下。寒衣節标志着嚴冬的到來,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雖然都是上墳祭祀,但每個節日都有其獨有的講究,雖然隻是在民間以口口相傳的形式發展至今,但這裡面蘊含的深意是值得大家深究的。
比如即将到來的寒衣節,老祖宗早就有了忠告:上完墳以後,有三件事情最好不要去做,這具體是指哪三件事情,接下來我們就細細來分析。
首先,上墳結束之後,不要着急離開。如今很多年輕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實這是一種禮儀。雖然老祖宗要求“一步三回頭”有些誇張,但至少應該在祭祀完成之後,在親人的墳前稍作停留,這不僅是對已故之人的尊重和懷念,更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
因為這個季節裡的山坡上,早就已經失去了春天的綠意,取而代之的是枯枝敗葉,這是很容易燃燒的。上墳的時候難免會有燒紙錢的習俗,如果祭祀的人早早離開了,遇上刮風的情況,還在燃燒的紙錢就會被吹走,極易引發山林火災,那也的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其次,不要讓鞋子帶走墳邊的泥土。這個很好理解,畢竟陰陽相隔,已故親人墳堆四周也就相當于是我們的房屋周邊,祭祀的時候讓這裡的泥土粘在鞋子上帶走,一是不尊重逝者,二是鞋子的“鞋”諧音“邪”,古人認為是不吉利的。
那應該怎麼做呢?祭祀結束之後,特别是在下過雨的情況下,應該把粘在鞋子上的泥土及時清理幹淨,怎麼來的,就怎麼離開。
最後,祭祀結束後,不要單獨進入人迹罕至的小路。在農村,很多墳墓選址的時候都比較偏僻,年代久遠後,雜草叢生,甚至連小路都失去了蹤影,在這些地方行走,本來就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情。
老祖宗之所以這樣要求,也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老思想的禁锢:認為上墳之後身上會沾上陰氣,直接帶回家是不好的,特别是行走的陰氣重的小路上,更是不安全。
二是對上墳者的安全考慮,人迹罕至的地方,萬一出現壞人,即便是呼救都沒用。所以,應該盡量選擇大路行走,沿途都有人家最好。
結語
寒衣節馬上就要到了,要祭祀的人們可以做好準備了。但千萬要以安全第一,老祖宗的三點忠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祭祀是為了緬懷和寄托思念之情,自己的人生安全是首要,記住忠告,去盡孝道,這也是弘揚傳統文化所必須的。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