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手植桧?王端有朋友問,“戛然而止”,為何表聲音突然中止?查《現代漢語詞典》,“戛然”,第一個意思,“形容嘹亮的鳥鳴聲“,這跟第二個表“聲音突然中止”的意思完全不搭再看組詞,“戛戛”:“戛戛乎難哉”,形容困難;“戛戛獨造”,形容獨創這是不看還自以為明白,越看越覺得這都是哪跟哪呀,别說本義、引申義正常譜系了,簡直四六不靠,完全不搭調查各種大型詞典,無一例外,“戛”的本義源頭不清,組的詞随文釋訓,各自為戰,根本沒有統一戰線,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賦得手植桧?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王端
有朋友問,“戛然而止”,為何表聲音突然中止?查《現代漢語詞典》,“戛然”,第一個意思,“形容嘹亮的鳥鳴聲“,這跟第二個表“聲音突然中止”的意思完全不搭。再看組詞,“戛戛”:“戛戛乎難哉”,形容困難;“戛戛獨造”,形容獨創。這是不看還自以為明白,越看越覺得這都是哪跟哪呀,别說本義、引申義正常譜系了,簡直四六不靠,完全不搭調。查各種大型詞典,無一例外,“戛”的本義源頭不清,組的詞随文釋訓,各自為戰,根本沒有統一戰線。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古文十弊》:“夫文章變化,侔于鬼神,鬥然而來,戛然而止,何嘗無此景象?”“鬥然而來”與“戛然而止”表起始與終結。“鬥然”,一般說是“陡然”的通假,就是突然的意思。對,但沒掌握精髓。“鬥然而來”與“戛然而止”,對應着樂曲演奏的“柷起敔收”。
柷(zhu,四聲),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方形的稱量糧食的鬥,用木棒擊奏,發出信号,下邊的樂手随後開始演奏。相傳,夏啟所做,至今有四千年的曆史。但現代的多種樂器演奏、合奏,都被指揮家用手中的小木棍控制,這東西就退出曆史舞台,消失于人們的視野之外。現在留存的“柷”,故宮博物院有收藏,中和韶樂,有興趣的可在網上查看照片。章學誠說“鬥然而來”,是說萬種情思、物像,開始時混沌無序,這時突然被神靈點醒,靈感來了,各種死的材料突然活了,鬼斧神工,一下子創制出炫出天際的美文。“鬥然”,就像敲響了方形鬥狀的“柷”,下邊的各位樂手,各就各位,各擅其勝,開始一段美妙的音樂旅程。
集體音樂演奏結束,也必須有一個明确的信号。發出這個信号的樂器叫“敔”(yu,三聲,故宮博物院有收藏,可上網查看),撥動“敔”的動作叫“戛”。
“敔”,主體像一個伏着的老虎,老虎背上,有二十七個若多米諾骨牌間隔排列的木片,大小高低差不多。音樂結束時,有人(也算是個指揮家吧)以劈成細莖的籈,逆着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發出“戛戛”的聲音。更通俗地說,就是“嘎嘎”“咯咯”聲。與音樂普遍的和諧不同,材質堅實,響,脆,有穿透力,但聲音若斷若連,斷續相接,聲音奇特得甚至可說是噪音。唯其連續刺耳,在沒有擴音器的古代,才能讓處在邊遠處的樂手也能很清晰地聽見,令行住手,停止演奏!這停止的過程就是“戛然而止”(結構類似于蓦然回首、蕩然無存)。從嚴格意義講,逆着撥這二十七片木片,有一個時間過程。下邊的樂手也不會像現代樂手盯着指揮家的小木棒,瞬間“凍住”。古代的鐘、磬等,你就是停手不敲了,聲音還是綿長好久。後人,不了解這個音樂演奏過程,更不知道細節,故像《現代漢語詞典》,也說是“聲音突然中止”。“中止”就不如“終止”,因為不論是段落還是整體,演奏得已相對完整。後邊的是“重打鑼鼓另開張”了。而停止的緊急制動,過去也比現在長得多。
“戛”,從戈,本義指戟,類似于長矛,引申的名詞義指常法、常理。這些含義,後代幾乎不用。動詞義,表刮、磨、敲擊,《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輕輕地敲打”并不完整确切。漢高祖劉邦還是個小混混時,經常帶着狐朋狗友到大嫂家蹭飯,一來二去,讓大嫂越來越煩,沒法當面難堪,就“佯為羹盡”,用鏟子刮、敲鍋底。客人們很識相,就知趣地離開。劉邦不信,一查,鍋中尚有羹,于是十分怨恨大嫂。後代就用“戛羹”(刮鍋底的鍋巴)為嫂之代稱。類似的詞有“戛釜撞甕”(刮磨鍋子,碰撞陶器),“戛玉敲冰”“戛擊”等。
明白了“戛”這個動作和“敔”的形制、功能,再來理解“戛戛”似乎矛盾的“困難”義與“獨創”義就沒有困難。《關尹子•一宇》:“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鬥也。”這“戛戛”就是“龃龉貌”。牙齒不齊的樣子,這不就是“敔”背上那些插列的木片的象形?(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龃龉,刻以木,長尺栎之)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難哉。”這表“困難”的“戛戛”,不就是逆着撥、刮敔背木片的情景?若不好理解,可試着拿木棍刮刮冰面,再逆着刮刮搓衣闆,一步一頓,咯咯咯的,是不是“戛戛乎難哉?”紀曉岚《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言之四》:“冠瀛為文,喜戛戛生造,硬語盤空。”這“戛戛”的獨特義、獨創義,不就是刮敔背木片發出的有别于一般樂音,具有“獨特”聲音的引申?“戛然長鳴”,并不隻如《現代漢語詞典》所說的“嘹亮的鳥鳴聲”,是嘎、嘎、嘎地斷斷續續地大聲鳴叫。曹禺《日出》第四幕:“我夢見這一樓滿是鬼,戛戛地亂叫。”這“戛戛”就是拟聲詞“嘎嘎”。
語言是第二自然,來源于第一自然。第一自然有原發性、生成性。因社會演進,“柷起敔收”,連同刮敔的“戛”這個動作、形态、功能、特性,人們都不了解了,遂使許多由此創制的詞,成了無源之詞。沒了親媽,後代還互不相識,意義互相幹架。現在把來龍去脈梳理一下,求證于方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